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对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认识与分析是理解中国农村社会的基础和前提,同样其也对今天农村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当代中国农村社会正在经历着从乡土社会到后乡土社会的变与不变,本文从乡土社会的"土性特质"、"差序性特质"和"礼治性特质"这三个核心概念解读出发,论证了农村社区的本色正由乡土社会的"辈分权威"向"知识权威"、"亲缘关系"向"业缘关系"、"礼治约束"向"法治约束"后乡土社会转换,力求为农村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2.
记者:梁老师,您好!作为一名大学教授、一个现当代文学研究者,您为什么会回到农村,去写家乡?梁鸿:写《中国在梁庄》,不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创作梦,也不是一般意义的归乡,而是出于一种精神的困顿与痛苦。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的学术生活被束之高阁,与现实失去了某种联系,我自己长期的研究方向是乡土文学和当代文化思想史,但对真正的乡土和时代精神的症结却似乎并不了解,这让我对自己的学术价值产生怀疑。所以,我想去看看乡村内在的精神状态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理论是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提炼和升华的结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邓小平继承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精神,借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反思"文化大革命"极左路线的错误,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逐步形成了一整套以阐释"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核心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科学理论体系是中国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是关于现实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逻辑"和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从其更新了当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体现了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这个意义上讲,它是一种哲学。而从其现实地引导中国社会改造活动这个意义上讲,它又是一种实践模式。邓小平理论是现实哲学、  相似文献   

4.
刘洋戈 《湘潮》2016,(1):85-86
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开展地方扶贫自治的尝试,部分学者对我国古代的乡约和仓社制度进行了一定的研究,立足于中国历朝历代的本土资源,提出借鉴民间自治为基础的自下而上的扶贫实践模式。个人认为,中国传统的扶贫自治治理建立的社会基础是"乡土中国"而不是当代中国,它以传统的民间力量为中心而非现代意义上的政府,它的核心在于发挥传统民间社会组织的巨大作用。民间扶贫自治可能只是在理论的分析中有一定的可能性,它在社会的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巨大的阻力,甚至会造成比当代中国"自上而下的扶贫治理"效果更差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与我国现实社会的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结合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历程悉心解读党的十七大报告可以弄清我国现实社会的属性.在社会发展客观进程中,"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和全体中国人民为之奋斗的近期目标,是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的现实表现.但"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等都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范畴,都不是指马克思所说的人类历史演进过程中总的社会主义社会形态.至于"法治社会"、"学习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等提法,都体现了一定的价值取向,它们都不是独立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之外的.  相似文献   

6.
<正>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从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中产生出来的,是从对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中产生的"中国问题"尤其是时代性课题的解答中产生出来的。这里的逻辑是:现实逻辑—中国问题(时代性课题)—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可以说,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书写当代中国发展"现实逻辑"的典型范例。具体来说,习近平总书记具有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他心  相似文献   

7.
鲁鹏 《理论学刊》2005,2(4):68-73
当代中国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形式是效率与公平、"市场"与"计划"的矛盾。矛盾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对待矛盾的正确态度不是试图一劳永逸地消除它们,而是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不断地解决它们。解决矛盾需要有正确的方式,正确方式的选择取决于对当代中国社会矛盾特点的把握,效率、公平、市场、计划分别来看, 都是社会发展追求的目标,联系在一起却相互矛盾,这就是当代中国社会矛盾的基本特点。对这样的矛盾,正确的解决方式不是一方克服"吃掉"另一方或矛盾双方"同归于尽",而是"矛盾双方并存"或"矛盾双方在相互博弈过程中融合成一个新事物"。这种方式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对象化形式即是民主和法治。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族正处在历史复兴进程中,当代中国正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和平崛起。历史和现实都对中国科技发展予以极高期待,科技应支撑中国的和平崛起,中国应为人类科技进步作出新贡献。一、中国和平崛起需要科技支撑在当代,中国和平崛起是国家系统演化的整体跃迁,是中国经济社会各领域渐次崛起的历史过程。其中,实现经济、军事、科技"三位一体"的刚性崛起  相似文献   

9.
一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大学生的价值观状况并不是孤立的,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晴雨表""风向标"。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总体上是健康的,但也普遍存在价值困惑的问题。在重塑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问题上,要直面现实,提高认识,统筹安排,形成合力;要加强和改进政治理论课教学;要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重塑价值观;要以高尚的师德感召学生。  相似文献   

