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1999年9月国家发布《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国务院第270号令),至今中国人民享受每年十天法定假日已经七年。同时,2000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旅游局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发展假日旅游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0】46号)正式形成新的假日制度和工作机制以来,已是第六个年头。虽然每年只增加三天法定假日,但因为假日必然的调配规律,形成了中国全民共享的三个“黄金周”长假,深刻影响了社会方方面面和全国十三亿人民群众。在过去的几年中,对放假方式和调配规律以及假日制度的研究和讨论此起彼伏,每每成为社会的热点。多数人的利益取…  相似文献   

2.
李星 《人民论坛》2011,(7):222-223
中国法定假日增加了三个传统节日,推动了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在坚持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价值观的基础上,应敢于与世界各种文化交流,吸取人类文化中精华的部分,顺应普世价值观,从而让中国在文化复兴上,实现一种更高层次上的扬弃。在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更要走出去,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  相似文献   

3.
“五一”将至。 1999年起国务院决定,实行“五一”、“十一”长假制度。 “休假旅游”,被经济学家称为“井喷市场,刺激了消费,拉动了经济”。 社会学家则认为“假日旅游是中国公民人权的具体体现,是假日文明”。 不论经济还是文明,在这新兴的交响曲中,不时爆出不和谐的噪音:载满民族记忆和荣光的重要遗迹被“到此一游”的刻痕伤害着;一座座清幽的古城被日渐浓郁的商业气息吞噬着;一些景区,保安、管理人员动不动就对游客“拳脚伺候”;一些景区人满为患,安全难保……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北京市西城区“假日治安”现象的剖析,分析了“假日治安”产生的背景和特征,研究了“假日治安”的突出问题和发展趋势,提出了今后的工作对策。  相似文献   

5.
当前,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做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提升对传统节日的“文化自觉”,这是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生存之本,这方面媒体、学校教育、家庭、社区均有着重要的责任;二是重建传统节日的符号体系。在这方面,企业、商家和政府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三是转换传统节日的参与模式,将封闭型的“血缘共同体参与模式”转换为适应现代生活的开放型的“业缘共同体参与模式”。这会对传承与创新传统节日文化有着长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2008年的元旦,让中国人经历了假日改革以来的首个3天“小黄金周”。此后,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以及“五一”劳动节一旦与双休日相连,“小黄金周”将成为公众休假的重要形式。对“小黄金周”.公众是否会善加利用呢?  相似文献   

7.
李北方 《时代主人》2007,(12):24-24
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多个国家部委参与讨论制定的假日制度改革方案已经出炉.开始向社会征求意见。没有什么意外的话.明年的“五一”劳动节的3天法定假期将改为1天.也就是说.五一黄金周就将不再有。与此同时,清明、端午、中秋3个传统节日成为了法定假日.各放假1天.  相似文献   

8.
国家法定假日调整后.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均成为法定假日。中国传统节日不仅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也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军队要抓住国家调整法定假日的有利时机.深人挖掘传统节日文化所蕴含的教育资源.积极搭建利用传统节日搞教育的平台.充分发挥传统节日文化在激发官兵爱国情怀、提升官兵人文素质、构建和谐军营、培养高尚情趣等方面的独特教育功能.使传统节日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9.
邢银田 《前沿》2008,(4):F0003-F0003
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在198次常务会议上,把“清明节”这天确定为法定假日,这种尊重民众习惯、弘扬传统文化、体现百姓心愿的做法,受到全国人良的普遍欢迎。  相似文献   

10.
一、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形成的必然性 (一)民国初期我国实行多党制的尝试及其失败 民主党派是中国政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中国有两千多年封建统治的历史,曾出现过“朋党”的现象,但这与近现代意义上的政党和政党现象在实质上相去甚远。直到近代中国被迫纳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传统的、  相似文献   

