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一部只规定普通拍卖关系、相对内容较少的法律,居然攫取了顶级名称"拍卖法",中国的<拍卖法>实在令人哭笑不得.这也难怪碰到问题求诸于拍卖法之时往往陷入无法可循的尴尬境地.……  相似文献   

2.
关于法院拍卖若干问题的思考□程凤义拍卖是指以公开竞价的形式,将特定物品或者财产权利转让给最高应价者的买卖方式。我国民事诉讼法在执行程序强制执行措施中规定了强制拍卖措施,首次以立法的形式明确了强制拍卖的法律地位。1997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拍卖法也对法...  相似文献   

3.
吕宜民 《山东审判》2006,22(4):89-92
拍卖是人民法院民事案件执行程序中继查封之后的又一个重要执行措施。近年来,由于拍卖实践中新情况、新问题的不断出现,进一步在制度上规范拍卖措施尤显重要。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关于强制拍卖的规定非常原则,而拍卖法主要调整任意拍卖。最高人民法院1998年出台的《关于人民法院  相似文献   

4.
第一条(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以下简称《拍卖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管理部门) 上海市商业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商委)负责拍卖企业设立的审核许可工作。 本市工商行政管理、公安、财政等部门按照各自的法定职责,协助实施本规定。 第三条(申请设立拍卖企业和审核手续) 设立拍卖企业应当向市商委提出申请,市商委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20日内作出审核决定。对符合《拍卖法》规定条件的,应当发给批  相似文献   

5.
刘平 《中国律师》2005,(4):53-55
拍卖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商品交易方式,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随着《拍卖法》的颁布施行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拍卖在市场经济的作用愈来愈明显,由此而引起的法律纠纷也日益增多。本文所谓的拍卖纠纷,是指拍卖当事人之间或者与拍卖活动有利害关系的其他人与拍卖当事人之间因拍卖活动而产生的民事纠纷。一.拍卖当事人及其法律关系拍卖纠纷一般发生在拍卖当事人之间,故界定拍卖当事人在拍卖活动中的地位及其相互之间的法律关系,是正确处理拍卖纠纷的前提。依照《拍卖法》第三章的规定,拍卖当事人包括委托人、拍卖人、竞买人和买…  相似文献   

6.
拍卖是一种竞争买卖,我国《拍卖法》第3条规定:“拍卖    是指以公开竞价的形式,将特定物品或者财产权利转   让给最高应价者的买卖方式。”我国《民事诉讼法》第226条规定:“被执行人逾期不履行的,人民法院可以按照规定交有关单位拍卖或者变卖被查封、扣押的财产。”[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以下简称《执行规定》)第46条规定:“人民法院对查封、扣押的被执行人财产进行变价时,应当委托拍卖机构进行拍卖。”因此,从拍卖的理论及有关规定中可以看出,拍卖是强制执行程序中重要…  相似文献   

7.
对于一般财产的拍卖,我国《民事诉讼法》、《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以下分别简称)民诉法和海诉法、《拍卖法》和最高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以下简称《执行规定》)均已作出相应的规定,但由于船舶的特殊属性,船舶的拍卖不能完全照搬民诉法、海诉法、《拍卖法》和《执行规定》,拍卖的方法和步骤也与一般财产的拍卖大不相同。我国海商法第3条所称的船舶,是指海船和其他海上移动装置,它既具备了一般财产的共性,又具有其他财产所没有的特性,因此,船舶拍卖与一般财产的拍卖相比,具有以下几个不同的特点:1、拍卖标的不…  相似文献   

8.
田涛 《检察风云》2011,(24):18-19
我国《拍卖法》第61条规定:“拍卖人,委托人在拍卖前声明不能保证拍卖标的的真伪或者品质的,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这一规定不但成为拍卖业界在拍卖前普遍采用的“瑕疵不担保声明”,  相似文献   

9.
《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以下简称《拍卖法》共有四个条文涉及拍卖标的的瑕疵担保责任及其责任免除,主要内容可概括为:拍卖人、委托人应保证拍卖标的不存在未告知的瑕疵;拍卖人、委托人在拍卖前声明不能保证拍卖标的的真伪或者品质的,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①从条文规定本身来看,立法者的立法意图是积极、稳妥的,既照顾到拍卖市场的秩序,也照顾到拍卖行业的实际情况;但从近三年的实践效果来看②,不能不说有未尽如人意之处,特别是其中关于责任免除的规定,含义不清,范围未尽合理。近闻国家国内贸易局正着手制定《拍卖法》实施细…  相似文献   

