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开创跨世纪法理学研究的新局面———近年来中国法理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①刘瀚李林近年来,中国法理学界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紧密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解放思想,锐意创新,勇于改革,在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法律体系方面、在确立依法治国建...  相似文献   

2.
姚迪 《法制与社会》2011,(35):273-273
法理学意义上的新闻自由是指媒体可以独立地行使社会监督权利,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所追求的目标,然而新闻自由与司法活动势必会在社会领域内发生冲突和矛盾,从而影响到司法公正的原则,这同样是我们不能回避的问题。现阶段在我国尚没有专门性的新闻法规的情况下,如何运用现有的法律规范达到法理学意义上的新闻自由与司法公正的有机统一,值得我们去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3.
<正> 法理学,法学基础理论的简称,是我国法学的一个主要理论学科和高等法律院系的一门基础课程。它研究一般法律,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或法制的基本概念、规律和原理。本文试图围绕法理学的创新这一主题探讨以下几个问题:法理学在近十年来的主要变化;法理学创新的特殊迫切性和艰巨性;法理学怎样创新;最后是作为结论:对法理学发展前景的展望。  相似文献   

4.
现代化范式与中国法理学的"理想图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旺洪 《北方法学》2009,3(1):114-123
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法理学的研究概括为“现代化范式”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对现代化范式不能简单地否定,它是中国现代化这一特殊时期的产物,对当代中国法治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30年法理学的发展存在着三对基本矛盾,即政治与学术的矛盾、普适性与本土性的矛盾、研究法律与尊重法律的矛盾。进入21世纪,中国法理学研究应当实现从过去简单地将西方作为中国法制和法治建设的榜样、楷模或标准的思维和研究方法向关注中国问题、用中国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研究方式的转变,确立中国法理学研究的中国意识。  相似文献   

5.
程乃胜 《河北法学》2006,24(12):2-10
庞德的<法理学>(第1卷)主要研究了什么是"法理学".在体系内,他阐述了"法律"、"法律研究的目的"、"法学研究的方法"、"社会学法学体系"等内容,对我国的法理学体系的构建和中国法理学的发展,特别是对于解决法理学与法律实践的脱节问题,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法律解释,是法理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法制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既同国家的立法有关,又和法律实施不可分,是统治阶级运用法律武器来治理国家,实现阶级统治的一种重要手段。研究和探讨我国法律解释问题,对健全现行法律,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系统。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法理学的研究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夏昊 《现代法学》2004,26(2):48-53
各个时代的法理学是针对各个时代所面临的问题的一种思考和回答。近代西方法理学的发展进路 ,即从自然法学到法实证主义再到法社会学 ,是西方法学家对西方社会近代以来所面临的各种问题的思考和回答。中国法理学研究也应该是围绕中国法制进程中所面临的问题而不断的展开。当今中国法制实践中的主要问题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 ,即法的实施领域中的问题而不是立法领域中的问题。因此 ,当今中国法理学的研究主要应该围绕着怎样保证国家的法律在社会中得到合理地、正当地实施的问题而进行。从法理学研究的谱系上来说 ,当今中国法理学的研究方向主要是法实证主义  相似文献   

8.
转型时期中国的法律与社会论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付子堂 《现代法学》2003,25(2):18-22
社会转型必然要求法律转型 ,相应地必然逐步促使法学理论的更新。作者强调 ,政治文明就百一种知识政治和法治政治 ,知识经济必然要求知识政治 ,适应新经济的新法制是政治文明的表现 ;在可持续发展、法律全球化、农村法治建设等问题上 ,法理学要主动适应、有所作为。尤其是 ,法理学要把西部开发法治和民族法研究作为极其重要的学术研究方向 ;在不久的将来 ,“应用法理学”将应运而生。本文提出了中国法理学正面临的九大课题。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建构型法律解释学和桑本谦先生所主张的解构型法律解释学都面临困境,而从部门法制度和部门法实践的角度来看,法律解释学并非无药可救。法律解释学的发展必然是和法律制度的发展、部门法实践的发展、法律共同体的发展乃至法治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抽象的法理学建构和抽象的法理学解构都具有局限性。法理学视野下法律解释学所面临的困境,其实质是中国法理学所面临的困境,而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就在于法理学一直以来对部门法学所采取的疏离态度。  相似文献   

