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孙际惠 《求索》2011,(6):137-139
法国诠释学派创始人保罗.利科主张诠释学要经过语义学、反思哲学和本体论三个阶段,认为语言分析是达到存在问题的必由之路,同时文本和隐喻具有本体论价值。他坚持语言的方法论和认识论,也肯定语言是我们存在的一种方式,在语言的方法论和本体论之间取得某种平衡。  相似文献   

2.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现象,也是人类认知世界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和手段。本文从隐喻的认知研究入手,对隐喻的工作机制及跨文化隐喻的相似性进行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3.
孙毅  郭创 《求索》2015,(2):178-183
认知语言学之父莱考夫与约翰逊在其巨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首次联袂构建起概念隐喻理论框架,从此隐喻便脱离了传统修辞学的藩篱,使人们逐渐认识到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人类须臾难离的认知思维方式。基于概念隐喻机制尝试性地探索中美主要传统节日名称的隐喻模式及其体验哲学共性与文化模型民族差异性,从全新角度诠释东西方传统节日名称概念的认知理据,旨在为该领域研究注入新鲜血液。  相似文献   

4.
朱全国 《前沿》2010,(10):145-148
西方隐喻研究的传统始于亚里士多德,他确立了隐喻在诗学和修辞学中的地位,隐喻与语言之间的关系是隐喻得以在这两个学科中存在的根源。对于语言不同方面的重视,隐喻呈现出不同的功能。从宏观上讲,亚里士多德的隐喻既是隐喻系统研究的开始,同时也赋予隐喻修辞和诗学的双重身份,这种身份特点决定了隐喻在后世研究的方向,同时也决定了无论是修辞学还是诗学,隐喻都是极其重要的一个范畴,对隐喻的考虑必然要从这个双重身份出发。  相似文献   

5.
认知隐喻的文化视角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认知语言学一反传统观点,认为隐喻不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是语言系统的一部分,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方式——隐喻概念体系,根植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之中,由人类自身经验产生同时又受到文化模式的影响。本文在认知框架下从文化视角对英汉隐喻的异同进行比较分析,以探讨隐喻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瑞恰兹的隐喻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全国 《前沿》2010,(22):173-176
瑞恰兹的隐喻理论是对传统隐喻理论,特别是亚里士多德隐喻理论的一种批判式继承与发展.他的研究,使隐喻问题从语词层面进入到语义的层面,同时规范了隐喻研究的一系列术语和概念,使隐喻的研究具有科学性.其隐喻理论的思想、研究方法为隐喻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方向,极大地促进了隐喻研究的进步.  相似文献   

7.
李妍妮 《前沿》2010,(14):167-169
隐喻作为一种最常用的修辞手段在广告语言中被广为使用,因此大多数的学者对于广告语言中隐喻的研究仅停留在修辞学的基础上。然而,认知科学的发展对隐喻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现象,它从根本上讲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方式,广告人正是通过隐喻这个载体将产品的信息更有效地传递给了消费者,从而达到促进营销的目的。本文在前人隐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求深入探讨隐喻的认知性在广告语言中的作用及其对营销策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周锋 《求索》2008,(4):196-198
诗歌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音乐。诗歌不只是单纯的抒情,更是通过声音发出的寓言和神话,诗歌中存在着天然的语音隐喻模式。本文通过对语音与语言、语音与隐喻的关系进行一番学理化的梳理,探讨古典与现代诗学观念下诗歌语音隐喻的诗性功能,以期为中国现代诗学的构建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空间隐喻是隐喻的一种重要形式,在人类的认知活动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由于人类对物理空间的经验在本质上是相同的,空间隐喻具有许多共性。同时,由于各民族认知模式的不同以及文化属性的差异,空间概念在隐喻性地构筑其它概念方面又存在一些跨语言的差异。本文以俄英汉语的部分例句为例,对空间隐喻的共性与个性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又是一种复杂的语言文化现象。人类思维的“基本过程”———形象思维,是表达人类本性和欲望的隐喻产生的重要原因。隐喻作为人类进行思维、认知的一种方式体现了人类认知的共性特征,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又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民族性。人们对隐喻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对目的与文化的理解与把握。因此,我们在外语教学中必须将文化教学提高到应有的高度。  相似文献   

