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土地经营是城市治理市场化条件下政府加强土地资产管理的新理念。其实质就是要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对土地资产实行市场化运作,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实现土地资产的价值。一方面.城市土地管理机制的转变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民营经济的发展对城市土地管理提出新的挑战,两者相互影响、互为促进。  相似文献   

2.
土地储备制度已在我国大部分市县得以建立,其实施增强了政府对土地的宏观调控能力,盘活了城市存量土地,但土地储备中的权力与利益分配机制尚未理顺和规范,有必要从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处分权及土地发展权的角度对土地收购补偿价格的内涵进行界定。  相似文献   

3.
集约利用土地是"两型社会"的必然要求。长株潭城市群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着利用结构不合理、占用耕地现象严重、利用效率低等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深层原因是缺乏科学的土地规划,城市边界不定、蔓延发展,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等。解决问题的方法主要有限定城市边界、促进城市精明增长,严格执行城市建设用地规划,割断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等。  相似文献   

4.
中央和地方财政博弈随着财政制度调整一直存在。在两级财政博弈下,地方政府在财政包干制度下存在“经营企业”行为,在分税制制度下存在“经营城市”行为。地方政府“经营城市”行为结合土地制度最终导致地方政府大举借债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实现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的转变必须注意 :解放思想 ,大胆创新 ;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 ,对经营用土地一律实行招标拍卖挂牌出让 ;建立土地收购储备制度 ,实行非饱合供给 ;坚持政府创造环境 ,企业创造财富的经营城市的正确理念 ;作好城市规划 ,突出城市特色  相似文献   

6.
探索新模式,堵住老漏洞———马鞍山市探索城市土地开发新机制调查●徐金平孔祥迎城市建设改造过程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即政府投资把道路修到哪里,临街单位和个人就把商业性铺面盖到哪里,自行出租经营,不但给将来的城市建设改造增加拆迁难度,更重要的是致使政府...  相似文献   

7.
在科技兴国、高校扩招、城市化加速的大背景下,全国各地大学城建设风起云涌,越建越多.越建越大。目前,全国共有大学城50多个。在这股建设热潮中,确有合理的成分,但是也存在着一系列涉及公共政策的问题:地方政府建设大学城决策存在一定的不科学性、盲目性、土地政策的不明晰性、政策执行失真等。 本文拟运用公共政策理论对大学城建设的政策决策、建设中土地等政策执行失真的问题进行探析。要解决这些问题,促进政策制定的科学化,确保政策的有效执行,使大学城建设走向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就应该:提高地方政府科学决策水平,依法行政;建立地方政府官员科学的政绩考核制度;迟一步增强政策的明晰性、协调性;进行必要的政策整合;制定土地管理法的具体实施细则;加强土地监管体制建设等。  相似文献   

8.
建国以来,我国的城市土地管理体制大致经历了城市土地国有化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两个阶段。城市土地管理体制无论从制度层面还是在运行过程中都存在诸多弊端:中央与地方土地所有权关系不明晰,城市土地储备制度不够完善,土地隐形市场的普遍存在,试行土地年租制并不成功,税费名目繁多且征管不够规范。完善城市土地管理体制,应重新界定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角色和权利范围,进一步完善城市土地储备制度,建立公开的土地交易市场制度,改革土地年租制,建立与城市土地使用权制度相适应的税收制度。  相似文献   

9.
土地不仅是重要的资源,而且是可以获得高额利润的资产。培育、规范、引导地产市场生机勃勃地健康发展,以地富市、以地兴市,这是城市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面临的一个重大的新课题。本文拟对城市政府如何培育和调控地产市场,宏观把握地产市场正常运作,谈一些看法。一、科学评估、制定指导性地价,宏观引导市场地价自从在认识上突破既有的理论“禁区”之后,伴随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深入,土地迅即以商品的形式潇洒地进入市场经济的洪流。土地既然是商品,就有价格波动和涨落问题。认真研究和掌握土地价格波动的规律,合理引导地价,是…  相似文献   

10.
土地征收不可避免,因涉及重大的利益调整,既需规范,也需谨慎启动。两岸虽然土地制度不同,但土地征收改革面临共性问题,在基本征收程序设置、利益衡量机制上均具有相似性。相比之下,大陆集体土地征收启动的前提条件失之于宽,政府享有事实上不受限制的征收权并缺乏制衡机制;补偿额未考虑所有权让渡,仅部分弥补使用权价值;在补偿价的形成方式上,剥夺了集体土地所有者的市场主体地位,同时,集体所有权虚置,土地集体所有权的共有人被架空。通过适当界定征收目的性限制,转变城镇化建设思路,克制征地行为的启动与征收规模;承认土地集体所有权平等独立的市场主体地位,市价补偿,打破土地供给垄断;明确征收相对人与重构集体经济组织并举,构建开放性的制衡机制,有助于平衡、保障各方利益,完善征地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11.
城市规划修编的圈地玄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军 《瞭望》2004,(51)
在当前国家对土地开发控制比较严格的政策下,一些城市企图争取通过总体规划编制对国家的控制政策有所突破,使大量批租土地合法化。在高层高调严管土地之时,地方政府修编城市总体规划背后的利益诉求令人寻味。  相似文献   

