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1世纪,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情况下,国家形象在国际政治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塑造国家形象的主要工具之一是大众传媒。俄罗斯与美国等西方媒体的力量存在着差距,因此在西方的媒体攻势中俄罗斯处于守势。为了挽救俄罗斯逐渐显现的形象颓势,更好地应对“颜色革命”,应对外来思想的渗透和侵袭,俄罗斯政府一方面加强媒体控制,整合传媒机构;另一方面也积极整合力量,投入人力和物力,加强对外宣传,以改善俄罗斯的政治形象,增加对外、特别是对独联体等周边国家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2.
关于俄罗斯文化发展的演变问题 ,现在中国学者有一种较为普遍的看法 ,即 10 0 0多年的历史 ,5次的社会—文化转型。这 5次“转型”是一种钟摆式的、在东西两大文化磁场中有规律地“摆动”。但俄罗斯文化的发展演变趋势未必如此 ,俄罗斯接受基督教 ,未必是向西方的文化“摆动” ,因为拜占庭文化的实质并不是西方文化 ;蒙古—鞑靼文化的楔入 ,虽然大大加强了俄罗斯文化的“东方血液” ,但鞑靼文化实质上也代表不了真正的“东方文化”。俄罗斯文化的前两次“转型” ,实质上是从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上奠定了俄罗斯文化的“东方”类型基础。但这只是俄罗斯一种特有的“东方型”文化。  相似文献   

3.
俄罗斯地域辽阔 ,横跨欧亚两大洲 ,夹在东西方文化之间。在世界文化图景中 ,俄罗斯和其他国家、民族间隔着一层“铁幕”,它总会摇摆于东西方之间。特殊的生存环境造就了俄罗斯民族的独特性格。他们在大敌当前时曾表现出非凡的爱国热情 ,勇敢顽强 ,不怕牺牲 ,但在和平时期 ,一些俄罗斯人又显得懒散 ;俄罗斯拥有堪称世界瑰宝的芭蕾舞艺术以及杰出的音乐、文学和绘画作品 ,但在日常生活中 ,一些俄罗斯人又不太看中较高的物质文化。思考这些现象时 ,我们情不自禁地想起俄国诗人丘特切夫的诗句 :“用智慧理解不了俄罗斯 ,用一般标准衡量不了俄罗斯。  相似文献   

4.
大众传媒是国家形象塑造的重要手段之一。国外媒体有关中国的报道也是中国国家形象"他塑"过程中的重要方面。中俄互为近邻,随着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深化,俄媒体有关中国的报道日益增多。本文分析俄罗斯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三家主流媒体2011年有关中国的报道,总结报道中体现的中国国家形象、国民形象、商品形象等特点,指出俄罗斯区域主流媒体中的中国形象与中国实际形象及两国联合声明/公报中所描述的存有一定距离,俄罗斯的中国形象建构是服务于俄罗斯的国家利益需要,受中俄两国关系、两国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影响,提出在俄中国形象塑造的若干思考,以缩短中国国家形象自我认知与外界解读之间的差距,有效减少外媒对中国认知的不足与误解。  相似文献   

5.
多少年来,人们都以为译介俄罗斯文化和引进俄罗斯社会发展经验,就是盗窃蕴藏在俄罗斯的火种来照亮中国人脚下的路,可是,岁月飞逝,光阴流转,人们在蓦然回首之际,却发现他们对于俄罗斯的想象犹如镜花水月,黄粱一梦,醒来后将要直面的似乎是十分荒芜的现实。伴随着那个“理想”与“想象”的俄罗斯渐行渐远,自然而然,我们会怀疑文学史或政治理论单方面所塑造的俄罗斯,而渴望知道何以有那么多动荡却能坦然前行的本真俄罗斯。问题是,现代学科制度对人和社会问题进行非常专业化的研究,已经让一般读者的这个愿望难以实现。而要想重塑一个俄罗斯形象,…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俄罗斯在欧亚主义思想指导下,将目光转向东方,试图通过推动更广泛、更具包容性的欧亚合作来营造欧亚战略空间。经营稳固的“欧亚战略空间”是欧亚主义指导下俄罗斯的地缘政治目标。大欧亚伙伴关系是其最新政策化表现。俄罗斯近年来的欧亚转向是其对变动国际政治格局的反应,是新时代地区主义方略,也承载着其世界秩序诉求。中国是欧亚战略空间的利益攸关方,是俄罗斯营造欧亚战略空间的关键伙伴,但也需借重俄罗斯在这一地区的传统影响。中俄在欧亚战略空间的合作面临新的机遇,也面临复杂地缘情势和挑战,亟需通过文化合作予以应对。中俄有较完善的文化合作机制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但仍存在许多挑战:官方主导、政治驱动色彩浓厚,缺乏经济和社会基础;以双边为主,缺乏多边框架;缺乏欧亚范围内的文化合作统筹和协调机制。中俄在欧亚战略空间的文化合作还面临如下难题:双方目标、方向分歧;俄罗斯对中国崛起的矛盾与防范心理;民意基础薄弱和双方在欧亚战略空间的文化短板与社会赤字。中俄应加强战略文化协调,建立立体合作体系,加大战略投入并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以“中俄+”的形式推动欧亚战略空间的文化合作;加强国际战略传播协作,增进欧亚地区多元文化叙事,共同塑造欧亚大陆的话语权和观念秩序。  相似文献   

