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他项权利”一词直接来自台湾土地法.指土地所有权以外一切有关土地的权利,包括地上权、永佃权,地役权、典权、抵押权、耕作权.所有权是所有人对其所有物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所有权被称为“自物权”与所有权相对应,他物权是非所有人在他  相似文献   

2.
法律权利的定义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北岳 《法学研究》1995,(3):42-48
《牛津法律大辞典》“权利”辞条的撰写人带有明显怨气地写道:“权利(Right)——这是一个受到相当不友好对待和被使用过度的词。”可能是人们使用该词过度,也可能是该词所包含的内容过于复杂玄奥,众多法学家们绞尽脑汁提出的多种多样的关于权利的解说没有一种得到过普遍赞同的殊荣。所以,研究权利概念,给“权利”作一定义性解说,常常被认为是一件出力不讨好的事。笔者企图在这样不讨好的事情上出力是因为这件事太重要:如果没有一个大  相似文献   

3.
溯源求本道“权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利”一词,一直为我国民法学界误解为来自日本。其实,即使现代意义上的“权利”,也是我国首创,尔后为日本发扬广大,又为我们所引进的“回归词”。对于权利的本质,学说史上虽有富有洞见的各种学说,但均持抽象论。其实权利乃是法律人用以描述这个世界、认识这个世界、表达这个世界、改造这个世界的法律技术工具。  相似文献   

4.
患者知情同意是医患关系中的重要环节,《侵权责任法》第55条对此作出了规定,但是其中“同意”一词的含义并没有得到详细解释.在医患纠纷解决的规则适用中,患者的“同意”往往被视为消极权利而引起患者权利保障的落空.从权利理论变迁以及现代权利二重属性理论出发可以发现,患者“同意”不仅意味着不受干预的消极权利,还包含请求利益保障的积极权利.从定义、行使、归责三方面可以初步厘清患者“同意”的消极权利性质和积极权利性质,进而在未来的基本医疗立法中对患者“同意”做出更为详细的规定,包括申明国家的给付义务,确定责任划分标准,并将相应责任承担方式体现于知情同意书等制度细节中.  相似文献   

5.
论及人权的产生,总要溯及人权之源——“天赋人权”。“天赋人权”(natural right,inborn right)一词,最早是日本近代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加藤弘之等,从17、18世纪西方自然法学派的“自然权利”、“天生权利”翻译到东方来的。  相似文献   

6.
林岚 《政府法制》2011,(33):44-46
105年前,法国著名反犹太案件“德雷福斯冤案”的主角——法国军官阿尔弗勒德·德雷福斯终被法国最高法院判定无罪。这起跨世纪冤案不但促使人们深省:在民愤和强权面前,本应以程序保障权利的司法,为何如此轻易地被扭曲?还促使法国作家左拉为德雷福斯控诉申冤,“知识分子”一词由此诞生。  相似文献   

7.
法律权利概念的解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法学》1991,(6)
一权利,一种随人类社会而产生和存在的特有的文化现象。历史上有关法律权利概念的定义不下几十种。思想家们的理解或解释反映出各种法学理论的倾向和特点。面对浩如烟海的论文专著,英国《牛津法律大辞典》的编纂者在这一条目的开头曾感慨万分地写道:“权利(Right)这是一种受到相当不友好对待和被使用过度的词。”为此,他以四千多字的笔墨不厌其烦地注释了这一概念,却未曾意  相似文献   

8.
《公证法》首次使用了“核实”一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疆 《中国公证》2006,(1):24-26
2005年8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对公证机构权利的规范有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将公证机构的“调查权”改为“核实权”,《公证法》首次使用了”核实“一词。  相似文献   

9.
一、关于“保险赔付请求权”的概念 此文中所说的“保险赔付请求权”指的是享有该项权利的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在保险事故发生后,得以请求保险人按照相关保险合同的约定向其支付保险赔偿金或者人身保险金的权利。在我国现行《保险法》中并未专门规定该项权利,也没有使用“保险赔付请求权”的概念,只是在表述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含义时使用了“保险金请求权”一词(第21条)。此外,该法在有关受益人的条文中又出现了受益权的概念(如第63条、第64条)。对于我国《保险法》的上述规定,笔者认为值得商榷。理由在于,在保险领域的整体角度使用“保险金请求权”一词,不能反映出财产保险与人身保险在保险保障功能上的差异。而在同一部立法中,在确认了受益人“享有保险金请求权”的同时,又用“受益权”来表述受益人的权利,则很容易使人产生歧义,造成使用上的混乱。 为此,笔者提出以“保险赔付请求权”取代“保险金请求  相似文献   

10.
人权是什么意义上的权利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人权与法律权利具有密切联系,绝大部分人权需要同时具有法律权利性质,但人权与法律权利并不是一个概念。人权原意是指某种价值、道德观念,因而是一种道德意义上的权利和义务。道德不同于法律,但道德意义上的权利这一命题是可以成立的。本文与当代西方人权学说在人权是道德权利的解释上有原则区别。本文还对“天赋人权”一词的译名作了新的诠释.  相似文献   

11.
著作权与版权属同义语,都源自英语Copyright.虽然在我国立法行文中只普遍使用了“著作权”的表述方式,但《著作权法》第六章附则部分第五十六条亦明确规定了“本法所称的著作权即版权”。所以“盗版”即“盗用版权”(Copyright Piracy)一词近年来也常常被泛指未经许可而使用权利人版权的行为。1994年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部长级会议最后文件中的知识产权协议(第六十一条)曾多次使用“盗版”的用语,并将“盗版商品”定义为“任何未经权利持有者本人或在制造国获得正当授权之人的许可而复制的以及直接或间接依照某一物品制造而这种复制按照进口的法律已构成对著作权或者有关权利之侵犯的商品”。  相似文献   

