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政策系统与政策实施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存在着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问题。因此,在政策研究中价值目标取向显得特别重要。现阶段公共政策应以公平为核心价值目标,以"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价值原则改革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政策。  相似文献   

2.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在教学管理、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队伍建设等方面仍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几点创新改革该课程教学的建议,拟提高"形势与政策"教学的实效性、创新性、规范性,实现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地"三权分置"改革的动因在于坚守集体土地所有权、兼顾农民的公平与农业的效率。在农地"三权分置"政策与现行法冲突时,对"三权分置"的研究现状在研究方法上体系化思维不够;在拟实现的目标上将政策目标进行最贴切的法律制度转化不够;对"三权分置"中"三权"的理论重点即权利本质及其如何实现的研究有缺憾。"三权分置"下中国农地法制改革的立法构架前提是:深刻理解该政策出台背景及其所导向的问题,分析该政策目标在现行法上不可实现的缘由。最后,在关涉坚持集体所有权、稳定土地承包权(资格)、放活土地经营权的具体制度时,应考虑以最低立法成本完成周延的制度设计,确保法律逻辑的自洽和政策意图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制度政策强势改造民俗是一种典型的单向、压力式介入,忽视了民俗文化的自主性和农民的主体性,结果引发了政策的执行偏差甚至失灵问题。从调查来看,鲁西南农村当前推行的移风易俗改革,通过将政策的执行权下放给村委会以及红白理事会,实现了从政策主导到政策引导的转变以及"制度刚性"与"治理柔性"的结合。研究发现,国家政策规定与基层灵活操作结合、组织保证与传统底线维持、政策引导与新风尚倡导、农民参与与相互监督构成了政策与民俗良性互动的实践机制,保证了当前政策介入的合法性、合理性、前瞻性与公共性,保障了政策目标实现以及民俗文化的再生产,是互动理论在制度政策与非制度民俗之上的具体实践。移风易俗改革的方式和村民自治过程中的国家与社会互动兼具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意义。  相似文献   

5.
地方"数字政府"改革是当前政府治道变革的重要途径,关乎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大业。基于国内"第一梯队"7省市34份政策文本对地方"数字政府"改革的内在机理进行分析,发现地方"数字政府"改革的目标在于突破政府中心主义的改革逻辑,实现"以人为本"的服务型数字政府变革;改革工具主要表现为技术赋能、政务数据与服务标准化及健全的组织保障体系;改革重点在于推动地方政府职能数字化转型,即经济调节数字化、市场监管数字化、公共服务数字化、社会管理数字化、政府运行数字化、环境治理数字化。面对新一轮激荡的数字化浪潮,需要发挥多方力量,从政策导向、管理优化、技术创新等多维层面保障转型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6.
韩国卢武铉政府行政改革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武铉总统执政期间,韩国政府提出了建设"透明、能干的政府"的改革愿景,并确定"效率"、"服务"、"透明"、"分权"和"参与"为具体目标.经过几年的努力,韩国政府在机构调整、组织改革、人事制度改革、财政制度改革和行政服务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与英美等西方国家和韩国历届政府行政改革相比较,卢武铉政府行政改革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改革的目标是建设"能干的政府"而不是"小政府";改革过程中突出公务员的主体地位,发挥其能动性;侧重于提高"政策效率"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管理效率"等等.  相似文献   

7.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盟地区政策先后经历了4次大的改革,而每一次改革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欧盟(欧共体)扩大的影响.欧盟地区政策改革过程中体现出几个重要特点和趋势:预算总额和比例增加,"凝聚力"和"竞争力"目标呈双重强化趋势,程序的简化和"分权化"趋势.  相似文献   