11.
正Tourism industry shows new trends during National Day holiday China's tourism industry showed strong momentum during the National Day holiday, which lasted from October 1 to 7. According to the Ministry of Culture and Tourism(MCT), the country's tourism revenue reached 389 billion yuan($60 billion) during the period, 59.9 percent of that over the same period in 2019,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民事诉讼法制与实现现代化的要求有一定的距离,不恰当的诉讼模式是我国民事诉讼法制没有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原因.确立恰当的诉讼模式,理顺诉权与审判权的关系,恰当配置当事人与法院在诉讼中的权限,有助于在此基础上构建现代化的民事诉讼程序,促进民事诉讼法制建设的发展,最终实现我国民事诉讼法制的现代化.这种恰当的诉讼模式就是协同主义诉讼模式.  相似文献   

13.
郑晓云 《思想战线》2000,26(2):65-70
西双版纳曼飞龙村赕佛,以及泰国清迈勐龙村欢度泰历新年和日本东京三社祭等节日活动的田野研究表明,这些节祭虽然起源于宗教,但发展至今,宗教色彩已经淡化,演变为一种有代表性的大众文化传统.多年田野工作实践给我们的启示是中国今后人类学研究的方向一要建立长期的研究基地;二要重视文化的比较研究;三要研究有时代感的课题;四要以变迁的眼光来审视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14.
约定受贿在我国刑法中并无规定,不是一种单独的受贿类型。理论和实务界对约定受贿是否构成犯罪,以及属于受贿罪的哪种犯罪形态,分歧颇多。通过对中外受贿犯罪的立法比较,以符合构成要件的法益的解释论为立场,"约定"应当被认为是"收受"的"着手",约定受贿是受贿罪的未遂形态。从体系解释和量刑纠偏的角度出发,约定受贿应当认定为犯罪未遂,而"达成合意既遂说""代为保管既遂说""将来交付既遂说"等观点并不具备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创建中国发展的新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分析了人类的生俘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社会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关系以及人类文明的演替与转折进程,并针对中国工业化历程的分析,提出要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创建中国发展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6.
回族自先民以来主要经历了“伊斯兰宗教文化模式”、“回族伊斯兰文化模式”两个主要时期。当前回族文化模式正在向以伊斯兰文化为核心兼收并蓄中外文化的“开放型回族新文化模式”方向转型。回族文化转型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部分地区的文化“断裂”和整体上对现代科学技术文化吸纳不足。本文认为,回族文化要有“自知之明”,要自觉更新以适应新的时代,要了解世界文化并成为其构建的组成部分,才能够真正实现文化模式的转型。  相似文献   

17.
王萍 《贵州民族研究》2005,25(6):117-121
文化传播如水银漫地、无孔不入,并不断地通过大众传媒从形式到内容逐渐渗透、改变着民族文化主体并建构一种新的社会文化结构、文化风格和文化模式.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节日出现在大众传媒的视野之中.不仅民族民间节日日趋商业化、都市化和时尚化,大众传媒正日益介入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文化传统展示、地方文化身份塑造以及族群与社区认同的建构和维系过程.民族节日如何扎根于民族原生态的文化语境,保存本民族的文化精粹,在多元文化中发展成为独具魅力的一元,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李昌荣 《桂海论丛》2002,18(4):86-88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实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 ,必须以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始终站在时代发展前列 ,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 ,对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观念、内容、方式、方法、手段和管理体制等进行创新变革 ,总结新经验 ,探索新途径 ,使思想政治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 ,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9.
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哲学观念和生存智慧。民族传统体育除了体育属性之外,还具备重要的文化属性。一直以来,由于价值取向上的偏差,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和发展存在重竞技性轻大众性、重体育性轻文化性、重传统性轻现代性的问题。通过分析,提出民族传统体育"传统属性遗产化"、"体育属性大众化"和"文化属性现代化"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0.
党的领导集体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为指导,在积极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积极借鉴其它国家现代化建设成功与失败的历史经验并结合本国实际的基础上,实现了中国现代化模式的重大转变,为中国现代化的未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而,从历史哲学的理论视野出发来审视党的领导集体现代化模式的历史演变,这在中国加速社会转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历史时期,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