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潘稔 《当代广西》2010,(15):54-54
壮族古代文化遗产中,布洛陀神话是一个具有创世史诗价值的珍宝,已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布洛陀是壮民族的人文始祖,是壮族历史上为民族的文明和文化创造作出重大贡献的最早祖先。据专家考证,布洛陀神话在广西红水河、右江、左江、邕江流域广为流传,各地壮族民众都把布洛陀当做始祖神、创世神和宗教神加以崇拜。  相似文献   

2.
谢多勇 《桂海论丛》2005,(Z1):91-92
一、关于布洛陀 1.布洛陀与壮族社会. 布洛陀[pu5lo4to2]一词壮语含义的主流解释是:"布"即祖公,"洛"即通晓,"陀"即全部,字面意思是"无所不知的祖公".实际情况是布洛陀在壮族社会中至少承担着三个重要角色:壮民族的创世始祖、壮族麽教崇奉的男性智慧祖神、壮族神话传说中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创世神.  相似文献   

3.
王琪 《传承》2011,(20):64-65
布洛陀信仰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倡导和谐与共的伦理道德和行为标准,对促进家庭和谐和社会和谐起到积极作用,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为了促使布洛陀信仰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可采取保护传承和管理规范双重引导措施。  相似文献   

4.
敢壮山位于田阳县城东10多公里处,是壮族布洛陀文化遗址,壮族文化的发祥地。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七到初九,田阳周边县、市及海内外的壮族同胞十余万人自发来到敢壮山,唱山歌、祭奠朝拜壮族始祖布洛陀并开展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  相似文献   

5.
黄桂秋 《桂海论丛》2006,22(5):84-87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构建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文化建设是和谐社会的培育土壤,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文化建设包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新文化。布洛陀文化是壮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和标志,追求和谐有序是布洛陀文化的精髓。壮族的自然生态环境、经济生产类型、民族历史遭遇以及现阶段社会发展状况等因素决定了构建和谐社会是壮族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应从抢救保护研究开发的角度打造布洛陀文化,为构建壮族和谐社会提供文化借鉴。  相似文献   

6.
序(山村:老人与少年的壮语对话)少年:阿公.天从哪里来的?地从哪里来的?老人:不知道,只有布洛陀才懂。少年:那你知道山从哪里来的?河从哪里来的?老人:不知道.你去问布洛陀吧!少年:布洛陀是谁?老人:布洛陀是我们壮族很老很老的老祖宗。少年:阿公见过他吗?老人:见过!少年:在哪里见过?老人:在梦里,在山歌里。  相似文献   

7.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运用生态美学的相关原理方法,结合壮族先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角度出发,对《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进行整体观照,充分挖掘与阐释《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这一壮族文化经典中的敬畏自然的生态审美意识的具体内涵,即充满灵性充满生命的自然和自然是值得尊敬的灵性世界.  相似文献   

8.
随着技术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记忆日渐稀少,因而解决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显得日益迫切。"和合学"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资源,其由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及和爱这几个基本原理构成。以此为视野探讨壮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生态文化,从而获得更具体的生态智慧来对现今生态问题进行思考。壮族的生态文化主要体现在自然崇拜、神话传说、风俗习惯等几个方面,其中主要包含火崇拜、牛崇拜和太阳崇拜;布洛陀神话传说;住房、服饰和饮食。  相似文献   

9.
随着技术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记忆日渐稀少,因而解决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显得日益迫切。"和合学"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资源,其由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及和爱这几个基本原理构成。以此为视野探讨壮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生态文化,从而获得更具体的生态智慧来对现今生态问题进行思考。壮族的生态文化主要体现在自然崇拜、神话传说、风俗习惯等几个方面,其中主要包含火崇拜、牛崇拜和太阳崇拜;布洛陀神话传说;住房、服饰和饮食。  相似文献   

10.
苏星 《当代广西》2006,(9):15-15
2006年4月5日,岁在丙戌,节届清明,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百色市田阳县及周围百里乡村衣着各式各样壮族服饰的壮族儿女、各方宾客抬着准备好的祭品会聚于敢壮山之麓,谨怀诚挚之心,崇敬之情,公祭壮族人文始祖布洛陀。当天上午,在祭祀大典现场,百里各乡村寨的壮民带着烧猪、鸡、鸭、纸做供品等祭品朝拜祖公布洛陀。按照习俗,每一个村寨壮民在朝拜的时候都会唱上一段山歌来表达心愿,其中20多名壮族女子合唱的“十拜布洛陀”更是把整个祭祀大典推向了高潮。祭祀大典甫后,数万群众拥上敢壮山,到姆娘岩、祖公庙去烧香祭拜,从山下到山上,约1公里的曲折…  相似文献   