8.
地方"数字政府"改革是当前政府治道变革的重要途径,关乎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大业.基于国内"第一梯队"7省市34份政策文本对地方"数字政府"改革的内在机理进行分析,发现地方"数字政府"改革的目标在于突破政府中心主义的改革逻辑,实现"以人为本"的服务型数字政府变革;改革工具主要表现为技术赋能、政务数据与服务标准化及健全的组织保障体系;改革重点在于推动地方政府职能数字化转型,即经济调节数字化、市场监管数字化、公共服务数字化、社会管理数字化、政府运行数字化、环境治理数字化.面对新一轮激荡的数字化浪潮,需要发挥多方力量,从政策导向、管理优化、技术创新等多维层面保障转型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9.
户籍改革之所以困难重重是因为在户籍政策之上"粘附"着众多重要领域的社会政策,因而剥离这些"粘附"的政策就成为户籍改革的关键。尽管户籍改革举步维艰,但经历30余年的探索,一些领域的政策与户籍政策的"粘附"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剥离。基于政策变迁路径依赖理论的启发,提出"工具替代"和"利益阻滞"两个影响政策"粘附"剥离的关键变量。不同领域的政策与户籍政策"粘附"的剥离因其"工具替代"水平的差异和"利益阻滞"情况的不同而出现完全剥离、基本剥离、部分剥离、有限剥离等不同效果以及"区域剥离"的特殊情形。在后续的户籍政策及其"粘附"政策的改革中,鉴于"工具替代"空间提升的有限性,减小"利益阻滞"就成为努力的基本方向。户籍改革中的政策"粘附"剥离现象还显示在社会发展和国家治理转型时期,要加强各领域政策"顶层设计"的科学性,注意政策结构和政策关系的合理安排。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质量第一、效率优先。本文论证指出,基础性改革作为使资源配置能够发挥"决定性"作用的产权制度基石和微观基础层面的改革,以及在市场旁边"更好发挥作用"的政权体系的职能与架构合理化改革,是供给侧改革的根本支撑与配套。基于此,本文给出了以基础性改革促进供给侧改革战略方针的六大方面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2009年我国成品油消费税政策改革以来,税率政策调整一直备受各方关注。在节能减排大背景下,政策调整带来的单位税额变动是否真能控制汽车的消费与使用,以达到环保目标,值得深入研究。本文通过对成品油消费税调整和环保效果的可能性互动分析,对政策本身的效果进行评估,同时提出政策调整存在的问题,对未来的税制改革给出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架构适切的政策工具是促进社会组织发展的重要保障.在霍莱特和拉姆什的政策工具分析框架基础上,将社会组织政策工具分为放松管制、监督管理和培育发展三种类型,对2004-2016年我国省级层面社会组织发展的503份政策进行文本收集、遴选、编码以及量化分析,进而探究"放管服"改革背景下社会组织发展政策工具的演进路径、空间差异和组合选择.研究发现:当前各地社会组织发展的政策工具与"放管服"改革的政策目标匹配度较低;政策工具类型方面以监督管理工具为主,放松管制工具次之,培育发展工具最少;政策工具选择存在明显的地区性差异,中、西部地区放松管制政策工具运用率较高,而东部、东北地区监督管理与培育发展运用率较高.结论指出我国发展社会组织应因地制宜,综合考虑各种不同政策工具的要求条件和政策效果,并注重政策工具的优化组合.  相似文献   

13.
2014年以来,一些地方推行综合执法改革,将工商、质监、食药等部门整合为市场监管局。那么综合执法体制能否提升食品药品监管能力呢?基于政府能力理论和监管质量理论,构建"目标—结构—行为"分析框架,实证探讨体制对能力的作用机理。研究表明,省市县三级改革不同步导致政策目标内生冲突,监管事权与监管力量形成纵横结构性错配,综合执法稀释专业监管行为。可见综合执法体制增加了食药监管资源但削弱了监管能力。据此提出体制改革战略化、事权划分科学化、监管队伍专业化三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要举措,虽然目前央企、地方政府的"混改"政策已经出台,但实际改革进程滞后于预期,一些认识分歧始终交织于政策试点过程中,影响改革进程。要走出传统的认识误区,让国企混改在目标、主体、对象、路径四个层面排除认识分歧,形成改革的基本共识和内生动能。  相似文献   