10.
小平同志的讲活,对我国各方面的工作都有无比深远的重大指导意义。其中我认为对我国法学界进一步解放思想,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需要,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优秀法律文化,包括资本主义法律文化,加快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建设,也有重大指导意义。五十年代中期,我国法理学界就曾讨论过法的继承性问题。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意见是一种“左”的简单化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法学杂志》2012,33(5)
改革开放以来的法理学在研究与教学上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国模式之间存在着一种张力,其表征是:法理学之西方知识与中国模式之东方经验的悖论、法理学之“权利本位”与中国模式之“发展”“稳定”目标的悖论、法理学之法律自由价值优先与中国模式之法律秩序价值优先的悖论、法理学之以“个人”为本的法律观与中国模式之以“人民”为本的法律观的悖论。如何认识与看待这些悖论,是当下法理学发展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的法理学在研究与教学上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国模式之间存在着一种张力,其表征是:法理学之西方知识与中国模式之东方经验的悖论、法理学之"权利本位"与中国模式之"发展""稳定"目标的悖论、法理学之法律自由价值优先与中国模式之法律秩序价值优先的悖论、法理学之以"个人"为本的法律观与中国模式之以"人民"为本的法律观的悖论。如何认识与看待这些悖论,是当下法理学发展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法理学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与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的正确指导分不开;也与我国法理学界广大同仁的勤奋努力分不开。回顾过去,成绩是基本的,是我国法理学研究的主流,应当充分肯定,但对发展中、前进中出现的问题,也应有足够的重视,以便及时改正,保证和实现进一步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构建法理学的根基要从研究方法论入手河南大学法律系陈金钊美国著名法学家波斯纳在《法理学问题》一书中明确提出了"没有根基的法理学"的命题。回顾我国法理学科的近百年发展历史,我们认为这一命题对中国法理学发展也有意义。在当今较为权威的法理学教科书中,法律没有...  相似文献   

15.
正《法律科学》是西北政法大学主办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刊物。它以探索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现代化理论为宗旨,努力反映法学研究的新成果。主要发表法学学术理论文章,辟有法律文化与法律价值、法律思维与法律方法、人权与法制、部门法理学、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6.
正《法律科学》是西北政法大学主办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刊物。它以探索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现代化理论为宗旨,努力反映法学研究的新成果。主要发表法学学术理论文章,辟有法律文化与法律价值、法律思维与法律方法、人权与法制、部门法理学、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7.
过去的十多年,我国法理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开展了一系列法学基本理论问题的讨论和研究,对实现法学基本理论和法制建设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对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对推动法理学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对其他学科也有较大影响。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法理学在九十年代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新的任务,任重而道远,人们期待我国法理学有一个新的突破性进展。为此,本刊特主办“九十年代我国法理学的展望”笔谈会,邀请部分学者就九十年代法理学发展的方向与趋势、法理学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法理学亟待研究的课题、法理学学科建设上的问题以及研究方法与学风等问题,发表意见,期望有助于引起法学界的重视与思考,有助于推进法理学的繁荣与发展。当然,这里发表的意见都只是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有待于法学界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8.
司法公正是法治国家的基本前提与目标,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关于司法公正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已成为我国法律共同体所普遍关注的问题。目前,学界对司法公正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从法理学的角度入  相似文献   

19.
法理学建设要做到“三个面向”复旦大学法律系修义庭教授法律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具有不同层次的内涵。作为法理学研究对象的法律至少有两大层次的内涵,一种是作为上层建筑组成部分的法律,它与上层建筑其他组成部分并列,具有同等性质。通过对法律现象一般的抽象研究...  相似文献   

20.
蒋立山 《法律科学》2003,1(4):21-28
当前中国法理学有三种研究倾向,一种是启蒙(价值)倾向的法理学,一种是注释倾向的法理学,第三种是实证(规律)倾向的法理学.其中,第三种倾向是与法理学作为一门研究法律现实运作和演变规律的科学的性质相吻合的.否定法理学的科学性质,反而容易使它走上虚无主义的歧途.中国法理学当前要着重研究四个方面的规律研究世界范围内的法律演进的普遍规律,研究普遍规律支配下的中国法律演进的特殊规律,研究影响和制约法律运行的现实规律,研究依然影响现实法律的历史规律.就价值问题而言,法理学对中国法律未来的关注应该从对目标的价值论证转向对目标与路径的实证研究,研究多数人的目标选择及影响目标选择的复杂因素,而不是要代替人们选择法治目标及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