11.
传说中,布洛陀是壮民族的人文始祖,他创造了壮民族的同时,也留下了一笔非常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主要有创世史诗《布洛陀经诗》,布洛陀民间叙事山歌,布洛陀故事传说,布洛陀古乐、古舞、歌圩等,这些布洛陀文化遗产在田阳县尤为丰富。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是传说中的布洛陀生日,从这一天开始到三月初九,各地群众络绎不绝地自发汇聚田阳敢壮山,祭拜布洛陀。  相似文献   

12.
李红军 《当代广西》2010,(12):16-17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田阳的故事源远流长。这里是壮族人文始祖布洛陀的故乡,是壮民族的发祥地;这里是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的右江革命根据地之一,红色刀枪曾在这里碰撞,碰撞的星火把中华大地照亮;明朝瓦氏夫人曾在这里出发,把入侵的倭寇横扫进海洋……  相似文献   

13.
苏星 《当代广西》2010,(10):57-57
<正>阳春时节,绿意盎然。4月20日,为期三天的2010年布洛陀民俗文化旅游节在田阳县敢壮山旅游景区正式拉开帷幕。成千上万的壮族儿女和八方游客云集敢壮山,共同欢庆这一壮族原生态歌圩盛会。  相似文献   

14.
刘波  覃蔚峰 《当代广西》2008,(14):17-19
这是一片古老神奇的土地。80多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壮族始祖布洛陀生于斯长于斯,这里不仅有神奇的峡谷和天坑群,而且有神秘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  相似文献   

15.
《台声》2020,(9)
正我与"三月三"的初遇2017年底,我从台湾博士毕业到广西任教,第一次知道广西有个特别的民族传统节日——"三月三"。在壮乡人民的传说中,三月三是壮族始祖布洛陀诞辰日,每到三月三时节,壮族青年男女聚集街头欢歌、汇聚江边饮宴。"三月三"现已被确定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法定节  相似文献   

16.
鲁班信仰赋予传统工程建造以价值理性,构成传统工程建造的伦理精神——百工之神。鲁班信仰得益于鲁班工匠"把工程做好、做好工程"敬业理念传承、工匠群体崇拜鲁班道德情怀以及传统工程建造祭祀仪式、仪轨。鲁班信仰在现代工程建造"祛魅"中,由于失去工匠崇拜群体,成为游魂和孤魂。现代工程建造背离了工程建造价值理性,导致工程建造与社会处于高度紧张关系之中。赋魅工程以价值理性成为工程建造回归生存论原则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7.
铜鼓,壮语称为"音东".壮族的铜鼓,既是乐器,也是礼器,又是法器.古代战争敲铜鼓宣战、助战;祭祀时敲铜鼓,以示祀礼;节典要敲铜鼓,丧葬要敲铜鼓,开春播种时,亦要敲铜鼓.壮族把铜鼓当重器、宝器、神器崇拜,世代传承.可以说,壮族铜鼓,是壮族历史文化的载体和结晶.  相似文献   

18.
壮乡铜鼓     
龙符 《今日民族》2003,(5):44-45
铜鼓,壮语称为"音东".壮族的铜鼓,既是乐器,也是礼器,又是法器.古代战争敲铜鼓宣战、助战;祭祀时敲铜鼓,以示祀礼;节典要敲铜鼓,丧葬要敲铜鼓,开春播种时,亦要敲铜鼓.壮族把铜鼓当重器、宝器、神器崇拜,世代传承.可以说,壮族铜鼓,是壮族历史文化的载体和结晶.  相似文献   

19.
蒙云龙 《传承》2013,(7):105-107
壮族文化是壮族儿女的精神血脉和精神家园。花山文化是壮族文化的瑰宝,是人类文化的奇葩,它展现了壮族文化多样性、神奇性与和谐性的外显特征,体现壮族人民苦干、敢干、实干、巧干;自强不息、奋发有为;敬畏自然、崇尚和谐的精神。壮族文化具有发展经济、促进团结和提升竞争力的巨大价值。  相似文献   

20.
蒙云龙 《传承》2013,(5):105-107
壮族文化是壮族儿女的精神血脉和精神家园。花山文化是壮族文化的瑰宝,是人类文化的奇葩,它展现了壮族文化多样性、神奇性与和谐性的外显特征,体现壮族人民苦干、敢干、实干、巧干;自强不息、奋发有为;敬畏自然、崇尚和谐的精神。壮族文化具有发展经济、促进团结和提升竞争力的巨大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