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期待可能性理论是对人性弱点关注的理论,是规范责任论的产物,本文认为我国有引入的必要。对期待可能性的定义应该从期待可能性是否存在和期待可能性大小两个方面界定,划分为与犯罪成立有关的期待可能性即纯正的期待可能性和与量刑有关的期待可能性不纯正的期待可能性。其中,纯正的期待可能性应置于罪过中。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一个高校新教师的眼光,审视90后的大一新生对大学课堂的期待:期待与大师对话;期待在课堂有所收获但又不要太费力;期待展现自己的才华,并能驳倒老师;期待老师的授课将知识性与趣味性融为一体;期待老师运用多种方式来授课;期待自己成为讲课的一员;期待被老师喜欢。  相似文献   

3.
期待可能性问题的论述可谓连篇累牍,但期待可能性的本质是什么却未见有人予以深究。然而,期待可能性的本质问题是有关期待可能性的其他一系列问题的基点或起点。正确解答期待可能性的本质还有助于促进刑法实践。在期待可能性征表刑事责任的前提之下,期待可能性将先后在刑法立法和刑法司法中发挥其作为“指标”的作用,从而将从正义和功利两个方面促进刑法实践。  相似文献   

4.
法言法语     
《中国卫生法制》2008,(6):34-34
期待可能性和“癖马案”期待可能性问题研究的是行为人在不得以的情况下,无可奈何被迫实行了违法行为,其刑事责任如何。所谓期待可能性,指行为人在当时当地具体情况下有能力且有条件依法选择合法行为的可能性。如果根据其行为时具体情况,能够期待其为合法行为,则有期待可能性;反之,则无期待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一、关于期待可能性理论体系的概述 期待可能性是指在具体情况下.能够期待行为人实施合法行为,因为能够期待行为人做出合法行为.所以,当行为人选择做出违法行为时能够对行为人的违法行为进行谴责。反之,如果在具体情况下不能期待行为人做出合法行为,也就是说行为人只能做出实行违法行为的选择的情况下。不能期待其做出合法行为,  相似文献   

6.
期待可能性是指在实施行为时的具体情况下,能期待行为人作出适法行为的可能性,中国刑法典在很多方面已经体现了期待可能性,期待可能性理论对我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期待可能性与意志自由存在如下关系:期待可能性是意志自由法定化的结果,期待可能性的标准应当从主客观相统一角度来判定,期待可能性可以适用于单位犯罪,对于身份犯适用时注意其特殊性,在有时身份犯是不具有期待可能性的。  相似文献   

8.
期待可能性理论的梳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有必要站在非决定论的立场讨论期待可能性;有关期待可能性的部分观点分歧,缘于在不同意义上使用期待可能性概念;期待可能性虽然在德国受到冷落,但这仅限于故意的作为犯的情形,而且有其特定原因;我国目前应当采取规范责任论,使期待可能性理论发挥应有的作用;缺乏期待可能性既是某些法定的责任阻却事由的根据,也是超法规的责任阻却事由。  相似文献   

9.
说起中国律师论坛,这似乎已经成为了全国律师们期待的一个节日,大家期待着能在其中畅所欲言.期待着能在其中提炼真知,期待着能在其中交流经验。在这样的期待与希冀中,2011年10月18日上午.第九届中国律师论坛在美丽的海滨城市山东青岛拉开帷幕。  相似文献   

10.
期待可能性是指在实施行为时的具体情况下,能期待行为人作出适法行为的可能性,中国刑法典在很多方面已经体现了期待可能性,期待可能性理论对我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期待可能性理论研究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西方期待可能性理论概说 期待可能性理论是20世纪初由倡导规范责任论的学者提出的研究行为人主观方面(有责性)的理论。该理论在德、日等国刑法犯罪论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不特为学界所研究,且为司法实践所渐渐采用,其影响日见广泛。然而该理论在我国研究尚未深入。 行为人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无可奈何被迫实施了违法行为,其刑事责任如何,这就是期待可能性问题。期待可能性是指根据行为时的具体情况,能够期待行为人实施合法行为的可能性。如果有期待可能性,即能够期待行为人在行为时实施合法行为,行为人违反此期待实施了违法行为,即产生责任;如果无期待可能性,即行为人在行为时只能实施严重违法行为,不能期待其实施合法行为,此为阻却责任事由,行为人不负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12.
董玉庭 《北方法学》2009,3(1):43-52
在大陆法系的三阶段犯罪论体系中,期待可能性被认为属于责任论领域的问题,没有期待可能性就没有刑事责任。对期待可能性的法理学分析必须超越刑法学的问题域。期待可能性问题与各种责任本质理论并无直接的必然的联系,期待可能性是义务性规范的立法要求,在刑事司法的定罪过程中,不允许司法者直接考量期待可能性问题,坚持形式合理优先。  相似文献   