12.
权利的法哲学思考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权利的法哲学思考舒国滢一、引论权利,是贯穿于法的运动过程的法律现象,是最核心的法律要素。法的运动,无论其具体形态多么复杂,但终究不过是围绕权利这一核心要素而展开的:权利既属“客观法”范畴,又属“主观法”领域。在客观法阶段,“权利”被规定为“能为”的行...  相似文献   

13.
数字化记忆是互联网信息时代的重要表征。“被遗忘权”制度的提出,突显了公众对“过度记忆”这一时代发展趋势的抗拒。但是,“被遗忘权”在本土化移植问题上面临着权利实施必要性、权利实现可行性双重困境。一方面,“被遗忘权”所欲保护的利益与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中“删除权”所涵摄之内容重叠;另一方面,“被遗忘权”的引入会影响公众言论自由权及知情权的行使,危害良性社会秩序的建立。同时,由于“被遗忘权”的权利内容过于宽泛,易被异化为一种“特权”,从而影响互联网信息的流动,抑制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因此,我国目前不宜引入“被遗忘权”。  相似文献   

14.
“影响性诉讼”(impactlitigation)这个词是一个“舶来品”。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当经济发展、社会变迁催动既有权利边界变更之时,它原本是法官造法背景下通过法院实现社会变革的一种司法化的政治活动方式。在某种程度上,“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和“沉默权”等制度就是沃伦法院在影响性诉讼的基础上扩张权利、保障人权的制度遗产。  相似文献   

15.
梁美芬 《中国法律》2008,(4):30-32,96-99
剩余权力的争议 如果《基本法》被看成是香港的宪法,香港就会在实际上成为联邦的一个州。相应地,不管什么权力和权利在《基本法》中没有被规定(剩余权力)仍然属于香港而不属于中国。因为“剩余权力”这个词的含义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一 侵扰侵权行为的一般特征“侵扰”是英美侵权行为法中的一种独立的侵权形式。这种侵权行为形式有不同的用词 ,有人选用“骚扰” ,有人使用“妨害” ,有人采用“公害” ,有人直接采用英文名称 (Nuisance)的中文音译 ,即“恼神思” ,这里通用“侵扰”一词。侵扰一般被分为两种 ,一个侵扰是公共的侵扰 ,一种是私人的侵扰。公共侵扰可以一般地定义为“对于公众共同权利的一种不合理地干涉” ,〔 1〕典型的例子是堵塞公路和航道 ,空气污染和水污染 ,废气的排放。在普通法中 ,它还包括妨碍公共健康 ,比如保留动物尸体 ,威胁公共安全 ,…  相似文献   

17.
侦查主体的“权利告知义务”与被追诉人的“知之权利”相辅相成。它不仅是被追诉人组织有效辩护的制度前提,也是侦查程序法治化的重要表征。在法治发达国家中,侦查权利告知机制的法律效力主要依靠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来支撑和维系,并形成一套相对合理的规则体系。在我国,侦查机关不仅不负有告知义务,还经常侵犯被追诉人的基本权利。为摆脱被追诉人权利配置的畸形现状,我国刑诉法修改应当对权利告知机制给予重视,构筑一套相对完备的权利告知体系及相应的程序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18.
一位中学历史老师,将一次课堂辩论会的内容,成功转化为一篇教学论文被发表并被转载。一年后,另一篇包含着和辩论词部分相似内容的论文“出笼”,从而为著作权问题引发了两场知识产权诉讼——论文附有的辩论词被“克隆”了刘畅(化名)是南通启秀中学一名已有多年教龄的历史老师。2001年2月,为了参加学校组织的一场“主体性教育”课堂实践研讨会,刘畅决定创新教学形式,以“辛亥革命是否成功”为主题组织学生以正反两方辩论的形式上一堂公开课。此后,刘畅花了几天时间,收集了大量关于辛亥革命的文献资料,并撰写了辩论词。辩论词共分四部分:第一部…  相似文献   

19.
罪犯权利的救济制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郑艳  金川 《中国司法》2006,(2):89-91
一、引言长期以来,我们对监狱的解读是“国家的专政机关”,“暴力机器”,对罪犯的认识是“被专政的对象”,罪犯几乎没有权利可言,因而侵犯罪犯权利的现象时常发生。随着人类文明进程的加快,现代法治理念逐步确立,基本人权保障观念逐渐深入人心。罪犯也是人,也有“人之所以为人的权利”,保障罪犯权利已成为人民的自觉选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保障罪犯的权利,就是为了保障所有人的权利。罪犯“权利主体”、“特殊弱势群体”的观念得到普遍认同,并逐渐成为行刑活动的基本人权理念。在法治理论的框架里,救济是权利的应有之意。没有救济就没有权…  相似文献   

20.
“胜诉权”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胜诉权”一词的使用存于二元诉权理论和诉讼时效制度中。而“胜诉”从其性质分析,不属于权利范畴;提出“胜诉权”概念的传统二元诉权理论和“胜诉权消灭主义”均存在理论上的弊端。应重新界定实质意义上的诉权,并用“抗辩权发生主义”替代“胜诉权消灭主义”,从而摒弃所谓的“胜诉权”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