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探讨隐含作者的意图伦理,可以将小说的伦理效应和真实作者的伦理责任区分开来,隐含作者的意图伦理由此显示出它在小说叙事伦理中的重要性。从中西比较的角度看,中国古典小说的隐含作者一般是伦理先行,西方小说的隐含作者则兼有伦理先行和道德后觉,前者的伦理是规范伦理,后者的伦理主要是德性伦理;在人物和伦理关系的把握上,中国古典小说的隐含作者让伦理来规范人物,西方小说的隐含作者则让人物来显示伦理;在情节和伦理关系的处理上,中国古典小说的隐含作者让伦理笼罩情节,西方小说的隐含作者则让情节折射伦理。  相似文献   

2.
历史性叙事一直是中国书面叙事的主要形式,表演性口头叙事的传统则是在西域文化的影响下而形成的.由于历史性叙事采用的是有限制的第三人称视角,要求叙述的客观性,所以排斥心理描写,并几乎不通过人物语言来自我叙事或转述叙事.中土口头叙事中以变相结合讲唱的表演方式,乃是白话小说中通常采用块状结构的重要原因之一.表演性口头叙事所具有的参与性、情景化特点,同样会对叙事内容和叙事结构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3.
1980年代中期出现的先锋小说,其"文革"叙事具有明显区别于此前小说的叙事策略和精神指向。先锋小说主题层面不再是印证、附和主流话语规范,不再以揭露和批判为价值旨归。在叙事策略上,作为大历史和故事主要情节的文革,逐步过渡为小说的背景或荒诞变形的历史,文革由写实转向心理化、寓言化和象征化。在价值意义上,先锋作家的叙述重心与叙述意图落在对特定历史背景下人的文革创伤心理与精神困境的深度开掘上,通过荒诞狂欢的语词与隐喻多义的文本,建构了一代人真实的文化记忆与心理创伤。  相似文献   

4.
以往的研究多侧重于揭示金圣叹的小说叙事角度论与西方叙事学之间的相通之处.其实,两者之间有着很大差异.金氏主张叙事视角在作者与人物之间、不同人物之间变化,以及叙事感觉在听觉和视觉之间转换,其中不存在所谓全知和限知的对立;金氏的叙事角度论追求变化、主观、含蓄等审美效果,不同于西方理论的推崇叙事客观性.  相似文献   

5.
美国作家塞林格发表于 1 95 1年的代表作《麦田里的守望者》在语言形式、叙述视角、叙述方式等方面体现了后现代叙事文本的三大特征 :他用“低俗”的语言消融了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的界限 ;从独特的青少年的视角来观察世界 ,打破了权力话语和传统的美学观念 ;以非人格化叙述的“无言”搁置了真理和终极意义。塞林格的创作极大地影响了二十世纪下半期西方后现代文学创作的发展 ,是后现代叙事文本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6.
南宋以后,随着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话本小说在江南得以迅速兴起,并在明代走向全面成熟.生活在江南的话本小说家基本依据江南的地理特点、地质构造以及节日风俗等人文地理状况来构架小说时空;即使写到江北时空,也往往参照江南"版本"进行.以"游赏"为主题的江南节日,为话本小说故事的生发提供了带有地方人文色彩的叙事时间刻度.同时,江南水乡又为话本小说提供了别致的叙事空间.其中,作为故事的多发地带和情缘的多生场所,"桥"、"船"、"岸"成为故事得以展开的基本场景.总之,话本小说的时空构架带有明显的江南地域特征,这些江南化的时空有力地促进了这类小说的叙事运动,并确立了其"江南文学"性质.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虽已取得大量成果,但一直存在着一个概念混淆的问题,即把古代指称一些自由写作文体的"小说"与后来称呼通俗叙事的"小说"混为一谈.然而在古代的文学观念中,这两种文体具有不同的艺术和文化特征.因此这种混同造成了对中国文学发展历史和文体特征认识的模糊.  相似文献   

8.
通过叙述语法这一角度梳理中国古典名剧《牡丹亭》,可以找出剧本在陈最良角色上表现出的显在叙事特征 ,发现“春”等作者的话语 ,以及典故的叙事扩张现象 ,从而勾勒出《牡丹亭》的叙事轮廓和中国戏剧叙事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9.
从作者的真实到读者的真实——西方小说叙事技巧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小说自产生之日起 ,就以真实为标尺实践着叙述方式和技巧的变化和演进。从“无所不知”到“有所不知”;从讲述完整的故事到堆砌零散的片断 ;从富有哲理的主观叙述到原初的客观描述 ,在显示小说叙事技巧发展的轨迹的同时 ,也展示了文学的真实观念的演变。这就是由主观的真实到客观的真实 ,由作者的真实到读者的真实。  相似文献   

10.
美国作家塞林格发表于1951年的代表作《麦田里的守望》在语言形式、叙述视角、叙述方式等方面体现了后现代叙事本的三大特征:他用“低俗”的语言消融了高雅化与通俗化的界限;从独特的青少年的视角来观察世界,打破了权力话语和美学观念;以非人格化叙述的“无言”搁置了真理和终极意义。塞林格的创作极大地影响了二十世纪下半期西方后现代学创作的发展,是后现代叙事本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11.
系统化的认知发展治疗,是一种后现代的心理治疗取向。它强调疾病叙事的系统的、关系的维度,认为所有的心理疾病在表现形式上都包含关系的成分,只有理解了关系对心理疾病的建构,才能确定合理的心理治疗方案。系统化的认知发展治疗,以家庭为研究单位,通过调整家庭成员之间以及家庭与社区环境之间的关系,创造可选择性的疾病叙事方式,制订不同取向的干预措施来重新建构关系的平衡,进而解决心理障碍。  相似文献   

