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4 毫秒
1.
近年来,南宁市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主要体现在:重视科技立项;加速应用高新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扶持民营科技企业,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针对科技与经济结合存在的问题,有必要对科技进步机制、科研开发机制、财政投入力度、科技风险投资机制等方面,加以改革。  相似文献   

2.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是一种新的区域经济模式,它是区域创新系统的核心,它的出现和发展提升了区域产业的竞争力,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根据我国不同区域产业集群的特点,我国应首先打造原创产业集群,并从财政税收上加以扶持激励,以促成我国高新技术原创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推进乐山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和必由之路。未来几年是乐山市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应按照“统筹安排、战略调整、合理分工、协调发展”的思路,根据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区域特点,优化乐山市高新技术产业布局,走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逐步形成特色鲜明、分工明晰的高新技术产业布局,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推进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给我省发展高新技术带来了历史性机遇。发展高新技术是把我省建成中西部经济强省的必然选择。这是因为 :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强劲实施 ,对陕西发展高新技术有强大的推动力 ;陕西有雄厚的科技力量 ,是发展高新技术的内在潜力 ;国内外以高新技术开发落后地区的实践为陕西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只有高新技术跨越式发展 ,才能尽快缩小东西部差距。陕西发展高新技术的思路要求 :首先 ,要抓住重点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 ;其次 ,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工农业 ;第三 ,要用高新技术提升乡镇企业 ;第四 ,要用高新技术改造优势产业和拓展资源主导型产业 ,建设陕西特色经济等等。为此 ,要加快企业成为科研主体的改革 ;加快科研院所的企业化转制步伐 ;放开投融资渠道 ,解决制约西部发展的投资短缺的瓶颈问题 ;建立激励机制 ,鼓励科技人才投身到西部技术创新的主战场等。  相似文献   

5.
广西高新技术产业区域配置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 ,广西高新技术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但是随着经济、科技全球化 ,尤其是中国加入WTO ,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实施CEPA之后 ,广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 ,为此 ,必须加快高新技术产业调整步伐 ,优化广西高新技术产业的区域配置 ,更好地利用机遇、迎接挑战。  相似文献   

6.
我省属欠发达地区,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科技水平与先进地区有很大的差距,尤其是经济结构不合理,生产手段落后,创业创新能力不足,高新技术产业程度低,加之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水平差等问题较为突出,严重制约和阻碍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制约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主要问题是科技体制改革尚不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深圳民营科技企业迅速发展,对全市产业结构合理化调整起了重要作用;深圳民科企业快速发展的原因一是市委、市政府支持和鼓励,二是体制创新,三是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风险较大、人才缺乏、“贷款难”、管理落后,应该引起民科企业重视。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十九大报告的精神为指南,深入分析创新引领发展和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作用。创新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动力和重要内涵。我国在创新引领发展方面的改革经验,主要体现在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引进、产学研合作等体制上。新形势下创新引领发展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创新产业化"和"产业创新化"把科学技术导入现代化经济体系,与实体经济相结合。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软基础设施上精准发力,在创业孵化链条、技术转移链条、科技金融链条、人才服务链条等方面建立和完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9.
为了大力促进科学技术与经济的“联姻”,加快国民经济的发展,各省市陆续出台了加快科技长入经济的新举措。 (一)切实抓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设和改革。 当前,经国务院正式批准,我国已建立了27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省市人民政府批准建起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有40多  相似文献   

10.
知识经济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第一支柱的经济 ,人力资本及其发展、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核心。世纪之交 ,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一样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兴起、冲击和机遇 ,我们需要对劳动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新的认识和实践。  相似文献   

