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刘燕斌 《人事天地》2011,(12):25-28
劳动力供求双方以劳动条件为主要内容而开展的集体协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调整劳动关系的基本途径。建立和完善集体协商机制,充分发挥其调整劳动关系的作用,对有效化解劳动争议,保护劳动者权益,进而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由绝对法调整劳动关系的现代社会中,劳动者的劳动权利的核心权利,是参加工会的权力、集体谈判权力、产业行动权力和民主管理权。该核心权利所受一国法律保护的力度大与小,直接制约劳动者其他权利的行使。因此,劳动者的核心权利,特别需要作为"最后屏障"的刑法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3.
我国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经过十几年实践,已形成基本框架与思路,但相关立法条件、社会环境及协商制度本身仍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影响着该制度的有效运行。工会应认真分析其原因,找出症结和解决方法,以进一步发挥工资集体协商在协调劳动关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我国目前集体劳动争议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影响着社会发展和稳定。针对现实情况,应对集体劳动关系,建立一个以劳权为本位的集体劳资关系法律体系。同时,充分发挥工会在组织产业行动中的作用,最终实现集体劳动关系中的劳资权利平衡。  相似文献   

5.
通过在地方性法规和行政规章中设置约束性惩戒性的行政规范,难以解决集体协商中拒绝或拖延集体协商问题,也不利于集体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及健康发展。完善规范建立在“劳工三权”基础上的集体协商机制,利用市场机制和法律制度,协调劳动关系主体相互间的利益关系,化解矛盾冲突,这不仅是劳动者与工会的最佳选择,也应当是政府确立和发展和谐稳定劳动关系的途径和目标。  相似文献   

6.
劳动关系是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劳动合同法》既保护劳动者的利益,也保护用人单位的利益。理解并用好《劳动合同法》的本意,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会得到双赢。  相似文献   

7.
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保持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直接关系到党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在经济体制改革、劳动制度变革和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劳动关系领域积累、凸现的各类问题亟待解决,急需完善劳动政策和劳动立法,进一步强化劳动政策和劳动立法对劳  相似文献   

8.
秦敏  崔沪 《工会论坛》2009,15(4):25-26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民主化进程及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都要求劳资关系的和谐。而集体谈判作为一项重要的调节手段,随着中国市场经济各项配套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劳资关系调节措施和方案也正在逐渐和国际上接轨。本文首先分析了转型时期我国集体劳动关系的特点,随后探讨了在目前市场经济中集体谈判实践的核心问题,并最后给出实施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是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客观要求和重要内容 ,是协调企业劳动关系、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措施。推行企业工资协商制度要坚持利益的共同性、分配的多元性、协商的公平性 ,要坚持从本企业实际出发 ,与企业其他配套改革相结合。  相似文献   

10.
观点     
《人事天地》2011,(2):8-8
杨志明:跨越危机 使劳动者共享劳动成果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杨志明在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劳动关系分会第三届年会开幕式致辞中指出,“十二五”时期的劳动关系调整目标就是跨越劳动关系危机,使企业及劳动者共享劳动成果,  相似文献   

11.
高校学生工作干部的远离感是一个值得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问题,它的存在使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力量受到削弱,给高等教育带来了巨大危害。远离感的产生主要由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市场经济负面影响、传统的教育观念、干部本身的思想和行为方式等造成。有效控制和消除学生工作干部的远离感要更新观念,抓住"三个环节",实现"三个转变",做到"三个贴近",不断提高学生工作干部素质。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今劳动关系日趋复杂的社会转型背景下,提炼工人阶级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增强中国工人阶级为中华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使命感,明确其坚决跟党走的方向感,并凝聚其对阶级属性的认同感,同时有助于展现中国工人阶级在国际工运舞台上的形象感.而“劳动光荣、振兴中华、团结互助、求实进取、幸福自由”,正可作为我国工人阶级的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农民工回流是社会流动的主要表现。作为历时性、空间性的社会现象,农民工回流是政府、企业、家庭、个人等多元主体共同影响的结果,与政策制度、公共服务、经济水平、技术发展、家庭功能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由政治逻辑、市场逻辑、技术逻辑与生活逻辑综合作用而成。但是,政治逻辑和市场逻辑主导下的农民工回流更多地体现出阶段性与被动性,技术逻辑和生活逻辑的作用较为持续与稳定。要从完善农民工市民化政策体系、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提高农民工人力资本、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保障农民工的基本权益,实现农民工“留得下、稳得住、活得好、回得去”的政策预期。  相似文献   

14.
从“就业难”与“用工荒”并发看劳动力资本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已非常接近劳动力过剩向短缺转折的刘易斯拐点。目前就业难与用工荒并存,是因为劳动力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不协调,人口结构变化,国内产业转移和区域经济兴起等原因;从劳动管理学角度分析,根本原因是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劳动力资本市场的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劳动力资本升值受限,用工要求苛刻,工资报酬偏低,农民工工作环境较差,忽视企业文化建设。需要社会、企业和员工共同努力,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与用工荒的并发。  相似文献   

15.
环境卫生是公共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环卫工人是城市环境卫生事业的主力军,环卫工人的作业安全是指环卫工人在作业过程中其人身、生命、健康、财产及心理等获得保障和免受伤害的状态与能力,它是环卫工人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中国城市环卫工人作业安全保障状况不容乐观,作业安全难以保障,极大地影响了环卫工人的工作积极性,不利于城市环境卫生事业的持续发展。面对现状,采取对策,有利于保护环卫工人的基本权益,更有利于城市化进程和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我国劳动关系现正处于比较敏感时期,并已呈现一些新变化:用人单位在劳动力市场上交易成本逐渐加大;劳动者利益需求明显趋于多样化。这些变化与我国社会发展所处特定阶段恰相适应,代表了一种发展方向。工会所提出的“两个普遍”,正是应对劳动力市场变化的一种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17.
劳资博弈是市场经济下劳动关系主体双方利益分化的必然表现,通过博弈制衡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是对中国工会的时代要求。中国工会追求的是以合作博弈方式达成劳资之间的利益平衡。工会既要合作又要博弈,才能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发挥作用。而合作是相对的,博弈是绝对的,这就需要为工会的博弈制衡运行机制开拓制度空间。  相似文献   

18.
“农民工”是中国特定的体制下对进城务工农民身份的一种描述。“农民工”是一个充满歧视性的概念,“农民工”身份的构建和认同使“农民工”群体成为了社会中的边缘人,从而阻碍了他们的权利实现与自身发展。“农民工”问题要获得真正解决,就要从根本上淡化并消除对“农民工”这种矛盾身份的定位,并在社会生活中赋予其“产业工人”的身份,从而改变“农民工”的弱势地位,保护其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9.
所谓劳模文化,乃是指包含了有关劳模评选标准、产生规则、奖崇方式、精神特征、特别是影响效力等在内的诸要素之总和,它象征着最积极的劳动态度与最卓越的劳动业绩,其精髓在于岗位上的最大化奉献与创造。这是一种土生土长的中国特色文化,具有将平凡劳动者化为不平凡之神奇效力。外来务工青年宜于其中汲取足够正能量,以使自己亦能在平凡岗位上创出不平凡之业绩。  相似文献   

20.
农民工这一特殊社会群体,已成为支撑我国工业化发展的重要力量。但现行法律体系对其合法权益保护力度并不够。平等法治理念的缺失、城乡二元制度的存在等,造成其合法权益屡遭侵害。因此必须在平等就业权、劳动条件权、社会保障权诸方面,加强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制度的法律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