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谈和谐文化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和谐文化建设,应该打造包含物质、行为、制度以及精神等层面在内的多重文化特质立体架构,其核心任务和中心环节是构建核心价值体系.和谐文化建设必须以确立核心价值体系为"经脉",以核心价值体系的先进性来激发社会活力;和谐文化建设必须以吸收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精神为"养分",以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宽厚性来提高社会认同;和谐文化建设必须以制度建设为"根本",以社会制度的科学性来保障社会协调.  相似文献   

2.
心理和谐与社会和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人为本,社会成员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直接特征.在构建人与人、人与组织、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社会关系中,必须重视社会成员的心理和谐.心理和谐,行为才能和谐,社会才能和谐.只有重视社会成员心理和谐,不断铲除体制上、方针政策上和人为因素等方面的弊端,才能从根源上消除矛盾和冲突,为构建和谐社会铺平道路.  相似文献   

3.
中国民俗文化具有天然的"和谐"内质.民俗文化中的独特性、多元性、开放性和对外来文化的兼容性,是社会和谐的具象表现.民俗文化的这4种特性,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元素,这些元素形成了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的行为文化,这些行为文化虽然被巨大的时空阻隔,却同样显现出大中华的文化统一性.  相似文献   

4.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过程中,社会成员的心理和谐问题是重要的内容.心理和谐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前提;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达到心理和谐的基本手段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李建国 《求实》2007,(11):34-3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借鉴和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以及现代西方市民社会理论中的一系列有益价值理念,着力培育和谐人格,为社会成员营造和谐的心灵与精神秩序,进而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和持久和谐的社会公共秩序。  相似文献   

6.
许小主 《世纪桥》2008,(2):155-156
随着城市化的水平不断提高,城市文化中存在着与城市社会不和谐的因素。城市文化伦理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城市的人性化价值取向;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树立城市生态文化观;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规范城市生态消费文化行为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科学取向,也是对当前中国政治和社会状况的积极应对.和谐社会建设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及自然等各个领域自身及相互的均衡和协调.政治认同作为政治生活的核心,是政治系统最为重要的价值目标,是政治系统和社会成员之间的政治共识和聚焦.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社会成员普遍、高度、稳定的政治认同为基础和前提的.政治认同是政治和谐、社会和谐的核心,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在政治认同建设中,既要形成、践行共识的政治价值,又要不断推进政治体系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建设;既要有效统筹经济、文化、社会、生态领域的合力,又要预防和消弭政治、社会危机.  相似文献   

8.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心理和谐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渊源之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离不开社会成员的心理和谐。健康和谐的社会心理既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又是其重要指标。在社会转型期,应深入分析社会心理不和谐状态,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消除影响社会发展的消极心理和不良心理,从而达到整个社会心理的和谐,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同类价值意识,是政治认同寻求意义、确立归属的源点,是共同体成员"一种本能的复合物,即一种对于生命的真正幸福所依赖的东西的自然渴望",决定了个体成员语言、思维和心理的特质,拉近了政治共同体与个体价值观之间的距离,伴随着价值信仰从价值观相异、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直至认同,其过程"是整个集体所共有的不假思索的判断"。不假思索的判断使得政治共同体达成共识,直至政治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政治认同的直接源泉是文化实践,为了获得更广泛的政治认同,应该从政治理念、政治体系、政治行为方面不断提升水平,促进社会政治稳定。  相似文献   

10.
和谐精神是以建设和谐社会为目的,以"和而不同"为核心,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基本取向,以推进和实现人的和谐发展以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国与国之间的和谐为着眼点的价值理念、社会理想、人生追求、精神境界和行为方式。和谐精神是和谐文化的核心精神,具有价值引领、经济发展、社会整合、人才培育等功能,能够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价值共识、社会氛围、人才支撑,是和谐社会的灵魂。  相似文献   

11.
崔杰 《新长征》2008,(1):50-51
企业和谐的价值体系是由企业奉行的人本理念与员工普遍认同的价值取向融为一体的观念体系。它直接导控员工的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决定着企业存在的意义和经营方向,是推动企业和谐发展的文化基础、精神纽带和内在动力。改制重组后的新通钢,是由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嫁接而成的,并且具有多元投资主体特征的国有相对控股企业。  相似文献   