12.
新诗的叙事语言是“大白话”,并向着两个方向提升:一种是艾青式的“现代散美”,另一种是李季式的“民间歌谣美”。新诗的叙事方式主要有三种:故事型、散型、情节暗寓型。新诗的叙事结构更加灵活多变,其关键性的突破在一个“大”字上,几乎想写多大就能多大。  相似文献   

13.
关于文学的社会功能,中国古代文论有"诗缘情"和"诗言志"两种传统,其中,"诗言志"生发叙事传统,赋予文学以载道的使命,体现了对正义价值的追求,并使得中国古典文学具有正义叙事的脉络。该正义叙事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受"诗缘情"诗歌传统影响,正义叙事和诗性叙事呈交叉和弥合状态;受儒家礼制渗透,中国古典文学具有鲜明的道德教化功用,正义叙事背后是内在伦理秩序的构建;正义叙事反映了我们民族特有的审美文化和独特的语境,中国的阴阳二元思想与起源于结构主义的现代叙事理论有某些相似处。解读正义叙事对理解我们民族的哲学思想和文学叙事理论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人权历史叙事方式认为人权渊源于西方悠久的以斯多葛学派和基督教为代表的普世主义,以及启蒙运动以降所形成的权利思想史,其展现了人权的历史悠久性、内容的层次性和进步性。而以塞缪尔·莫恩为代表的学者反驳了这种人权历史叙事方式,提出了非传统的人权历史叙事方式,认为作为全球道德诉求与乌托邦愿景的人权实际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呈现了全球层面人权起源之晚近性、成因复杂性和乌托邦属性。这两种人权的历史叙事方式有一定暗合之处。尽管非传统的人权历史叙事方式有一定局限性,但其具有重要的法治意义:呈现了法治的普遍性认同之内在价值逻辑,为思考全球法治难题提供了价值论意义上的理论视角,为重思人权与主权的关系提供了新思路。不过,这种法治意义受限于非传统的人权历史叙事方式在人权的道德性与政治性之间的逻辑张力。  相似文献   

15.
实验社会心理学方法难以进入个人的、精神的过程,导致外部行为取代了个人的意义与情感,一般性代替了个别性与独特性.心理分析-动力学取向和人本主义方法取向在反思性上的一个共同之处是能够在全部的复杂性中抓住自我的主观性和每一独特的个人的经验世界,在对人的自我的精神世界的研究中显示出更多的优势.社会建构主义把语境、语言作为自我的关注点,承认语言在形成和建构自我与认同中的核心作用.叙事对于研究者来说,可以成为一把钥匙,打开被研究者锁藏着的自我的"现实"与"历史"的内核,并把它作为一个叙事的建构来发现和理解.  相似文献   

16.
《繁花》的深入研究不能离开语言的讨论。小说以言物一致为基本原则,打破了当代上海叙事中的拜物教迷恋,为当下小说突破地方性的拘泥提供了转换思路;小说非个人化的语言策略解放了文学伦理中的限制性部分,这是平衡现今小说私人性与公共性的重要参照。作家对口语的读改实现了一种崭新的言语方式,对话带来了异质的叙述动力,从而有效地纠偏了传统的语言进化论。小说建立在存在与体验之上的语言意识,为现代汉语小说语言观念的革新带来了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17.
亨利·詹姆斯是小说叙事角度革新的先行者之一。他在许多作品中摒弃了传统的全知全能的视角 ,创造了他所称的“意识中心”的叙事方式 ,即小说中的叙述都从作品中的某一角色出发并通过其意识的过滤。他在晚期作品中又运用了类似于转换式有限视角的叙事角度 ,使读者体味作品中主要人物细致而丰富的内心活动。  相似文献   

18.
《诗·小雅·巷伯》《节南山》《大雅·崧高》《烝民》《鲁颂·閟宫》的"叙述者"皆采用在卒章"自述其名"方式"显志"的叙事结构模式,即在叙事文本中以"真实作者"替换了叙述者"我",是一种最典型的"公开的叙述者",其共同特点就是叙事主体显性评价与自我意识的不断强化。由此而开创的在诗歌叙事文本中"卒章显志"的叙事模式,对后世中国诗歌乃至个体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9.
余华的<兄弟>在2005、2006年的分期出版是当代文学的一次重要事件,它的生产与传播过程典型地显示了消费市场和商品文化主导与影响下的文学生产机制对文学的宰制作用.从文学叙事的角度看,消费文化及其文学生产机制影响了<兄弟>的审美品格和叙事特征,"文革"历史与改革时代的现实在小说中呈现出夸饰化、漫画化、荒诞化的倾向.这种文学症候标识出余华由先锋作家到畅销写手的某种隐形蜕变,同时,对于当代文学的发展来说,文学与市场、消费文化保持适度联姻时,要规避其对文学自主性和文学审美品质的潜在伤害,要对消费文化保持适当的警觉.  相似文献   

20.
历史叙事中的包公形象主要以忠孝、清廉、明察、刚毅为特征 ,而流传至今的 1 0个包公断狱故事 ,除了体现这些特征之外 ,还暴露了包公偶尔也有的断狱不明和刚愎自用的弱点。通过这一研究 ,可以提供一个与文学叙事和民间传说中的包公形象与断狱智慧进行比较研究的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