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3 毫秒
1.
莫要心太累     
<正> “官场小说”有不少还是有嚼头的。日前读到一位作家写的一个中篇,题目忘了。内中一位老人对那些整天营营碌碌、工于心计、巧于周旋的人,总爱嘲讽道:你莫要心太累。心累远比体累苦。不少的累,为工作、为学习,是没法子的,也是必要的。而有的累,累着身体及心,则为一时之快、一已私利、一介声名而营营碌碌,又何苦来着!莫要看有些人在温柔缠绵之中自得其乐:割不断的儿女情长,挣不脱的亲朋至交。舍不掉的前呼后拥,听不够的你好我好。吃不腻的生猛海鲜,转不完的天涯海角。但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  相似文献   

2.
“心累”     
<正> 眼下,有一句话传播速度如流行性感冒,流布甚广,大有盖过“饭吃了吗”之使用频率,那就是人们相互见面寒暄,大家席间把盏聚谈,友朋相邀茶楼品茗,总会不约而同地说一声“太累了”!这种累,不是积劳成疾的身累,非是不堪重负的体乏,差不多是一种“心累”。心累远比体累苦。不少的累,为工作、为学习,是没法子的,也是必要的。而有的累,累着身体累及心,则为一时之快、一己之私,一介声  相似文献   

3.
“打招呼” ,本是熟人见面相互致意、相互问候的一种社交礼节 ,是一种寻常的人际交往行为。但时下的“打招呼”已远远超出了这个范围 ,有些已经变了味 ,完全是另外一种含义。为求得升迁托人“打招呼”的有之 ,为逃避法律制裁求人“打招呼”的有之 ,为牟取暴利请人“打招呼”的有之 ,如此等等 ,真是名目繁多 ,举不胜举。在一些地方 ,“打招呼”成了一些人说情、疏通关系的代名词 ,违法乱纪的保护伞。“打招呼”并不是谁都能打、谁都会打的 ,帮人“打招呼”往往也不是白帮的 ,里面总有许多心照不宣的利害关系。“打招呼”要有资格 ,首先必须具…  相似文献   

4.
<正> “不喜欢孤独,却又害怕两个人生活……”品品歌词,就不难发现,除了害怕同居或婚姻(两个人生活)外,人们也怕在人群中“讨生活”。“容易吗?!”这一口头禅的流行就足以体现现代人在现代社会中过现代化的生活是多么不容易,累,不是手提肩扛的累,而是心累。国的这两面作为,我们千万不可简单地视为“两面派”。求同存异,共同的利益哪一方部不会视而不见。这一原则如果运用到人与人之间,则可得出结论:是假想敌吗?实为同情兄也! 不同的时代期待并造就不同的人。现代中国,更多  相似文献   

5.
包装与形象     
商品少不了“包装”,干部也要有“形象”。现在的问题是,市场上经过精心包装的假冒伪劣商品越来越多,使广大消费者上当受骗。问题更严重的是,这种现象正在由市场向“官场”蔓延。“官场”上也有那么一些人很会包装自己,很会搞花架子,讲起话来头头是道,无论干什么,声势造得很大,形式搞得很多,这一套又一套做给上下左右看的表面文章,使他们自己得到了实惠,  相似文献   

6.
陈颖 《群众》2022,(23):72-72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有一颗感恩的心很重要,所有的人都要有感恩的心。”感恩,是一种心态,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人生境界。一些干部腐败落马后,忏悔的第一句话往往都是“愧对组织多年的培养”,其根本原因就是只把感恩组织的话挂在了嘴上,辜负了党,辜负了人民。组织之于干部,犹如阳光、雨露、沃土之于草木。党员干部个人的成长进步,凝聚着党组织的关爱、信任和期望,没有组织为自己提供的政治舞台,无论个人能力有多强,都很难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7.
吴宏亮 1999年 1月任红花套镇党委书记,1999年12月被选为红花套镇人大主席。有人议论开了:“这下好了,一个人说了算!”但吴宏亮说,“一肩挑”不等于一言堂。人大是集体行使权力,不是主席一人说了算,要依法执行职务,不能凭个人好恶自行其事。乡镇工作点多、线长、面广,酸甜苦辣俱全。吴宏亮说:“工作千头万绪,既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也不  相似文献   

8.
木易 《民主与法制》2013,(20):35-35
在官场中,最容易导致腐败的是吃喝,最容易被忽略的也是吃喝。找人办事,要吃喝;公务应酬,也离不开吃喝。通过吃喝散发出来的腐败之味、乖戾之气、愚昧之态、谄谀之风,令人汗颜。读了2013年第14期《民主与法制》《约束机制式失灵,“嘴上腐败”依然》一文,笔者深有同感,时下“一阵风”式的软约束,很难管住“嘴上腐败”。  相似文献   

9.
一个单位,一个部门,提拔一个干部,重用一个能人,常常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然而,要真正选准用好人,并非一件易事。这里的关键或者要害,是当领导者能不能做到“知人善任”。“知”是前提,不知其人,当然不可能善任;所以用人之道的首要一环在于一个“知”字。 知人首先要有爱人、爱才之心。这个“心”自然不是私心,也不是偏心,而是指的公心,即大公无私之心。私心污浊,不可有;偏心有害,不  相似文献   