12.
陈小葵 《学习论坛》2006,(11):78-80
受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自然和谐的文化精神的影响,古代中国社会形成了浓厚的以追求"无讼"为特征的"和谐"诉讼文化,这种诉讼文化的遗风余韵至今仍然在影响着我们的社会生活,无论我们对其有着怎样的评价,它都是我们在建设法治国家中不可忽视的一种现象.  相似文献   

13.
《中庸》是儒学重要的著作,集中阐述儒家的哲学思想,其中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和谐观念。为了维持社会和谐,儒家倡导“持中守正”的思想方法,反对任何极端主义的行为方式;为了使社会成员心态和谐,儒家提倡“素位守常”的生活方法;为了促进各个民族、国家之间的和睦相处,儒家主张“并行不悖”的发展理念。《中庸》中的和谐思想,对于我们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4.
企业是经济组织,同时也是社会组织,不仅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对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企业和谐,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企业和谐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企业和谐文化建设,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企业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近年来,中国移动天津公司秉承“正德厚生,臻于至善”的企业核心价值观,以构建企业和谐文化为切入点,  相似文献   

15.
和谐,作为一种思想,自古以来就是人类追求的价值目标,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和谐"的思想源远流长.孔子说"和为贵",墨子说"兼相爱".高校是引领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场所,承担着民族文化与人类文明的积淀与传承的任务,它在民族、国家、社会的总体结构中是一个文化、精神的象征,是坚守文化、精神的堡垒.  相似文献   

16.
析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桂兰 《学习论坛》2007,23(11):57-59
崇尚和美、追求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要义.中国传统社会政治规范中有很多关于和谐的思想.如:"礼"从调整血缘亲属的关系入手强调"分"、"别"、"异",目的在于"和";"德"沟通"天"与"人",同时,在人与人之间、社会各阶层之间充当着黏合剂的角色,周身散发着"和谐"思想气息,"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蕴含着"公平"、"平等"等和谐思想;中庸主义体现了求和谐、求适时、求合宜、求稳定的基本思想;"仁"是儒家推行"仁政"的基础,作为一种政治主张,其价值取向就是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7.
《探索》2014,(4)
和谐政治文化即人们在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对政治关系和谐、政治行为和谐、政治体系和谐与政治发展和谐的认知和认可,以及对促进政治和谐的政治规则的认同。和谐政治文化具有对政治和谐的认知和信仰、对政治体系的认同和支持、以和谐为导向的政治评价等三个特征。在一个多民族政治体系中,和谐政治文化能促进民族政策价值导向的确立,促进民族意识整合、族际利益整合和族际政治过程整合,推进族际整合的进程。  相似文献   

18.
心境也称"心胸",是指个人心神所表现的情况或达到的程度,包括心思、心念、心情、心灵、心态等,从大的方向说,是指一个人的精神境界。古人说:"人心若平,天下太平。"人是社会的细胞、和谐的主体。只有心境和谐,才能行为和谐、社会和谐。"心为万事主,动而无节则乱。"领导干部如果不注  相似文献   

19.
所谓"文化自觉",是指我们在文化上的觉悟、觉醒和创建。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和现实,文化自觉反映的核心价值是"和谐、公正、仁爱、共享"。现在急需这种文化自觉,以文化认同召唤社会认同和政治认同。但是,从深层次看,文化自觉的养成,来源于以什么样的理念、思路来改革文化自觉背后的深层社会结构、社会形态及其运行关系。"包容性增长"倡导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公平合理地分享发展成果,核心是发展权利的同质均等性,这为文化自觉的养成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20.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要,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落实。"而建设和谐文化是引领发展和构建社会和谐的基础,全力发展文化事业是建设和谐文化的主要途径。因此,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快和谐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用先进文化和科学理论武装群众,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要,以和谐文化来增强发展的新动力、软实力和新活力,进而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