11.
随着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不断融合发展,数据已经成为经济发展进程中的关键生产要素。基于手工整理的2011—2020年我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年报数据的研究表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企业研发创新、生产制造、市场匹配三个环节整体联动实现更高效率发展的一种高级状态。数据要素能够显著促进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且主要是通过关键性技术突破与知识创新的研发创新效应、生产流程优化与协同的生产协同效应产生影响,但市场匹配效应尚未完全显现;数据要素对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在非国有企业、高技术密集度行业与东部地区更加显著。研究结论为数字经济时代下我国如何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2.
瓶颈与突破:上海科技创新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上海科技创新能力薄弱,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较低。其原因与瓶颈是城市创新体系不健全,科技创新机制不完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科技与教育投入不足,高素质人才短缺。上海科技创新的突破路径为构建城市创新体系,理顺城市创新职能,改革经济体制,健全创新机制,完善政府创新政策。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采购政策、审批政策都要鼓励企业技术创新。企业要注重原创,实施知识产权和品牌战略。  相似文献   

13.
上世纪70年代后期笔者由研究工业化而开始学习和研究科学技术问题,此后坚持长期跟踪研究。这些研究包括:从研究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到研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证引进先进技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研究现有企业技术改造;研究新技术革命的社会经济影响;研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战略问题;等等。对研究工作的这种总结梳理,虽然展示的是一个长期致力于我国科技进步和发展高科技产业研究学者的理论成果和探索历程,但也间接反映出我国科技进步和发展高科技产业的理论和实践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4.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政府在制定高新技术发展政策时要在遵循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扩大其服务管理职能,并建立和完善包括财政、税收、金融、知识产权、人才开发和激励等政策支持体系,以更好地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5.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区域经济圈加速形成时期,也是我省关中经济带建设的关键时期。要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加快构建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加强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圈和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带的联系,促使关中经济带迅速崛起。  相似文献   

16.
瑞士地处欧洲内陆,历史上是个资源贫瘠、较为落后的农牧业国家。在自然地理条件与产业发展条件上,现阶段的贵州和历史上的瑞士有着很大的相似性,从自然地理特征和第一、二、三产业发展条件来看,瑞士和贵州在发展第一、二产业上有一定劣势,在发展第三产业上略有优势,“后发赶超”一直是二者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瑞士“绿色山地经济模式”的成功经验是:准确选择主导产业、积极构筑中小企业的产业集群、注重科技创新与人力资源开发、坚持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综合平衡。“绿色赶超”是瑞士克服地理区位、资源禀赋等经济发展劣势,发展成世界上环境最优美、生活最富裕国家的重要路径;瑞士模式对贵州“绿色赶超”有着重大而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2010年,中国机械工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经济运行指标全面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十一五"时期,中国机械工业积极应对来自国内外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经济、技术全面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经济技术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十一五"时期是所有十一个五年计划或规划各项指标完成最好的"五年"之一,使得中国由机械大国向机械强国快速迈进。主要表现在:总的产销规模、外贸规模居世界前列;拥有一批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企业集团;全面扭转机械工业产品整体国际形象,"中国制造"机械产品成为国际一流品牌;科技创新能力达到较高水平,科技工作有了国际话语权。但是还存在自主创新能力明显薄弱、基础发展严重滞后、现代制造服务业发展缓慢、产业发展方式较为粗放等问题,需要继续改革、创新和提高。  相似文献   

18.
随着天津滨海新区纳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天津经济振兴及其对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话题。从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历史进程看,以天津和上海为龙头的“双峰经济”是对中国一百多年经济发展的恰当概括。向“双峰经济”北部峰顶的回归是历史赋予天津经济的使命。而从天津经济发展的现实看,制造业的“二元结构”特征暴露出天津经济发展中制度创新不足等约束因素。因而,制度创新、生产组织方式创新和自主创新是天津经济振兴进而带动中国北方经济发展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9.
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技术创新与产业集群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科技园区中各组织之间的联系促进产业的集聚,而产业集群促进技术创新。由于形成机制的先天缺陷、忽略技术环境的构筑、产业群产业雷同等,我国的高新区在发展中暴露出一些问题。建议制定引导和鼓励产业集群的政策,建立区内相互依存的产业体系,培养区域创新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