12.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放宽中小城市户籍限制是城镇化制度安排的重大突破。当前,要在中西部地区实施不同于东部的城镇化战略,通过依托县城发展壮大一批中小城市;要探讨土地融资的新模式,解决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问题;要改革户籍制度、金融制度以及土地制度,让农民工率先在中小城市市民化,实现其城市梦、安居梦和创业梦。  相似文献   

13.
唐静  李后建 《学理论》2009,(12):107-108
本文从博弈角度分析了农户进行土地流转中的利得与损失,发现农户在既得利益集团和地方基层组织干预下处在承受最大损失方;而在自然状态下,农户作为土地流转者仍然是长期的利益损失者。针对此类问题政府应该加强监管力度和大力发展农村科普,用现代农业理念来提升土地的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4.
“土地财政”的动力结构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王军 《瞭望》2005,(37)
在财权向上集中,事权向下转移之时,地方政府将目光瞄向了土地。在这一轮城市扩张中,土地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相似文献   

15.
城市拆迁中政府行为的理性选择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理性选择理论的视角来看,地方政府的逐利倾向是引发城市拆迁问题的主要原因.因此,合理定位地方政府在城市拆迁中的角色,增加城市拆迁信息透明度,构建"公共利益审查机制"和"有选择性的激励机制",强化内外部监督,完善财税体制,切断地方政府土地生财的后路,有效规避地方政府在城市拆迁中的各种逐利行为,是解决城市拆迁中各种问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6.
詹元灵  王鉴棋 《学理论》2009,(29):92-94
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并不局限于解决经费短缺问题。改善义务教育资源配置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完善政府与市场联动机制和政府预算约束机制,保证义务教育经费总量的供给和结构的协调;另一方面,通过城市学校招收农村寄宿学生以及将大学和落后地区农村中小学结对,建立城市对乡村的义务教育反哺机制。  相似文献   

17.
谈城市中的土地有偿使用魏金元土地是国家拥有的宝贵的资源和资产。城市土地由于它的地位和作用,更是无价之宝。如何挖掘和发挥城市土地资产效益这个历史课题,已由伟大的改革实践作出了明确的回答,这就是城市土地实行有偿使用。这项新的土地使用制度的实施,必将对社会...  相似文献   

18.
石清 《瞭望》2004,(33)
贵刊写过许多保护耕地的文章,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时下一些地方政府在“经营城市”的口号下,大兴土木。依赖本级财政搞城市建设可谓杯水车薪,于是就盯向土地,因为土地征售之间的价差较大,有的土地管理部门直接下达年度土地出让指标。目前,征收的土地出让金缺乏严格的监督管  相似文献   

19.
旧乡村里的新城区:城市“新增空间”的社区风险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城镇化建设的迅速推进,我国城市群和中心城市周边出现了大面积“新增空间”。由于地处城乡结合带,人口结构复杂、城乡文明交融,城市“新增空间”很容易成为“风险集中带”,大量风险矛盾向社区层面挤压。调研发现:生长于旧乡村的新城区,面临城镇新市民融城之难、治理主体权利互损之险、社区治理滞后之乱等风险。引入无缝隙政府和整体性治理的视角后分析得出:城市新增空间的社区风险是上游政府职责缺失问题在下游社区的集中爆发,社区治理面临“政府职责脱嵌”与“政府社会失联”的“双重缝隙”。为推进社区治理,应当构建“前期土地审批规划—中期质量监管—后期社区管理和自治”的无缝隙职责体系,强化政府社会之间的整体性治理。  相似文献   

20.
刘鹏 《民主》2012,(5):55-56
2011年以来,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收入明显锐减。据系统监测,十大重点城市的1至11月土地成交金额和面积同比缩水。楼市调控政策紧锣密鼓地出台,遏止了房价的不理性疯涨。房价的止涨影响到地方的土地买卖,这其实是一个意料之中的事情。相比于老百姓住有所居的住房梦,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收入减少并不算什么。甚至,我们可以说,不断流拍的土地,是对地方政府谋求财政收入新出路的督促与倒逼,是一个可喜的事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