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1 毫秒
1.
刘勇 《长白学刊》2012,(5):26-30
人民群众需要理论,理论更需要人民群众.但是“理论掌握群众”并不是理论“化大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能简单地等同于马克思主义化大众.“化大众”是一种主观“灌输”,人民群众只是理论灌输进程中的被动接受者,是被“化”的对象.而“改变世界”的实践主体是现实的个体的人,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推动者和受众者,更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创新发展的主体.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从以往简单的理论“灌输”回归到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世界,充分尊重人民群众作为大众化主体历史出场者的地位,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民生需要,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人民群众基于内心自觉自愿的接受和认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2.
常玉娜 《人民论坛》2012,(26):218-219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三个维度: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二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大众化,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大众化,三者是密切联系,有机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要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要使用贴近人民大众的传播方式。理论创新的必经之路就是坚持走群众路线,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相似文献   

3.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焕发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从马克思主义"改变世界"的主旨视角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时代化和大众化的逻辑前提,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强调在理论和实践上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化和时代化在实践意义上的逻辑结论。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本质是掌握群众,武装群众,为人民群众接受并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在现实生活中,马克思主义理论遭遇了社会思潮和其他社会价值观念的挑战.从文化认同的角度逐渐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5.
管爱华 《求索》2010,(12):115-116,127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大众主体性即作为大众的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主体规定和价值取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源泉和归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坚持走群众路线,立足于解决民生问题,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同和拥护。  相似文献   

6.
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正式提出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这既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身的需要,也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需要,同时还是推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的需要,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我国有着丰富的传统经验和强大的现实基础.当前我们应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提出具体要求和途径来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7.
陈锋 《理论月刊》2009,(5):20-23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人民群众及其实践相结合,实现它的大众化、群众化.同时,应当更加重视群众实践经验的马克思主义化,注重理论创新,不断推进群众实践经验马克思主义化,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群众实践经验的马克思主义化"是辩证统一的.  相似文献   

8.
孙红艳 《人民论坛》2014,(8):195-197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用先进的理论联系群众,武装群众,被广大的人民群众所接受。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全球多种文化思潮激烈冲突和网络信息蔓延充斥,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形成了挑战。文章在文化认同视角下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的机遇、挑战、基础、重大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进行了系统阐释。  相似文献   

9.
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三个层面的思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姜洁晶 《大连干部学刊》2008,24(9):41-42,45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包台有三个层面:马克思主义的通俗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人民群众自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这三个层面是层层推进、不断深入的,有着密切联系。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要把握这三个层面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围绕这三个层面.实现马克思主义通俗化,加强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坚持理论联系实践.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用先进的理论联系群众,武装群众,被广大的人民群众所接受。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全球多种文化思潮激烈冲突和网络信息蔓延充斥,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形成了挑战。文章在文化认同视角下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的机遇、挑战、基础、重大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进行了系统阐释。  相似文献   

11.
李霞 《长白学刊》2012,(3):11-15
现实生活是马克思主义的逻辑出发点和逻辑归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生活化,马克思主义生活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根本的实现方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是理论逻辑转化为现实逻辑的过程,是将理论形态的马克思主义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内心信念和行为准则的过程,遵循的是一种利益引导机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走进生活有三个层...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新要求和重要任务,意义非常深远。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转化为通俗易懂、能为人民群众所了解和掌握,并被人民群众所接受、认可并能最终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坚定信仰和自觉行动的过程。目前,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受到了理论本身、群众主体、宣传教育,外部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在大众化路径选择上应以理论创新为前提,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为基础,宣传教育创新为保障,优化外部环境为条件,以此来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在“四个深刻变化”条件下,在思想多元化的同时,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积极有效地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在科学的方法论原则指导下,经由适当的路径,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进而使人民群众在实践中感知与掌握真理,最终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人民群众的基本信仰与行动指南的过程。作为科学理论与实践方法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要掌握群众,也要被群众所掌握。理论大众化的过程就是理论与群众双向互动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4.
理论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个首要任务,实践发展和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开放性都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的必要性问题。与群众相结合,与实践相结合,深入进行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等不失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的可行性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5.
欧阳 《传承》2012,(11):46-47,84
新形势下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是解决我国当前重大现实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必然选择。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之初就深深地融入到了人民大众的生活和斗争中,深入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大众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品质。准确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内涵,分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性,提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6.
《传承》2016,(4)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以通俗化为前提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方法和原则内化为广大党员干部、战士和群众自身行动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以马克思主义通俗化为前提的一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普及教育运动,即它是理论活动与实践活动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进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全球化与改革开放的内外因互动,以及社会矛盾、生活境域和接受心理的总体性变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以及新的要求。当前阻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有信仰危机、环境驱动和理论困境等多种深层次的原因。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与解决现实问题相结合,构建互动协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传播方式,并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与中国文化“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8.
王静 《桂海论丛》2012,(3):13-16
研究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整体,既有理论创立与体系的整体性,也有历史发展时空境遇中的整体性.必须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研究、国际国内的大环境与群众实际问题的研究,以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19.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人民群众,成为人民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精神动力和物质力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必然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厘清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基础、本质要求、根本动力、现实路经、重要使命、目的和归宿等基本问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掌握人民群众,成为人民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精神动力和物质力量。  相似文献   

20.
曹芸  吴远 《求索》2012,(2):51-53
列宁不仅运用马克思主义回答了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现实问题,而且探索了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大众化问题。回顾列宁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我们得到的实践启示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处理好大众化与本土化、时代化的关系;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学术研究,以学术化推进大众化;必须重视青年一代的理论教育工作,增强马克思主义对青年的吸引力;必须充分考虑群众的物质利益,在满足群众物质需求的基础上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