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近代意义上的"国学"概念与日本近代的学术有着不解之缘,而日本近代的学术被中国学界称之为"东学"。梁启超在很多场合以"东学"特指"日本学术"。梁启超流亡日本之时,正值日本明治维新后发展旺盛的时期,而梁启超对于当时日本的政治文化思想和明治维新的成功经验有着浓厚的兴趣,因而"东学"给了梁启超很大影响。梁启超汲取了"日本学术"的精华,并成为最早倡导中国近代"国学"的人物之一。"东学"对梁启超"国学"思想的影响,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国学"地位之重要性的认识;二是对"国学"研究路径的阐释。此外,"东学"中的民族主义对梁启超思想的熏染也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2.
梁启超公民理论及其当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启超作为清末民初的舆论和思想领军人物,对中西文化的心理差异有着深刻的认识,看到了西方近代公民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对立,意识到中国国民的心理状态是建立民族国家的巨大障碍.他将公民意识的培养看作是近代民族国家构建的基础性工程,提出了"新民"概念,呼吁培育适合现代宪政制度的公民文化.我们重新检视梁启超的公民理论,对于当下中国方兴未艾的政治文明建设,对于未来的中国政治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网络民族主义之所以大行其道,是与中国的和平崛起、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国际体系结构的变迁以及互联网迅猛发展等诸多要素综合作用,以及它们彼此间互动是分不开的。如何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网络民族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对于我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发展及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彭敏 《党史文苑》2004,(6):18-20
本文从法治思想、宪政理想与司法改革实践三个层面阐述梁启超对中国近代法制的作用与影响,认为梁启超宣传以西方民权学说和民主原则为基础的法治思想与宪政主张是中国近代法制启蒙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改革司法制度、倡导司法独立的主张和实践对于中国法律思想和法制的现代化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并不是狭隘的民族本位的民族主义,它旨在重振民族精神、抵抗西方列强侵略、用公理来反对强权,超越西方帝国主义形态的民族国家建构路径。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根植于中国传统文明的"大同"理想传统,吸收现代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提出依靠民族主义实现复兴,而复兴之后采取世界主义的取向并发扬中国传统文明。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中的民族主义立场和世界主义关怀及其平衡方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6.
论抗战时期蒋介石的民族主义思想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九·一八事变之后,特别是在七七卢沟桥事变之后,中国民族主义思想空前高涨,全民族要求团结一致外御日本侵略者的呼声,激励着各民族人民投入到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洪流中来。民族主义作为一股社会思想,一种理论体系,一种政治纲领,对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能够形成且维持到抗战的最后胜利,无疑起了重大作用。民族主义成了民族向心力的源泉和轴心,它造就了各种政治力量汇合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旗之下,形成了共赴国难的壮观场面。当时民族主义呈现出了多元化,多层次的发展势态,其中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当权派的心态是尤为特别的一种。研讨蒋介石的民族主义思想不仅能使我们较为公正、客观地评价蒋介石其人,而且也有利于我们对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作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与梁启超处于共同的时代,有着相近的文化修养和思想追求,同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不懈的奋斗过。但二人在运用军阀武人的策略上有所不同,孙中山以"联合军阀反军阀"来实现其政治目的。梁启超则试图利用军阀,经由政治精英人物在体制内实行政治改良来实现其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8.
敖福军 《世纪桥》2015,(2):74-75
学界对梁启超地方自治思想虽有简略介绍,但对梁启超自治思想的本质认识不深。梁启超的地方自治思想比同时代的人深刻得多,有助于纠正当时流行的错误认识,能引发当时乃至后世人们的思考,他的地方自治思想是具有一定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梁启超认为自治出于天理,因而反对"官办自治"。梁启超认为自治的本质在法律和民主,因而清末民初的中国人是没有现代自治精神的。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来,随着冷战时期的结束,民族主义浪潮席卷全球,中国同样也经受着民族主义浪潮的冲击。在新疆,民族主义已成为影响人们生活稳定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本文拟对民族主义概念,如何看待民族主义和新疆的民族分裂主义等问题谈一点粗浅看法。 一.关于民族主义的概念 民族主义的概念有多种不同表述,归纳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种:(1)民族主义就是地主、资产阶级思想在民族关系上的反映,是他们观察处理民族问题的指导原则、纲领和政策。(2)民族主  相似文献   