7.
以苏联解体为标志的两极格局瓦解后,国际关系领域传统的意识形态战逐渐被国家形象战替代.国家形象博弈不仅体现在现实空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等领域,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同样进行着激烈的国家形象角逐.俄罗斯国家形象在网络空间的塑造力和传播力强劲.借助于网络空间,俄国家形象不仅不断改善和提升,而且还开启了改变世界媒体话语权格...  相似文献   

8.
民族认同的建构与民族的“他者”的变化互联互动。饿罗斯在波兰民族认同的建构和发展过程中,始终以“他者”的角色而存在,对后者发挥着关键性的影响作用。就波兰人的民族认同来说,俄罗斯的负面形象发挥着布迪厄所说的“文化资本”的功能。后冷战时期的波兰完全放弃了关于其身份和在国际体系中地位的旧有观念,其民族认同与民族意识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剧变后的俄罗斯的民主化转型,深刻影响着后冷战时期波兰的俄罗斯观的转变和波俄关系的调整。  相似文献   

9.
行走在俄罗斯远东乌苏里斯克市大街小巷上的中国人,除了极少数是旅游者外,大部分都是来俄罗斯“淘金”的中国“国际倒爷”,他们被当地的俄罗斯人公认为有钱人。这些“国际倒爷”,就像是一座座挖不尽的“金矿”,成为俄罗斯警察猎获的对象。笔者在乌苏里斯克采访了一个月,  相似文献   

10.
俄罗斯民族是一个对世界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民族,其历史仅有千年,其内涵却丰富多彩。其创造性源于“俄罗斯精神”。而什么是俄罗斯精神?这又似乎成为一个引发中外学者争论的斯芬克斯之谜。这也是某个民族文化中所蕴涵的更为深层的东西。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宋瑞芝教授撰著的《俄罗斯精神》(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一书,正是对俄罗斯精神的一种多元剖析与解答。一、双头鹰国徽是俄罗斯民族性格和俄罗斯精神的形象表征双头鹰的两头分别雄视东西两个完全相反的方向,蕴涵着俄罗斯国家兼有东西方文化的渊源,反映着这个民族丰富的、矛盾的品格。…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是媒体定义文化的时代,作为社会公器,传媒牵引社会变革加速,引导人们思想及行为.身为传媒大国的俄罗斯,媒体的强大社会影响力和形象塑造力彰显得更加淋漓尽致.东正教会是俄罗斯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来源和人民灵魂救赎的依托,在向信徒布道授业、面对广大群众表白宣传自身时,自然难离舆论媒介.在传媒与东正教会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后者被前者赋予了某种政治、军事等意义及形象.  相似文献   

12.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形象符号,对于当今俄罗斯而言,领袖形象已成为国家形象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俄罗斯的权威主义政治体系中,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系于某一权威人物,国家的政治管理形式因此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形成了俄罗斯的国家形象人格化特征。普京的政治理念与举措操纵着俄罗斯的政治发展,使外界形成了"普京=俄罗斯"的印象。把权力集中于具有个人魅力的领袖,是俄罗斯的一种文化传统,但是整个社会、民族和国家的命运仅系于一人之身而不是依赖制度,正是俄罗斯现代化道路上的阻碍因素之一。普京及其继任者能否正确地使用权威、权力,防止权力、权威的滥用和腐败,进而推动政治生活的现代化,关系到俄罗斯的发展和命运。  相似文献   