10.
拍卖作为一种社会中介服务已经成为我国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拍卖市场中的不诚信行为损害了竞买人的合法权益。现行《拍卖法》中"拍卖人、委托人在拍卖前声明不能保证拍卖标的的真伪或者品质瑕疵的,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的规定有欠妥当。我国拍卖法的完善重点在于确定拍卖人承担诚实信用的法定义务,对"声明不保证"瑕疵担保免责条款作出限制性规定,设立鉴定、登记、备案的市场监管体系,引导拍卖行业自律规则体系的构建,从而推动行业诚信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1.
根据合同法、拍卖法的有关规定,拍卖是以公开竞价的形式,将特定物品或者财产权利转让给最高应价者的买卖方式,拍卖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规定和行业惯例,必须符合公平、公正的原则。在拍卖活动中,拍卖师的拍卖行为违反法律规定和行业习惯做法,侵害有关竞买人的合法权益的,应认定其拍卖行为无效。  相似文献   

12.
随着执行工作日趋规范,公民法律意识日益增强,对查封、扣押物品委托有关单位拍卖,将成为执行工作中重要的变价措施.民事诉讼法对委托拍卖仅作原则规定,缺乏明确具体的司法解释.因此,有些问题亟待研究解决.委托拍卖的性质拍卖是出卖者通过公开叫价的方法,将财物卖给出价最高购买者的一种法律行为.拍卖分为任意拍卖与强制拍卖.任意拍卖指物品所有人自愿委托拍卖行,将特定标的物按传统的拍卖程序、方法及拍卖规则进行买卖的活动.强制拍卖则是国家机关(如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对查封、扣押的财产,用公开的方式由应买人竞争出价而卖与出价最高应买人,并以拍卖所得款清偿债权人的执行行为.强制拍卖与任意拍卖同属于拍卖,有其共性,故在强制拍卖中也通行任意拍卖的程序原则.但是这两种拍卖的性质却是截然不同的.  相似文献   

13.
应松年 《法学家》2006,(3):8-11
一、关于行政强制 根据<行政强制法(草案)>的规定,在我国,行政强制法中所称的行政强制,是行政强制措施与行政强制执行的合称,这很有中国特色.前者是指为预防或制止违法行为和危害事件发生,行政机关在获得法律授权的情况下而采取的强制措施,如对财产和金钱的查封、扣押、冻结;后者是指为实现行政决定的内容,在法律授权的情况下,有关国家机关实施的强制手段,如将扣押的财产拍卖,将银行冻结的存款划拨.  相似文献   

14.
第一条 为维护拍卖秩序,规范拍卖行为,保护拍卖活动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以下简称《拍卖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照《拍卖法》及本办法对拍卖企业及拍卖活动实施监督管理,主要职责是:  相似文献   

15.
赵林青 《行政与法》2010,(6):104-107
拍卖既有典型的买卖合同性质又有其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拍卖行对拍品的瑕疵担保免责是拍卖行业的国际惯例,对这一免责条款,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争议颇多。本文从我国拍卖法中不担保条款的现行规定及其适用、拍卖法律关系中当事人的法律地位以及拍卖法的价值取向三个方面对不担保条款进行法理分析,以期为这项条款的正当性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拍卖是一种古老的交易方式,拍卖法则是调整当事人在拍卖交易活动中形成的法律关系的一种行为规范.作为交易方式,拍卖有其独特的交易规则;作为相对独立的部门法拍卖法也有其特定的基本原则.即公开、公正、公平及价高者为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7.
当前在我国艺术品拍卖中最集中、最突出的问题莫过于赝品问题.在科技发达的今天,盛世收藏的风气吹遍全国各地,但赝品却铺天盖地的遍布全国每一个角落.受巨额利润的刺激,国内不少拍卖公司对赝品熟视无睹,或故作不知,甚至暗中与制假、售假者相勾结,造假、售假、拍假.许多拍卖行在<拍卖法>不保真条款的保护下,对待拍品的鉴定采取了十分草率的态度.……  相似文献   

18.
邱新华 《山东审判》2006,22(5):84-88
中国的强制拍卖制度,最早出现于1987年,在最高法院颁布的《关于强制变卖被扣押船舶清偿债务的具体规定》中,拍卖首次被作为变卖的一种方式加以规定。1991年修改民事诉讼法时,在立法上正式确立了强制拍卖措施,但并未确立强制拍卖优先适用原则。由于没有明确规定以及变卖更容易操  相似文献   

19.
林琳 《法制与社会》2013,(28):100-101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执行案件数量的急剧增加,执行难问题困扰着各个法院,制定单独的强制执行法已是迫在眉睫。在强制执行中。强制拍卖制度的作用也越来越突显。由于强制拍卖制度所要确定的内容多而杂,我国时这一方面的实践经验有所不足,有关强制拍卖制度的具体措施,《民事诉讼法》未作详细的规定。本文拟从强制拍卖与任意拍卖的区别,强制拍卖提起的条件,强制拍卖的性质三个方面论述。  相似文献   

20.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拍卖专业技术人员的执业准入控制,规范拍卖市场的管理,提高拍卖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和执业水平,更好地发挥拍卖专业技术人员在拍卖企业、拍卖活动中的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以及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有关内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国家对拍卖专业技术人员实行执业资格制度,纳入全国专业技术人员执业资格制度统一规划的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