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民论坛》2012,(3):57-58
1.渲染人口红利消失背离中国现实国内外思潮对中国人口问题的无视,对"人口红利消失"及老龄化危机的渲染,背离了中国现实。老龄化影响中国远弱于西方,庞大人口规模对发展的制约作用还将长期延续。近年的民工荒不是什么"刘易斯拐点",恰反映了劳动力大量剩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中国人口机会窗口、人口红利的变化历程,基于人口普查与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对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和就业状况的变化过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人口机会窗口开启,人口红利随即产生,直至2050年左右消失,持续约60年的时间。人口机会窗口开启是人口红利收获的重要标识,合理的就业政策是同步实现人口红利获得与人口机会窗口开启的关键因素。人口红利无法脱离人口机会窗口而存在,单纯利用就业政策无法持续延长人口红利收获周期。人口红利消失的根本原因在于人口年龄结构的持续转变,未来人口结构变动应着力于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以期在人口红利和人口可持续发展之间持续优化。人口红利消失不可避免,一方面要探寻保持适度生育水平之策,推动实现稳定人口;另一方面也要寻找经济发展之方,开发劳动年龄人口群体中各年龄阶段的就业潜力,持续发掘人口之外其他因素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傅勇 《同舟共进》2009,(4):15-16
改革开放使中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得以发挥优势,但中国的成功并不完全依赖廉价劳动力。未来人口红利消失期中国的发展,同样要依靠进一步的改革开放。  相似文献   

4.
世行专家预计中国“人口红利”2010年消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银行东亚与太平洋地区人类发展局局长曼纽尔·吉米内兹日前在北京表示:由劳动力队伍扩张和赡养率下降形成的"人口红利"将于2010年左右在中国消失。  相似文献   

5.
正61.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因人口红利是经济高速增长的主因蔡昉:经济史表明,当人口转变处在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增长、人口抚养比相应降低的阶段,人口因素有利于实现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因而带来人口红利。随着2010年以后劳动年龄人口转向负增长,人口抚养比迅速提高,传统人口红利开始加速消失。劳动力短缺导致工资持续提高,迄今已超过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幅度,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减弱。随着新  相似文献   

6.
"老年劳动红利"能够部分对冲"人口红利"消失对劳动力供给带来的负面效应。新时代在践行共享发展理念的过程中,应该在重视老年人劳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医疗、养老、教育领域的民生投入,这既能够更好地让老年人共享发展成果,又能够有效激发"老年劳动红利"。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一段较长时间的"人口红利期":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由1978年的55.1%上升到2010年的68.2%,至2011年,我国所具有的"人口红利"已经达到顶峰状态,正面临着"人口红利"越过拐点的特殊时期。"人口红利"对我国影响深刻,一方面,多年的"人口红利"带来了充裕的劳动力供给,提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中国"人口红利"消失论和东南沿海地区蔓延的"用工荒"现象,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引起了中国就业形势是否发生根本性转变的热议。本文以福建为例,通过数据分析和实地调研等方式,分析了当前福建劳动力总体供求情况,得出劳动力正面临供给减少,需求提升的结构性矛盾,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推进就业质量改善提高、推进产业转移和企业转型升级、提高人力资源质量等相应的对策,以缓解当前劳动力供求矛盾。  相似文献   

9.
人口红利发展模式的动因内在于"人口机会窗口"。依赖于一系列经济、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人口红利才能得以变现。中国借助于人口红利发展模式,实现了数十年经济的高速发展,但同时也正在向人口负债时代快速转换,产生大量劳动力闲置、收入差距拉大、产业结构升级举步维艰、以人口红利为支撑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潜力不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思维定式与路径依赖等隐患。这一系列问题,必须通过促进有效就业、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适时调整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统筹把握好下一阶段的城市化进程、加强人力资本投资和利用、适时调整退休年龄等政策举措予以积极化解。  相似文献   

10.
正一、问题的提出蔡昉(2004)[1]的研究证明人口结构是决定经济稳态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成功的人口转变,较早地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利于劳动力供给和储蓄率提高的人口红利,是改革开放以来创造的经济奇迹的重要因素。"人口红利"主要是基于人口结构特征对经济发展影响而提出的一个概念。包含两大基本要素:一是劳动力数量和比例相对较大;二是抚养负担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