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是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主要途径。政策执行力是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关键要素。由于利益错位以及政策执行要素缺失,当前中国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存在着政策僵化执行、迟缓执行、截取执行、变相执行等削弱政府政策执行力的行为。完善政策执行客观机制、提升政策执行能动因素是提升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公共政策执行是政策过程的重要环节,是实现政策目标和解决政策问题的中间途径。但公共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会遇到方方面面因素的干扰,进而出现政策执行失范。政策执行失范可以划分为符合、创新、形式主义、隐退主义和反抗五种类型。从机制视角,政策执行失范归结为制度、权力和利益三重因素,而机制的完善对于改善政策执行失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影响公共政策执行主体的深层机制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政策执行主体是政策执行过程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公共政策执行者的态度、综合素质、利益需求和行为倾向等都对政策的有效执行产生影响 ,甚至决定决策执行的成就。公共政策执行主体本身又深受其背后的多种深层机制的影响 ,如政治社会化机制、成本收益预期机制、责任追究机制。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格局的形成,公共行政实践中出现了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不足引发的政策执行规划力畸变、服从力缺失、公信力低下、监控力纰漏等问题.而多中心治理理论对政策执行的规划力、监控力和问责力、调整力的提升均有参照价值.故而可以该理论为分析视角,通过培育多元政策执行主体、创新政策执行技术和手段、鼓励公众参与和沟通、建立政策执行监督机制以及构建政策执行的利益博弈模型等途径来提升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  相似文献   

5.
农村公共政策供给呈现出典型的功能双重性、价值多重性和技术非均衡性时代特征并呈现出体系化趋向。民生政治、制度创新、解构并重构固化的社会结构,是农村公共政策供给的价值导向、技术导向和目标导向,三者共同构成了农村公共政策供给的逻辑进路。体制性传递与“泛政策化”、选择性供给与失真性执行、政策供给与制度创新的弱耦合性,是当前农村公共政策供给面临的现实挑战。农村公共政策供给带来的政策泡沫和信任危机降低了农民的政治效能感,引发潜在的政治认同危机;涉农政策“打架”现象根源于农村公共政策供给机制失调,导致制度性成本增加;制度创新热衷于制造概念并引致制度空转现象背离农村公共政策供给的逻辑要求。推动农村公共政策供给侧改革,健全完善农村公共政策社会监督体系,优化农村公共政策内部考核评估体系,是新时代优化农村公共政策供给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6.
公共政策执行是政策过程的中介环节,是将政策目标转化为政策现实的唯一途径。机构是否合理,人员是否具有相应的素质,工作制度是否健全,决策是否正确等是通过政策执行结果来检验。政策执行是对决策目标进行实践验证,进一步完善决策。政策执行的效果是评估政策效益的客观依据,通过评估,改进政策制定和执行体制,提高政策效益。而地方政府作为公共政策直接实施的主体,如何有效的执行公共政策,是我国地方政府面临的重大问题。本文通过对公共政策执行的涵义,影响我国地方政府执行公共政策的因素和解决阻碍地方政府执行公共政策的方法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希望能对提高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效率起到一定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制定政策是政治过程的决定性阶段。能否制定出科学的、反映各方面利益的、为社会所普遍认同的公共政策 ,是一切现代政府所面临的基本问题 ,是其获得政治合法性的关键所在。因此 ,从众多的决策模型中 ,重点探讨集团决策模型的起源、理论主张、主要缺陷及其在我国现实政治中的适应性等问题 ,目的是通过描述社会政治现象 ,分析政府行为 ,建立起公共政策决策中的集团决策模型的基本理念和分析框架 ,从而为公共政策决策提供一个特定的分析视角。  相似文献   

8.
作为观念形态的政治文化,与对政治共同体的作用一样,对公共行政也起着重要影响.由于能够塑造和规定公共政策体制及政策过程,政治文化影响着公共政策.政治文化对公共政策具有认同沟通的功能,影响政策决策、政策执行和政策凝聚力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W市的公共政策选择性执行主要有政策敷衍、政策曲解、政策附加三种类型。利益导向的机制是W市公共政策选择性执行的内在制度诱因,而制度缺位是W市政策选择性执行的外部原因。可以从建立政府间双赢的制度规范,建立制度性的权力控制体系,完善现行干部管理制度,以及加强监督制度建设等四条制度路径对W市的公共政策选择性执行进行治理。  相似文献   

10.
基于交易成本政治学理论,以政治合同、政治治理结构和有限理性为逻辑起点,发现公共政策的制定涵盖五大政治交易成本,即信息成本、利益博弈成本、执行监督成本、审计及不适应成本和外部环境成本。这些交易成本相互交织致使政策低效或失灵。信息拥堵、机会主义、资产专用性、制度约束以及环境限制五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均对政治交易成本产生影响。政治交易成本的攀升使得公共政策的制定愈发困难,公共政策的有效性有所减弱。为此,应建立有效可信的承诺机制、制订激励方案、实施授权机制、增强信誉机制、完善信息披露机制以及构建良好外部环境,以期优化公共政策的制定。  相似文献   