13.
期待可能性是指根据行为时的具体情况,能够期待行为人实施合法行为的可能性。期待可能性理论有其人性基础,体现了刑法的谦抑。期待可能性在犯罪论中的地位应置于责任论中,责任能力、违法性的意识的可能性和期待可能性都是责任要素。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引进,可以使我国刑法理论中的许多问题得到合理的解释,对刑事司法的指导意义也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14.
论所有权保留买卖中买受人的期待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龙著华 《河北法学》2002,20(2):147-150
买受人的期待权既非物权 ,也非债权 ,而是一种所有权的期待权。这种期待权因具有相当的财产价值 ,故此可以转让。买受人在持有或者转让期待权时 ,有权循法律手段制止他人的不法侵害并取得损害赔偿。  相似文献   

15.
起源于英国行政法的正当期待原则,具有赋予相对人正当期待权利以抵御行政权恣意行事之功能。弄清行政法上正当期待的概念及产生途径,透视正当期待形成所需的信任关系和法律安定性原则这两个法理基础,就可以看出,信任关系是行政法上正当期待形成的深厚的精神基础和利益保障;而法律安定性原则则是行政法上正当期待形成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6.
期待可能性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法不强人所难”。不仅在我国传统的刑法文化中已有期待可能性的思想印迹,而且中国当代的刑事立法及刑事司法中也相当程度地折射出期待可能性的理念。所以,无论从历史刑法文化还是从现实的刑法理论来看,在我国刑法的有机体中植入期待可能性理论“基因”的条件已成熟。期待可能性的本土化路径应是“转基因”模式,利用我国刑法中既存的理论接口植入期待可能性的合理内核和精神的基因。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先对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发展作了简单的概述。对于期待可能性的判断标准,笔者主张行为人标准说,并通过分析认为行为人标准囊括了行为人、平均人和国家三方的判断。通过对期待可能性理论在犯罪论体系中地位的分析,笔者认为,我国应批判地借鉴期待可能性理论并在责任论中加以论述,并提出期待可能性是与故意、过失以及责任能力并列的第三责任要素。此外,笔者认为,从期待可能性的实质出发,在适用期待可能性理论时应一分为二具体分析,使该理论得到合理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论期待权     
期待权是由德国在19世纪开始创设的,自从开始之日起期待权在德国就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探讨,因此在期待权这一方面,国外的研究要更加深入彻底,也更完善.在德国普通法中曾经对附条件和附期限加以过研究,但是没有建立健全完整的法律体系.德国民法典第132条也明文规定过“附条件权利”,可是这一努力在随后制定的德国民法典委员会会议上遭到删除而没有实现.由于在期待权这一方面的欠缺,使得有关于期待权的著作逐步问世.在其他地区国家由于社会的发展,法律的需要,在日本等地也陆续有学者研究探讨期待权这一概念.而在我国,期待权只是一个泛泛的概念,比如在一些教科书中对于民事权利中的期待权都有提及,加以定义阐述,但是不是很深入,内容不详细.鉴于此,对于期待权的概念界定,其类型化的研究和我国对于期待权的立法完善建议加以阐述探讨.  相似文献   

19.
本文拟从期待可能性理论的概念出发,对期待可能性引入的必要性加以分析,最后对期待可能性理论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期待可能性问题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陈兴良 《法律科学》2006,24(3):72-81
期待可能性理论产生于德国,其形成是心理责任论向规范责任论转变的历史过程。应该承认狭义的期待可能性概念,期待可能性的征表只能是外部情形的异常性。期待可能性不是主观的事实性存在,而是责任之规范要素。应站在行为人的立场上设身处地考虑其作出意志选择的可能性,因而以行为人标准作为期待可能性的判断标准,是正确的。期待可能性错误既包括法律错误,也包括事实错误,是一种独立的错误类型。责任,无论是故意还是过失,都是心理事实与规范评价的统一,责任的故意分为违法性认识与违法性意志,其中违法性意志就是一个期待可能性的判断问题。所以,期待可能性是一种积极的责任要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