11.
谭文芳 《求索》2005,(7):116-118
解释学与现象学、实证主义一道成为西方心理学方法论的“三大势力”,对心理学特别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从解释学的发展来看,经历了狄尔泰的理解心理学、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的本体论解释学思想,以及利科的结构主义解释学和拉康的后现代精神分析学。解释学的方法论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即:将人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视为欲解释的文本;支持了人文科学倾向的心理学的发展,促进了精神分析理论与治疗方法的新发展;强调了心理学研究的系统性和动态性。  相似文献   

12.
王嘉  于冬 《前沿》2004,(7):173-176
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已经对社会的众多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 ,西方学者对大众文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深入的探讨。本文对西方的大众文化理论———法兰克福学派、英国文化研究和后现代大众文化研究进行了介绍和评析 ,并试图对中国大众文化研究提出一点启示  相似文献   

13.
网络的高速发展为网络语言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从认知语言学来看,隐喻被认为是人类认知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词义变化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从隐喻理论出发,分析网络语言中隐喻性构词特点,探讨了隐喻在网络语言词义生成中的作用与机制。  相似文献   

14.
诗性语言是各种语言的源头。诗性思维远远超越了我们日常的思维机制,诗性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更具深意的心理现象,研究从诗性隐喻出发,以夕阳为语料,旨在探寻诗性隐喻的深层内涵。研究显示诗性隐喻具有发现的深度,世界经验方式、思维方式、生命意识等方面所体现的诗性品质决定了夕阳诗性隐喻的多样性。诗性隐喻依靠认知力量的大彻大悟和比喻性语言的栩栩如生,充分发挥了人的想象力、创新力和认知力。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哲学出现了“语言学转向”,从而使隐喻研究重新受到重视.运用诠释学的方法,从生存哲学的意义上讨论隐喻的结构,是一种新的致思路径.隐喻不仅限于语词层面的替换,同时也在句子、语篇和文本层面发挥作用.隐喻是在生活世界之中的隐喻,是对存在的生存实践把握,并具有对话性、事件性和揭蔽性的结构特征.隐喻展现的是生活世界的存在,是人在实践中把握当下存在并筹划未来的基本方式,隐喻凸显了人的社会生存实践,具有本体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结核病作为一种疾病,因其不可治愈曾经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神秘感和精神恐惧,也因此使得很多文学作品对其进行了大量的描写,并附会上了很多与疾病本身无关的想象和象征意义。本文通过几部大家耳熟能详的中西方文学作品,阐述结核病在文学作品中复杂而又矛盾的隐喻意义。  相似文献   

17.
石岩 《前沿》2012,(15):184-185
认知语义学家莱考夫和约翰逊在其著作《我们赖于生存的隐喻》中首次构建了概念隐喻理论,这标志着隐喻研究脱离了以文学和修辞学为本的传统隐喻研究的藩篱,进入到崭新的认知科学领域.语言学界已经意识到隐喻不仅是语言的表达手段,更是一种独具魅力、以一事物来理解认识另一事物的思维方式.本文在搜集和归纳壮英谚语的隐喻表述的基础上,验证隐喻作为人类的思维方式在壮英两个民族中存在共性,进而挖掘其内在的体验哲学根基.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女性主义的渗透给传统翻译理论和实践观念翻译理论带来了强烈的冲击。洛丽.张伯伦是女性主义翻译研究的先锋人物之一,本文试图在介绍其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基础之上,针对性别与隐喻,探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内涵、意义及局限性。希望能为女性主义译论研究提供资料并助于商榷。  相似文献   

19.
从法律知识体系来说,法律语言是一种极具专业性与晦涩性的语言,大多数人难以理解,且在法律语言当中很多抽象概念通常是利用隐喻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因此,从认知语言学以及法律语言学等角度进行分析,对概念隐喻的运作机制与法律语言中的使用效力进行研究,有助于对法律内涵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马晓华 《前沿》2005,(1):177-178
20世纪中国文学对欧美文学思潮的借鉴与融合服务于文学的功利性目的 ,是主动的、有意味的选择 ;与中国特定的文化语境相结合 ,欧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对中国文学形成的影响也就发生了质的变异。 2 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主义是对西方现代主义的借鉴 ,是现当代文学现实主义主潮中的一种变奏 ,它的消长起伏隐喻着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和现代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