15.
政策评估对于修订和调整政策目标,科学规划并促进社会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新公共管理为视角实现我国政策评估的科学化能够督促政府部门制定合理的政策,提高工作质量,实现社会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随着公共部门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绩效管理理论与技术的应用在公共部门也越来越受重视。本文以绩效管理试点较成熟的广东省作为研究对象,以试点部门广东地税作为基本的分析单位,通过实地调研,按照政策评价理论和方法,从当前税务部门绩效管理政策开展的现状出发,通过构建政策评估模型,对这一试点政策的开展情况进行全方位的评估。文章分析认为,当前的试点政策存在如下问题:一是"政策同形化"现象严重;二是政策目标缺乏逐级量化机制、政策工具中空,造成政策实施的"形式主义"严重;三是政策实施过程的合作机制不足,政策实施的"碎片化"现象严重。而要根治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同形化"、"形式主义"、"碎片化"等现象的关键在于明晰职能、理清责任、设置明确的考核目标、设立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和进行分类考核等。  相似文献   

17.
山东冬季清洁取暖"煤改气"既是防治空气污染,打赢蓝天保卫战的环保工程,也是让民众安全、温暖、清洁过冬的民生工程。政策执行模式和效果决定政策目标能否有效实现,本文以"三圈理论"模型为分析框架,从价值、能力和支持三个维度对"煤改气"政策执行进行研究分析。研究发现,该政策总体达到预期目标,取得较为理想的政策效果,但存在资源能力匮乏、各方支持失衡等问题,致使政策"耐克区"范围偏小、阈值偏低。因此,需结合实际科学决策,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地推进政策执行,进一步提升政策价值;多方协同配合,构建监管体系,提高政策执行能力;加强政府与公众的双向互动,最大限度地争取公众的理解、支持与配合。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求影响改革试点成效的差异影响因素,本文以浙江省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以来纳入台账管理的417项改革试点为研究对象,在系统回顾政策创新与扩散以及政策试点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政策试点成效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框架,并提取试点相关特征进行编码量化,应用离散选择模型(logit Model),对政策试点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行探寻,发现"试点批准机关层级""试点设置方式""试点的范围"以及"试点经费"等因素对试点总体成效影响显著。"经费"因素对政治领域、经济领域影响不显著,但对社会文化领域和生态领域的改革试点成效影响显著;试点事项综合性在试点执行阶段对效果产生负向影响,但在扩散阶段产生正向影响等等。研究在理论上揭示了试点特征相关因素对试点成效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丰富了我国政策试点有关研究文献,并且根据研究发现本文对完善试点统筹管理,健全试点经验推开扩散机制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政策执行何以陷入"困局"?本研究针对政策困境提出政策"困局"的概念,重点强调横向协调失败所造成的政策执行困境,并引入行动者网络理论进行解析。通过构建"行动者转译偏差"的分析框架,遵循"政策文本—行动者网络构建—行动者转译—政策结果"的思维模式,对政策"困局"的形成机制进行解析。研究发现,政策行动者根据政策文本的需要而进行行动者网络构建,并对政策相关内容进行转译。在理想化的转译中,网络中的行动者能够通过"强制通行点"达到政策实施的理想化目标,形成执行的理想化局面,导致理想化的政策结果。但由于现实中行动者内部的文本高压和目标替代、行动者外部的场域影响与认知偏差、行动者之间的利益博弈与讨价还价这些"阻碍机制"的影响,使得政策行动者无法达成理想化转译的"强制通行点"而走向离散的执行网络结构,从而最终陷于"转译偏差"的政策困局。本文运用田野观察以及实地访谈的方法,对S市"1+2"托育政策执行进行调研分析,进一步印证了上述行动者转译偏差的执行困局。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建立的间断平衡框架因融合了渐进与变革两种政策变迁状态而被认为是对渐进主义理论的重大超越。该框架认为,注意力状态及其信息处理模式是政策选择和变化的基础,而政策变迁状态取决于问题界定与制度结构之间的互动。在政策变迁过程中,子系统政治的负反馈作用使得政策处于垄断状态,宏观政治的正反馈作用促使政策垄断崩溃。政策变迁存在长期渐进均衡和短期重大间断两种政策变迁状态。但在我国缺乏子系统政治与宏观政治这一制度基础的特定的政策环境中,利用政策议定场所的变化来界定间断与平衡存在很大不适用性。因此,借鉴霍尔的"政策范式"概念,本文认为政策变迁状态取决于政策总体性目标:政策总体性目标变化反映政策间断式变迁,政策工具及其水平设置变化反应政策均衡性变迁。在此基础上,本文试图基于中国背景对间断平衡框架作出一定的修正和本土化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