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一个需要廓清的问题在考察“矛盾同一性”范畴时,有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需先廓清,这就是矛盾构成的根据与矛盾同一性内涵的界定问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国哲学界长期来一直未能将矛盾构成的根据作为唯物辩证法  相似文献   

2.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规律。因此,执教者一般都能从理论上对矛盾的观点进行精辟分析,想方设法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和重点,教学实践中也找到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然而,人们却往往忽视了矛盾观点的方法论意义的教学,这既不能使基本理论得以应用,也不利于学生进一步深化理解矛盾的观点。因此,讲清矛盾观点的方法论意义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实践中,我通过三个层次向学生讲清矛盾观点的方法论意义。首先讲清“相互依存”的方法论意义。这是矛盾同一性的第一种情形即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学生经…  相似文献   

3.
辩证矛盾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精髓所在,是指导人类社会实践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教学、科研和日常工作中要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辩证矛盾规律,必须首先厘清三个基本问题:一是充分认识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之间的区别,二是弄清“(辩证)矛盾”与“问题”之间的差别与联系,三是正确把握两种不同性质矛盾的解决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4.
刘海龙 《前沿》2009,(9):34-36
和谐是矛盾理论的范畴之一,认识和谐必须从矛盾理论出发。和谐不同于矛盾的同一性,它是事物矛盾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同一性则是矛盾的一种基本属性。事物矛盾运动表现为和谐或对抗形式是同一性与斗争性相互作用的结果,但这种相互作用受环境条件和主体因素的影响。认识和谐范畴在矛盾理论中的定位及其演化规律,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适用矛盾规律的辩证运动过程。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准确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与唯物辩证法矛盾学说的关系,关涉到能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指导和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问题。唯物辩证法矛盾学说应该指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的理论认为:矛盾作为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其基本属性是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作为事物发展的内在源泉和动力具有普遍性特点,而又在不同的运动形式中,发展过程和阶段上表现出特殊性的特点。近些年来,我国哲学界关...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其根源在于事物自身的矛盾。唯物辩证法是研究事物矛盾的学说,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我们要深刻理解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学会矛盾分析方法,遵循事物的矛盾运动规律,£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好满足人民曰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相似文献   

8.
田启波撰文认为,邓小平不仅对马克,8主义哲学的实质作出了新的解释,对历史发展规律即特点进行了新的探索,而且对唯物辩证法作了新的,q。首先,他创造性地运用矛盾规律这一唯物辩证B的核心,全面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动力机制,提o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的新思想,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理论。第二,他不仅重视矛的对立性,尤其强调矛盾的同一性。他反复强调社会主义建设中,既要看到多种所有制成分之间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对立性,又要看到它们之的同一性,充分发挥矛盾同一性作用。第三,他扶出了唯物辩证法的系…  相似文献   

9.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识记矛盾的含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2)理解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3)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0.
客观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一事物除同与自己相对立的事物构成特有矛盾外,还同与自己相联系的事物构成非特有矛盾。认真研究事物的非特有矛盾,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对立统一”规律,加深对“普遍联系”原理的理解。事物的非特有矛盾,是矛盾的一种。而矛盾又是对立面的同一和同一中的对立。因此,研究事物的非特有矛盾,必须从事物的同一性开始。  相似文献   

11.
《矛盾论》与马克思主义矛盾动力理论体系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发展了黑格尔的矛盾动力观,创立了唯物辩证的矛盾动力论,经列宁和毛泽东的丰富、发展,形成了比较完备的马克思主义矛盾动力理论体系,《矛盾论》是其代表作。《矛盾论》从内部矛盾与外部矛盾的结合、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共同作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不同作用上,多层次多方面地阐明了矛盾如何推动事物发展的机理,对唯物辩证法理论的深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唯物辩证法,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是事物运动变化的源泉,认识事物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认识事物内部的矛盾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深刻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基础上,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科学结论的。随  相似文献   

13.
二、唯物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即矛盾,指事物内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之间的互相依赖又互相排斥的关系。“互相依赖”是矛盾的同一性,“互相排斥”是矛盾的斗争性,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属性,同时存在于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中。矛盾就是双方既同一又对立的关系。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矛盾双方的又对立又统一,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这就是对立统一规律,它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又贯串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世上事物并不雷同,这是因为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相似文献   

14.
在矛盾同一性问题上,一直存在着许多分歧,我认为产生分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未能把同一性的内容与形式相区分。矛盾的同一性有内容与形式之别,其内容就是对立面内部的“共同之处”。马克思在批判蒲鲁东的错误观点时问道:“这两种对立的力量怎样调和呢?怎样使它们取得一致呢?能不能在它们中间找出哪怕是一点共同之处呢?”(《哲学的贫困》第29页)在这里马克思清楚地把对立面的“共同之处”看成对立面“取得一致”、表现出“调和”的内部根据和要素,显然,这就是矛盾同一性的内容与实质;而对立面由于存在这种“共同之处”在相互关系中表现的“一致”与“调和”则是矛盾同一性的形式。  相似文献   

15.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学习这一章要明确矛盾的对立面又同一又斗争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掌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学会分析矛盾,懂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性。二、学习本章应注意的问题本章共两节。学习第一节先是从静态上把握什么是矛盾,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联结。在学习同一性和斗争性时,要注意同一性和同一形式、斗争性和斗争形式的区别。进而从动态上把握矛盾双方又同一又斗争推动事物发展。在分别了解同一  相似文献   

16.
成汝信 《岭南学刊》2007,1(1):104-106
张尚仁先生《矛盾辩证法质疑》一文中关于“矛盾”一词出处的引文有误,对“矛盾”一词原义的理解欠妥;“矛盾”这一概念是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不容质疑;和谐不是“同,”而是“和,”和谐社会不是没有矛盾,而是正确处理矛盾。  相似文献   

17.
和谐社会矛盾是新型社会矛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江明 《岭南学刊》2006,4(2):25-28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矛盾是人类历史上的新型社会矛盾。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有新内涵、新变化和新发展;和谐居于矛盾的主导方面,成为和谐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18.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我国哲学界一直就存在着不同的看法。近年来,对这些问题进一步展开了讨论,在报刊上发表了不少有关文章,提出了不同的意见。看来,有的问题,意见逐渐趋于一致;有的问题,意见分歧仍然很大。下面简要地介绍一下讨论情况,也谈点我的想法和倾向性意见。怎样理解矛盾的同一性,它包括哪些内容?  相似文献   

19.
(一)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对矛盾同一性的描述是:同一性、统一性、一致性、互相渗透、互相贯通、互相依赖(或依存)、互相联结或互相合作,这些不同的名词都是一个意思,说的是如下两种情形:第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这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时期的思维方式突出了对矛盾斗争性的认识与运用,在党的执政地位确立后,要求思维方式必须突出矛盾同一性,即思考问题的方法必须与时俱进,从突出斗争性转变到突出同一性上。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进一步强调矛盾的同一性思维,并提出了和谐社会理论,实现了从革命党向执政党思维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