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思想家的托尔斯泰,毕生关心世界各国文化交流。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他的世界观“激变”以后,他对中国古代思想家的研究,则不仅仅是出于对中国文化的关心和兴趣,更重要的原因是他想在中国古代思想家的著作中寻找与他的“托尔斯泰主义”相一致的思想,寻找“真理”——即人应该如何生活,采取什么途径才能使世界消除罪恶,变得美好。  相似文献   

2.
代晓光 《法人》2005,(6):90-92
中国和世界都开始关注同一个话题:如何为持续的经济发展寻找替代能源,实现能源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3.
回顾中国军事法学的创立和发展历程,总结30年来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寻找学科发展的内在矛盾和缺陷,对于推动军事法学更高层次的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未来中国军事法学,必将冲出思维僵化的学术困境,迎来生机勃勃的学科繁荣景象。  相似文献   

4.
《法人》2005,(9):116-116
在工作闲暇时,选择一个安静的午后,在中国会院落内的长征吧,呷一支雪茄,寻找一本适合心情的老书,在古老与静谧之间享受时光也不失为一种享受位于西单西绒线胡同五十一号的中国会,处于一片四合院群落的一隅。如果不仔细寻找,很难在西单的一片繁华之中发现这个小角落。闹中取静的地理位置使中国会有一种不同于其他会所的安静的环境。朱红色的大门半掩着, 丝毫看不出来这里是一个现代的会所。  相似文献   

5.
中国新商帮     
从体制来看,在最北端的山东商帮.很有国有企业特色。苏南商帮具有集体企业的色彩,越往南.民营企业的特色愈浓烈。新商帮的种种模式.代表了中国企业寻找本土生存通道的努力。  相似文献   

6.
冯健鹏 《法学》2023,(1):3-16
当代中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在社会中培育程序正义理念的内生性动力,主观程序正义理论因其社会实证的研究方法而可能成为推动程序正义理念内生化的切入点。传统上的主观程序正义理论研究主要基于跨文化研究模式,这种模式存在过于强调文化因素、忽视社会动态发展、滥用“集体主义”观念等问题。主观程序正义理论的中国化需要超越此种模式,直面中国法治实践,将“文化”概念具体化、回到事实本身发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着力点、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理论体系中恰当定位。在具体研究中,前述逻辑的展开表现为在政策导向中寻找突破口、在典型场景中寻找事实、在主观感受中寻找制度衔接等特点。通过主观程序正义理论的中国化,推动程序正义理论的中国化和程序正义理念的内生化。  相似文献   

7.
正图上显示的是2014年世界杯开幕式,整个巴西乃至世界的球迷都在跟随主题曲而狂热,他们期待着未来一个月精彩的球赛。然而,众多参赛球队里却没有中国队,中国人只能在偌大的巴西寻找中国元素作为安慰:从效力中超、中甲联赛的外援,到中国选拔的小球童,再到中国赞助商,从场外的基础建设到交通设施再到世界杯形形色色的纪念商品,等等。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作为法律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对当今的社会生活正在施以其潜在的影响力。本文从探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入手,分析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社会功能,并深入寻找其在当代社会存在的现代价值和缺陷,希求能找到其与现代法文化相融合的切合点。  相似文献   

9.
创投私募行业在美欧等国已有数十年的发展历史,期间他们为各种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以及美国的产业整合做出了巨大贡献。反观中国,中国的创投私募行业尚属起步阶段,力量薄弱,投资理念不成熟。因此,在次贷危机冲击整个经济体系之背景下,探求中国创投私募行业的发展状况,寻找其背后之机理并提出可行之建议便至关重要,而这即本文之研究目的。  相似文献   

10.
浅析中国国际私法的立法模式——从法理学角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独立的与附属的立法模式因其本身的属性,在条理性与逻辑性的选择上有所偏重。法典式立法模式并非完美,中国国际私法应采取什么样的立法模式是值得探讨的。中国应从本国的国情与立法效益的角度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寻找出一种兼具灵活性与稳定性,适应中国社会发展的国际私法立法模式。  相似文献   