10.
文章认为民族主义是困扰当今世界的一种普遍性社会思潮,西方社会对其解释的思想维度始终是多元的。但无论视角如何,有一点却是一致性的,即民族主义只是近两个世纪以来的产物。民族主义兴起的“现代性”基础无疑是近代民族国家的出现,但这并不构成解释民族主义基本元素——民族形成的唯一理由,因而有关民族自决、民族共同体、民族工业主义特征、民族文化性等等,都成为西方学者用来论证民族主义存在的原始资源,而这些正是中国相关理论所缺少的。故此,借他者之镜,照自身衣冠,或许有点意思。  相似文献   

11.
五卅运动前后,任弼时作为团中央重要领导人在青年团的建设方面提出了许多相关理论,包括青年团的性质、青年团的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以及青年团领导权的问题.任弼时关于青年团建设理论对于青年团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王志立 《世纪桥》2013,(1):77-79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学术研究中提出了许多新论点、新问题、新观念,进一步丰富了民族主义的内容,拓展了专家学者研究的领域。对社会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有培育和提升民族精神之效,将当代中国民族主义与青年的政治思想状况结合起来认真加以研究和分析,对当代中国青年的政治思想建设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分析90年代以来中国民族主义思潮兴起的原因、进程入手,指出其存在目标选择的世俗化、行为表现的非理性倾向等特征,并结合民族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总体影响,提出在大学生民族意识教育的理念上要加强对民族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视,内容上要加强对民族主义理论的系统研究,方法上要结合青年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开展教育。  相似文献   

14.
分析启蒙思想家梁启超关于新民的意义及新民之道的深刻论述,可以帮助我们较好地把握其新民思想的基本内容。一、新民的意义首先,梁启超论述了新民对于强国强族的意义。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说》中,从内治和对外两方面阐述了新民的迫切性。他认为,新民是当日中国第一急务。关于如何拯救中国于危亡,如何强种强国,梁启超把新民放在一切之首。对许多人把中国的失败和危亡仅归罪于某个人、政府及官吏,而不从更深层次的国民性弱点上找原因,梁启超给予批评。他说,"天下之论政术者多矣,动日某甲误国,某  相似文献   

15.
邱丹丹 《世纪桥》2014,(12):75-76
康有为和梁启超是戊戌维新变法的主要领袖,"尊孔保教"是其二人用以对抗旧派的思想武器。但与梁有为对"尊孔保教"的从一而终不同,梁启超在对待孔子的观念上,经历了从"尊孔保教"到"尊孔不必保教"的变化。本文从梁启超对康有为的学术师承和对其的学术突破两个角度,讨论戊戌维新时期梁启超的孔子观,以便更好地理解梁氏政治思想的学术渊源。  相似文献   

16.
李健 《理论建设》2023,(6):103-112
帝国主义对近代中国国家安全的威胁贯穿了整个中国近代史,无数仁人志士都将反对帝国主义视作构建现代中国国家安全的前提。作为近代中国重要的国家安全思想家,梁启超与李大钊均痛陈帝国主义对国家安全造成的严重危害。李大钊曾一度受到梁启超的思想影响,但他最终意识到了梁启超反帝思想的局限性。梁启超没能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出发考察帝国主义的阶级属性,这导致其曾主张“民族帝国主义”国策,倡导以帝国主义对抗帝国主义的方针,亦曾采取改良主义的反帝策略,低估了帝国主义的危害。与梁启超相比,李大钊不仅洞察了帝国主义的阶级本质,亦对帝国主义采取了坚决的革命态度,在反帝思想上决定性地超越了梁启超。  相似文献   

17.
梁启超是近代中国明确提出新民主张的第一人.在<新民说>中,梁启超对新民问题进行了比较明确和系统的阐发.虽然其新民思想也存有一定的缺陷和不足,但是经由他的倡导,"新民"逐渐引起了国人的广泛关注,并最终发展成为一股具有广泛时代影响的社会思潮  相似文献   

18.
孟晓妍 《前线》2014,(2):113-115
近代文人梁启超对民族道德伦理思想方面进行过深入思考,他写下的《论公德》和《论私德》体现了对于道德的新见解。这些思想对近代中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梁启超后期思想回归传统,常被视为一种落后和倒退,从社会哲学的角度来看,梁启超后期思想的变化,需要给以更加合理、客观的解释。近代以来,中国完成了从秩序取向的传统社会哲学,到实力取向的现代社会哲学的转变,在此期间,梁启超的思想也经历了几次大的变化,从对"大同""三世"说的固守,到对西方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积极宣传,最后回归传统,试图使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先进思想相融通,而他后期思想的变化,也正与这种实力取向的社会哲学有关。  相似文献   

20.
梁启超先生在《清代学术概论》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以复古为解放”的学术发展思想.在这里,“复古”只是一种形式,方法革新是途径,最终的目的、宗旨则是要达到思想上的解放.这一思想对今天的学术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