13.
国际关系史表明,大国地位和全球角色成为具有优势条件的民族国家为之不懈努力的理想和追求.大国思想在俄罗斯有着悠久而又厚重的渊源,既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又是俄罗斯独特社会历史文化塑造的结果.作为俄罗斯民族思想核心之一,至今,大国思想仍然体现在俄罗斯现实社会及其对外政策当中,并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俄罗斯对华舆论消极方面的历史文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俄罗斯媒体上不时出现“中国威胁论”的言论。这种舆论倾向在俄罗斯有着复杂的国际国内背景,而其更深刻的根源则要从历史文化层面去剖析。俄罗斯根深蒂固的民族主义,中俄文化的巨大差异和两国交往中历史与现实的矛盾和冲突是俄罗斯人对中国和中国人认知的障碍,也是俄罗斯对华某些不友好舆论滋长的土壤。  相似文献   

15.
在俄罗斯 1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始终存在着东方与西方两种文化因素的相互角力。两者共同作用于俄罗斯社会思想的形成及政治体制的变革,使俄罗斯逐渐成为既学习借鉴“西方”经验,又结合“东方”色彩,且又不同于两者的“欧亚主义”的典型特例。俄罗斯政治文化中所特有的包容性与务实精神,使外来文化成为其实现“神圣俄罗斯”帝国梦想的“加油站”。而独特的“俄罗斯思想”无论在何种处境中,都将具有永恒价值和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6.
战略文化是国际关系和战略研究中的一个新兴视角.当前俄罗斯的战略文化是俄罗斯历史传统战略文化和新时期现实状况相结合的产物.俄罗斯传统战略文化决定决策者的地缘安全观,使他们重视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同样,"大国"、"强国"是俄罗斯传统文化留给俄罗斯人的精神遗产.而现实的国际环境又使俄罗斯人更加务实,从而采取了东西方并重的战略方针,以确保国家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初,伴随着苏联的解体俄罗斯开始了其激进经济转轨的历程,并确立了以“休克疗法”为路径依赖的转轨模式。然而,该转轨模式在俄罗斯是只有“休克”而没有“疗法”,且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十多年来,有关“休克疗法”在俄罗斯失败的原因,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仔细研究,著述甚丰。但通过比较研究我们发现,学者们多从经济理论、经济规律、经济政策等角度去分析俄罗斯激进经济转轨失败的原因,而很少有学者去从文化的视角探讨“休克疗法”失败的原因。本文将尝试着从文化价值观的角度对该问题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8.
中俄两国的形象在彼此的国民心中一直在变化。各种资料表明:中国人心中的俄罗斯形象要比俄罗斯人心中的中国形象好。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因素,又有现实因素。营造美好的国家形象是一个艰苦的系统工程,需要中俄两国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9.
乌克兰事件加剧了俄罗斯与欧洲国家关系的恶化,使其处于一种软对抗博弈状态,俄与欧洲国家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直接影响着俄罗斯与欧洲国家关系的未来走向.乌克兰事件受内外政治要素的影响,是冷战后俄西矛盾的总爆发,俄罗斯与欧盟就乌克兰问题的竞争博弈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对俄罗斯的国家安全和国家形象产生一定的影响,使俄罗斯与欧洲国家的关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表现出博弈深化与对峙的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20.
“俄罗斯能否重新崛起”虽然是现实的和前瞻的问题,但是答案却藏在俄罗斯历史的深处。本文尝试展开俄罗斯历史的视野,从俄罗斯文化对其民族性格和社会发展道路影响的视角,阐释俄罗斯民族发展呈现出“东方化一西方化一东方化”、“分一合一分”“钟摆性”的周期,以及这种周期与俄罗斯民族兴衰的联系。论文认为,从俄罗斯历史发展的曲线来看,叶利钦/普京时代处于一个新的“西方化”的、“合”的兴衰周期的起点。当然,俄罗斯崛起的道路将崎岖曲折、荆棘丛生、关隘重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