11.
在争论与事实之间寻找理性,人们开始重新关注以中国IT第一代CEO为代表的一批标志性人物,使得他们的起伏与波动在今天更具价值。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现实需要。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理乃至实践层面出现的波折和遇到的困境给革命、建设和改革造成了重大的损失,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困境并寻找走出困境的出路,一直是我国执政党、智囊以及学者们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陈强 《政府法制》2008,(2):53-53
刚到美国时,对中国十分感兴趣的牧师Paul曾经问我:“你知道美国人最羡慕中国人什么?”。正当我绞尽脑汁寻找“最佳”答案时,Paul感叹道:“你们中国人对老人很孝敬,老人和子孙在一起,其乐融融,令我们很羡慕!”  相似文献   

14.
灾难中国     
个体的人或整个人类的进程,几乎都是在不断汲取失败的苦液中走向成功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灾难每一次敲响的都是催人猛醒的警钟。但一幅幅重复上演的灾难,表明我们还没有寻找到制止警钟频频敲响的良方。因此,不能不说13亿中国人目前正生活在灾难之中。  相似文献   

15.
本文指出研究和探讨相学与中国传统肖像画的形神观念之间的关系,最重要的是找到相学中的传统文化哲学、伦理等因素与形神观的关系,看看他们之间是怎样的联系。以期为寻找中国传统文化及美学最本质的精神特质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6.
《北方法学》2019,(3):117-125
黄遵宪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诗人、外交家、史学家和思想家。作为中国近代早期外交官,他较早地走出国门实地考察日本、欧美等国家,亲身感受到列强崛起、中国落后的严峻现实。作为一代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他始终在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改革理论和具体路径。正是在爱国主义情怀和理性认识中外差距的共同作用下,黄遵宪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近代平等法律思想。该思想在中国近代法律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李麒 《比较法研究》2013,(2):117-122
中国传统刑事诉讼文化在整体上呈现出由对立矛盾因素组合形成的双重性格,具体表现为制度构造上的程序与恣意、基本精神上的恤刑与滥刑、思维方式上的直觉与理性。理解和把握这一特征,有助于我们在历史的反思中寻找其对现实建构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从类型角度谈中国法律史的叙述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有的中国法律史的主流模式是“王朝更替”模式 ,但是这种模式并不能反映中国传统法律知识体系的特殊性 ,而更有可能是迎合了与中国“异质”的西方法律知识体系的特征。这就需要寻找真正与中国法律史的特征相契合的叙述模式。根据中国法律史的演进历程和传统法律的类型特征 ,从“社会类型”和“文化类型”来重构中国传统法律史的叙述模式是可能的 ,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杨成铭  李活力 《中国法律》2008,(2):25-27,87-90
发展权是20世纪70年代以後逐步形成的新一代人权.发展权提出之时,正是中国思考和寻找自身发展道路之时;发展权确立之时,正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和开始走自身特色发展道路之时;发展权在国际范围内逐步得到促进和保护之时.正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之时。时值《世界人权宣言》发表60周年和中国实行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回顾中国促进和保护发展权的历程.对於中国迎接挑战和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20.
中国法律史学科近年来面临着重大危机,但已有的种种对策并不足以改变现状。中国法律史研究可在方法和目的两方面作出适当转变,即中国法律史学者在不否认考证、广泛收集史料为研究基础的前提下,以"通过法律史,超越法律史"的姿态,发挥自身在法学学术及基于本土立场的比较优势,以适当引入现代中国法律问题为导向,在法学问题意识下选择优先研究的法律史专题,结合社会调查,探讨古今法律的联系,寻找中国传统法律中的制度理性和法律智慧,化制度得失为历史启示,使中国法律史学成为推动其他法学学科发展及法治建设的基础性学科。这种中国法律史研究的新思路将更有助于提升中国法律史学的学科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