11.
我国积极就业政策是一项重要的公共政策。现行积极就业政策已经实施了近7年,亟需对其实施效果进行评估,以根据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进一步完善积极就业政策。
  公共政策评估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过程的效果、效益、效率和公众回应加以判断、评定并由此决定政策变迁的活动。公共政策评估的标准包括目标标准、投入标准、公平与公正标准、效率标准和公民参与与回应这五个方面。投入标准是从资源投入的角度来衡量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所做的工作。制定、执行和贯彻公共政策必须有一定的投入,包括为获得政策产出与政策影响而使用的时间、金钱、人力、设备等资源,还包括促成政策投入向政策产出和政策影响转化的管理的、组织的以及政治的活动和态度。本文首先以投入标准对我国积极就业政策效果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2.
宏观公共政策执行失控在我国转型时期显得较为突出,这除了政策自身的某些原因外,更主要是政策执行体制、执行主体、政策环境等因素造成。为防范和矫治宏观公共政策执行失控,必须改革和创新政策执行机制,实现宏观公共政策所调整的国家利益、局部利益、个人利益之间的整合,营造良好的政策执行环境,尤其是要提高政策执行者的素质。  相似文献   

13.
2011年是公共政策学本土化研究和学术发展的重要一年。在借鉴国外学者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中国学者在分析框架层面提出的政策过程新模型、建构主义政策研究纲领、制度理性选择框架、政策创新和扩散的政策网络视角等都有显著的学术创新;在研究主题层面,他们立足我国重大经济社会政策问题,重点关注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政策信息、公众参与公共政策过程、公共政策民主化与法制化等重大问题。在学科前沿层面,公共政策协同性研究、公共政策比较研究、公共政策工具研究、公共政策伦理研究将成为公共政策学新的学术生长点。  相似文献   

14.
当下中国,民众偏信中央政府的政治信任结构相当明显,这种政治信任结构虽然说明政权合法性依然牢固,但是地方政府缺乏民众信任却影响了国家整体治理能力的提高、社会政治稳定和地方政府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这种偏信中央政府的政治信任结构的形成原因是相当复杂的,文章从历史文化主义、理性选择主义和制度主义三个角度对民众偏信中央政府进行了解释,从政治图像、政治接触与经济增长机制三个方面对形成这种“央强地弱”的政治信任结构的生成机制和生成结构进行了解析。  相似文献   

15.
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是村民自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项公共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有时出现公共政策失效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从公共政策的视角看,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经济硬实力不足、监督机制不得力和政策执行不规范。要提高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的实效,需从加大政策扶持以发展村庄经济、规范程序和细化公开内容、加强村民自治组织建设、完善监督约束机制等方面着手,以确保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的有效运行。  相似文献   

16.
作为维持公共政策系统有序运作的重要维度,合法性的高低不仅影响政府治理的正当性和有效性,也对政策实际效果产生正负型的向度指引。其中,公共政策的合法性获取离不开对政策主体、政策执行、政策客体的探讨。然而,政策主体的“非市场缺陷”、政策执行的“分裂操作”、政策客体的“低水平参与”,成为引致公共政策合法性削弱乃至失效的三大痼疾。要提升公共政策的合法性,需提高政策主体的综合素质与工作能力,优化政策执行的法制环境与监督机制,拓展公民政治参与范围和意识的培育。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地方公共政策评估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公共政策与公共政策评估公共政策是指特定的主体对社会公共资源进行权威性分配的过程。这一概念具有三大特征 :首先 ,公共政策的主体是特定的 ,在我国主要是指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其次 ,公共政策的客体是社会公共资源 ,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实际资源和潜在资源。最后 ,公共政策是一个动态过程 ,它由政策制定、政策执行和政策评估三个阶段构成。政策评估是根据某些特定标准去判断某一项公共政策是否具有价值或有什么价值。[1] 有关政策评估的对象 ,学术界存在很多歧义 ,其焦点在于政策评估究竟是以政策结果还是以政策方案作…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种现象,公共政策失灵在各国的实践中屡见不鲜,并且给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明显的负面影响.因此,对于公共政策失灵的各种表现、发生的原因、以及如何克服等一系列问题的探讨无疑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本文在界定公共政策失灵的基础上,分析了公共政策失灵的原因,进而从完善决策体制和监控机制;实现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实行决策与执行应适当分离;提高政府决策能力和决策主体的素质等方面给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9.
在公共政策理论视角下,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在于政策性损害导致利益受损群体对政府的信任流失,及公民民主参与意识的觉醒与诉求渠道不畅通之间的矛盾.治理群体性事件,必须摈弃传统的打压式方法,对利益受损群体实施利益损害补偿政策;要完善公共政策体制,疏通各种利益诉求渠道,在公共政策中体现自己的利益;采用协商对话的方式,化解矛盾、缓解冲突.  相似文献   

20.
公共政策对社会影响深刻而广泛,目标群体的利益格局一般都要受到影响。当代中国公共政策的目标群体主要是社会各阶层成员,社会阶层之间在政策制定、执行、评估与反馈等诸多环节作用迥异,基于这种差异形成的政策利益分配机制会导致政策失灵。为防止或消除"政策失灵",政府应当健全和完善政策利益分配机制,调整政策过程相关利益主体的结构,以保证政策目标的有效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