10.
《世纪桥》2016,(1)
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思想对当代中国均有重要影响,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舶来文化必须与中国社会现实、中国儒家思想相契合,从内容到形式都转变为具有中国时代气息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才能被中国人民所接受。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只有正确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思想进行契合研究,对于认识和学习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群众路线"有着重要作用,对于贯彻"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更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探索》2016,(2)
正"当代中国"不是抽象的中国,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因此,"当代中国价值观"与当代中国所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是一致的。其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的讲话中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为什么把当代中国价值观  相似文献   

12.
社会批判是法兰克福学派的学术标识和精神符号,社会批判理论的重要功能是用哲学的方式切中社会现实。狭义的"社会批判理论"与"法兰克福学派"几乎同义。全球化境遇下的紧张状态和矛盾冲突是承认理论及其争论进入公共领域讨论视野的现实动因,批判学派的承认理论由此应运而生。承认理论是社会批判理论的当代转型。社会批判学派的承认理论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座"思想富矿",对它的开掘有助于中国学者理解和把握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思想资源和理论走向。对于当代中国学者而言,当前重要的学术工作也许不只是从事一般的概念考证、代际划分和规范定义等细节考察,而是用"世界眼光"对社会批判理论在当代西方的新发展—承认理论及其完成的理论转型、思想实质和当代价值进行整体性的理解与把握。  相似文献   

13.
白刚 《探索》2012,(4):162-16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经历了从"教科书体系的改革"到"经典文本的解读"、再到"研究方法的自觉"和"重大问题的探索"这一逻辑进程。在这一历程中,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逐步摆脱了旧教科书体系的束缚和西方话语模式的制约,开始了真正面向历史、面向本文和面向现实的理论反省和自我建构,从而使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获得了长足的进展。  相似文献   

14.
"多"和"少",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可能是出现频率最高,因而不易引起注意的形容词;但在贵州历史上,有一对由两个"多"和"少"构成的词组及其内涵的转换,能对当代贵州经济社会和贵州人的生存状态产生这么深刻的影响,却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它们犹如遗传基因一样,决定了贵州的基本省情.这对词组是"地多人少"和"地少人多".  相似文献   

15.
孙业礼 《学习月刊》2012,(23):14-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质上是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是书斋里的理论.而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用来解决现实问题.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积累的经验和共识。解决什么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解决中国的现代化问题.解决沿着现代化道路实现人民的富裕和幸福问题。在当代中国看一个理论有什么贡献.主要就应该看它解决了中国现代化道路上的哪些问题.或者为哪些问题提供了解决的方案.  相似文献   

16.
《探索》2016,(1)
当代中国价值观是中国人民立足时代要求、实践需求和自身诉求,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西方现代文化价值的诸多精华于一体所形成的价值体系。当代中国价值观汇聚了当代中国社会的价值共识,融合了多元价值,汲取了传统滋养,继承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价值传统,是当代中国人民价值观的时代表达。当代中国价值观扎根于"市民社会"和"现实的人",来源于实践与生活,又对实践与生活具有导向作用,是当代中国人民现实生活的生动诠释。当代中国价值观为追梦圆梦凝心聚力,为公平正义强基固本,为个人自由全面发展保驾护航,是中国人民憧憬未来的价值标尺。  相似文献   

17.
正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指出,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顶梁柱"。国有企业肩负着重大的政治任务和经济责任,是党、国家和人民所能依靠的重要力量,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符合当今中国之现实1.从基本制度角度来看,"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有利于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青年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是机遇与挑战、机会与压力并存.一方面,他们享受到了由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物质生活条件、个人选择自由和巨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他们也承受了基于现实需要的代内压力和历史逻辑的代际压力--即"社会压力".面对社会压力之时,青年将会以退出或参与的方式进行抉择,而我们所能做的要竭力树立青年的忠诚,重塑价值现,进行有效的制度设计,以拓宽参与的渠道,减少退出的概率,以保证青年成长的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9.
黄聘 《求实》2013,(1):40-44
当代中国个人品德建设是在传统与现代性的双重历史语境中展开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中,个人品德建设遭遇着"传统-现代性"这一结构转换的时代困境和由于私人生活与公共生活分化带来的现实难题。对此,当代中国个人品德建设的回应方式和出场路径必然包含两重维度:重释传统和重构现代性。  相似文献   

20.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近现代以来最伟大的"中国梦"。要实现这一伟大梦想,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自信不是迷信,也不是轻信,它应该是建立在对中国百年历史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的正确认识、对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实事求是的总结、对现实矛盾问题的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的信念。最近,我阅读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王浩雷博士撰写的《国家大势》一书,觉得这是一本有助于我们坚定"三个自信"的好书,值得一读。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