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田探 《求索》2013,(1):76-79
贾谊的《道德说》素称难解,他以"道德说"为纲领建立起来的"性命"论也少有人系统研究。贾谊之"道"与"德"均有双层内涵:其最高层次的"道"是"物"之存在的运动过程,是"治乱存亡"的所以然之迹。其最高层次的"德"则是"所以生阴阳、天地、人与万物"之"理",是儒学化了的真正的"形上"本体。"道"、"德"、"物"的这种关系,不仅把老子的道本论置换成了理本论,而且开了中国儒学理本论的先河。贾谊以"道德"说建构的"性命"论,表达了"命"虽可认识而不可尽知的定命论思想。政治追求遇挫后,这种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定命论又转变为悲观主义的委命论。由于贾谊的"道"论遗落了老子"道"的"自然"价值,故不能为他的委命论提供哲学保证。贾谊的哭泣至死就与他这种悲观主义的生命情怀有关。  相似文献   

2.
宋五好 《求索》2010,(10):145-147
在中国古代的道德教育中,"明人伦"的基本"伦序人理"被不同时代的思想家反复解释和演绎为不同的道德教育模式,表明了其具有历史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特征和可被解释的合理性内核。这个内核就是"明人伦"所蕴涵的基本道德原理,它由三个基本因子构成:伦序人理、人德规范、人文力;其中包含着三对价值结构,即"伦"-"理"、"道"-"德"、"德"-"得",并展现为"伦"-"理"-"道"-"德"-"得"的依次演进。这对于中国今天的道德教育有着许多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沈善增 《传承》2011,(7):66-67
古往今来,人类文化以价值取向定位,只有崇德文化与崇力文化两大种。中华文明之所以优越,就因为两千五百多年前,《老子》明确提出了"道德"的概念,确立了崇德文化话语。但《老子》所言之"道德",与今天使用的与"法律"相对而言的"道德"概念有所不同。今天所指"道德",在古时属于"礼"的范畴。"道德"属于伦理范畴,但处于伦理的高端,"礼"则属于伦理的底线。今天通常认为"法律"是约束人的行为的底线,其实"礼"(游戏规则)也是约束人的行为的底线,只不过这是一种文化观念的底线。崇德文化之"德",使用的是"道德"的古义,或谓"本意"。  相似文献   

4.
杨健康 《求索》2007,(9):210-212
在朱熹的理学体系中,诚为道德的形上本体,信为诚体之用,朱熹将两者分疏,把诚信之德的合理性确立在天道与人道的基础上,完成了天与人的合一和自然之理与人文之理的贯通,实现了本体世界与意义世界的联结。  相似文献   

5.
徐国超 《前沿》2010,(9):169-173
本体论意义上的"生态"与"家"的意境紧密相连,它不仅指称整体、系统的关系,更暗示着一种"生生"的状态。"生"与"仁"、"和"是同位一体的,在儒家的伦理系统中,往往用"仁心"来诠释生生之德,从而使天道、物道、仁道、人道在生生之道中合而为一。"态"从华夏文明的思维特征上看,与中国传统的"象"思维有着密切的关联。从文化渊源上说,受儒、道、禅的浸润,"态象"涵摄、贯通了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全体。"生态"的本体意义便可以从"生"与"态"的辩证关系中作出相对的言说。  相似文献   

6.
道德是幸福之基 古人有言:“德者,得也”。得什么呢?一谓“得道”,一谓“得到”。所谓“得道”,就是“得道于心,外施于行”,把握人类和谐发展的伦理规律及其要求,铭记于心,并使行为符合这种伦理规律和要求,这就是道德。所谓“得到”,就是孔子讲的“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概而言之,就是践行道德能使人或多或少获得一些利益和幸福。当然由践行道德而获得的这种利益不一定是物质利益,这种幸福也不一定是物质幸福,可能更多更根本的是精神利益和精神幸福。因此,自古就有“德者,福之基也”的说法,  相似文献   

7.
道德是与人道联系在一起的,讲道德就要讲人道。我们所说的人道不是广义上的人道主义,而是人道主义道德。人道是社会主义的一项重要规范,是社会道德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1997年5月,江泽民在为反映全国自强模范和助残先进事迹的《自强之歌》一书所写的序言中提出:“作为人,要讲人道;作为社会的一员,要有集体意识和团结意识;作为公民,要热爱自己  相似文献   

8.
龚传星 《求索》2011,(5):244-246
《庄子·天下》对于先秦学术史的分疏乃是基于道、术分离这样一个基本观念。然而这个道、术分离的判断依然是一个需要被追问的话题。实际上道、术的对举乃是道术与方术的对举,而道术与方术的对举是"以物观之"的态度,此态度并不透彻。由此导致《庄子·天下》中存在道术为一,却又分离的困境。更为透彻的观念是以道观之。如"以道观之",则道术与方术并不存在对举现象,"以道观之",道、术为一,道在术中,对于学术史的梳理应当回到"以道观之"的观念,如此《庄子·天下》中所存困境即可化解。  相似文献   

9.
人道:道德建设的基础和重要内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道德是与人道联系在一起的,讲道德就要讲人道。我们所说的人道不是广义上的人道主义,而是人道主义道德。人道是社会主义的一项重要规范,是社会道德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1997年5月,江泽民在为反映全国自强模范和助残先进事迹的《自强之歌》一书所写的序言中提出:“作为人,要讲人道;作为社会的一员,要有集体意识和团结意识;作为公民,要热爱自己的祖国。”因而,了解和认识社会主义人道主义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对于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实现以德治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人道主…  相似文献   

10.
聂民玉  段红智 《前沿》2010,(20):24-27
孔子思想的主旨是"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的本意就是"生生"。孔子针对当时"礼坏乐崩"的局面即"臣弑君,子弑父",特别强调仁者"爱人"的思想,着重窄化了"仁"的含义。实质上,孔子的哲学就是生命哲学。"仁"是孔子生命哲学思想的"本体"即"道",那么,其"德"就是要求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善待人生。通俗地讲,就是要注重自身心态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世态的和谐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即生态的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