10.
官场小说近几年持续升温,在职官员逐渐成为创作的主力军。不少读者对作者的特殊身份充满兴趣,意图通过官场小说来洞窥官场文化,甚至将之奉为“官场教科书”。“中国官场文学第一人”王跃文曾说,好的官场小说,其实就是在给官场和官员“祛魅”。然而,目前许多人心目中的“官场教科书”,实际上只是作者笔下的“假官场”。  相似文献   

11.
清代官场上有一些小人物,他们不是官,而是官手下的办事人员,但他们的实际地位很重要,起的作用很大,有的甚至操纵权柄,挟制官员,横行官场.这些小人物即幕宾(幕友)、胥吏、长随、官亲等.清代史学家、乾隆时人邵晋涵说:"今之吏治,三种人为之,官拥虚声而已.三种人者,幕宾、书吏、长随."可见这三种小人物在官场中尤为重要.这里着重谈谈胥吏.  相似文献   

12.
李秀江 《小康》2011,(5):78-79
"下沉"到地方任实职的干部对当地的政治生态和官场格局产生了微妙的影响,他们政策性强,理论水平高,对破除官场裙带关系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他们也同样面临着水土不服的困境  相似文献   

13.
说话是人的本能,鼻子底下一张嘴,除了吃就是说。然而要把话说实说真说准,却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就是当今颇具影响的“实话实说家”、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崔永元对此也叹难经:“‘实话实说’,实话难说也! 说实话,是一个人立身  相似文献   

14.
2009年10月15日《南方日报》刊登朱迅的文章,周久耕要写“官场小说”,说明他对自己把握官场文化的能力很有自信。此举也引来了外界对“官场小说”的讨论。时下,官场小说大多是畅销书的热门,在各大门户网站的读书频道往往占据重要位置,无论是关注度还是点击数和评论数,官场小说都居高不下。官场小说的大热反映了社会各阶层对官场的心态,一部分是出于对官场文化的好奇,看官场小说主要用来满足窥探欲;一部分是官场中人,为自己能在官场险滩中全身而退寻找“官场秘笈”;  相似文献   

15.
公仆与奴才     
将“公仆”与“奴才”并列,乍一看似有点大不敬。然而,将二者对比而论,却也有耐人寻味、给人启迪之处。报载,曾有一本“专著”问世——名日《下级学》。此书大肆兜售如何奉迎拍马才能在官场上左右逢源之术,竭尽抬轿吹捧之能事,赤裸裸地宣扬庸俗、腐朽的官场交易术,被权威媒体称之为“奴才学”。此书作者之一的张二江,靠着他的精明捞了个一官半职。作为  相似文献   

16.
陈峰 《政策瞭望》2024,(3):23-25
<正>发展新质生产力,归根到底要靠创新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归根到底要靠教育。省委“新春第一会”着眼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大军,就建强“三支队伍”作出了部署,并聚焦“培养人”,提出了“加快建设高质量自主培养体系”的要求。我们要深刻把握教育之于人才强省、之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加快建设高质量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以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赋能共同富裕示范区和现代化先行省建设。  相似文献   

17.
唐代及近代一些论及钱荒的学者如陆贽、白居易、元稹、李翱、杨于陵等人往往把钱荒归咎于两税法。白居易在批评两税法的言论中说:“夫赋敛之本者,量桑地以出租,计夫家以出庸。租庸者,谷帛而已。今则谷帛之外,又责之以钱。……今天下之钱日以减耗,或积于国府,或滞于私家”。杨于陵也认为:“古者权之于上,今索之于下,昔散之四方,今藏之公府。……则钱焉得不重,物焉得不轻”。概言之即认为,政府向纳税人征收货币代替实物,藏之国府,积钱不出,使民间货  相似文献   

18.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是我国战国末期的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富国强兵而以求人任贤”的用人思想①,则是其中之一。韩非十分重视用人,他把“任人以事”,提到了“存亡治乱之机”的高度。他认为:“人臣之于其君,...  相似文献   

19.
韦辉 《当代广西》2005,(23):63-63
国庆节同学聚会时,一位当领导的老同学深有感触地对我说:“现在做官太累,并不是工作有多忙,而是各种人际关系太复杂,处理起来太费脑筋……要是简单点那该多好啊!”笔者听罢,认为该同学的话值得我们深思。在我们的周围确实有相当多的领导干部很忙、很累,其中当然不乏为了工作、为了事业、为了人民而尽心尽力者。但是,有的人却是另一种“忙”:忙于出政绩,搞形象工程,做表面文章;有的为了自身的前途,不惜想尽各种办法编织各式各样的“关系网”;有的为了自家人的一些私利,而不停地奔波于各种场合……这样的“忙”,这样的“累”长期下去,迟早会出问题。  相似文献   

20.
阿计 《民主与法制》2007,(6S):13-15
随着城乡规划法草案进入审议程序,城乡建设中随处可见的“形象工程”再次成为社会批评的焦点。“形象工程”以及“一任领导一任规划”等不正常现象,不仅劳民伤财,而且集中暴露了官场文化、政绩考核、干部选拔等方面的弊端,亟需通过体制改革、民主法治等手段予以根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