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目标被列入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碳排放权交易是实现碳排放控制重要途径,对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实现“双碳”战略目标的绿色和低碳发展,协同经济社会增长与碳减排,是全社会的系统工程。碳排放与产业紧密相关,我国低碳发展战略可优先调整产业结构,通过聚集更多高价值、低碳排放的高科技产业,降低单位GDP的能耗和碳排放。与许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单位经济产值的能耗显著偏高,长时间内节能降耗将是协同经济发展和碳减排的优先途径,潜力巨大。提升能源效率,增加可再生能源和非碳能源供给是实现能源供给低碳化的必然选择。该文还分析了我国潜在可实现年亿吨规模以上碳减排的生物质及有机废弃物低碳化利用和增加光合作用固碳能力的其它可能减碳途径。  相似文献   

3.
"碳达峰"与"碳中和"的先后提出不仅为中国经济绿色低碳发展描绘出新的目标,而且也进一步彰显出中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更大贡献的决心与担当。由于"碳达峰"与"碳中和"贯穿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过程,因此有必要科学规划减排、达峰与中和的路线图,以保证在碳约束之下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体而言,优化调整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生产与消费结构、合理规划植树造林以及积极推动国际碳排放交易将构成推动中国经济绿色低碳发展的核心策略。  相似文献   

4.
财政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与碳基能源产业形成的利益集团对我国碳减排治理具有不利影响。实证研究结果显示,财政分权对地区碳排放量的直接影响并不确定,但与地区碳基能源产业发展形成的交互作用对碳排放产生了显著且稳定的正向影响,地方政府规模扩大不利于碳减排治理的有效开展,但碳基能源产业空间集聚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减少地区碳排放利益集团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5.
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研究两岸制造业贸易隐含碳排放与转移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使用2000—2019年碳排放数据,测算两岸制造业贸易隐含碳相关指标。结果表明:近年来两岸制造业生产技术均有所提升,碳减排效果显著,两岸在国际贸易中承担了其他经济体的碳排放转移。大陆制造业对外贸易隐含碳规模大、增速快,存在碳排放效率偏低的问题;台湾制造业对外贸易隐含碳规模小,碳排放效率较高。当前两岸制造业双边贸易中,台湾对大陆的出口隐含碳规模更大。出口规模、生产技术与出口结构对两岸双边贸易隐含碳规模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促进两岸制造业双边贸易有利于降低两岸碳排放总量。为推动两岸贸易低碳化转型,应着力构建低碳技术创新联盟,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健全碳排放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6.
<正>城乡建设是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载体,是节能减碳的重要战场。近年来,江苏积极推动城乡建设绿色低碳转型,在城镇高度密集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取得重大成就。随着城镇化高质量发展进程加速推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预计我国建材生产和建造阶段的碳排放总量和占比将有所下降,而建筑使用阶段的碳排放比重会进一步升高。据测算,江苏碳达峰前的碳排放增量中,约40%将来自于建筑领域,  相似文献   

7.
<正>北京作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改造规模较大,种类多,在建设和运维过程中的建筑能耗和碳排放量都是大户。大力推广绿色低碳建筑,对北京市降低建筑碳排放量、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张惠秀 《传承》2010,(12):130-131
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二氧化碳排放量愈来愈大,世界气候面临越来越严重的问题,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企业低碳化已成国际趋势。国际、国内所提出的碳减排应对之策,几乎都集中在生产环节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走能源绿色革命之路。实行绿色包装是世界包装整体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低碳经济及低碳技术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9.
中国“碳金融”发展的制约因素及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东卫 《中国发展》2010,10(2):23-29
“碳金融”是环保项目投融资的代名词,是国际金融界的新课题,泛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主要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资、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以及其他相关的金融中介活动。中国“碳金融”市场发展前景广阔,银行业开展“碳金融”业务不仅可以推动经营战略转型,提升国际竞争力,而且可以促进中国经济健康发展。该文简要介绍“碳金融”发展的背景、意义及国内外“碳金融”发展现状,分析了中国“碳金融”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中国“碳金融”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二氧化碳排放量愈来愈大,世界气候面临越来越严重的问题,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企业低碳化已成国际趋势.国际、国内所提出的碳减排应对之策,几乎都集中在生产环节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走能源绿色革命之路.实行绿色包装是世界包装整体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低碳经济及低碳技术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1.
潘旻阳  陈清华  涂远东 《群众》2023,(20):24-25
<正>近年来,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博弈日趋激烈,发达国家纷纷采取行动,欧盟碳关税、电池与废电池法规等新型国际绿色贸易壁垒加速构建。江苏是传统工业大省也是碳排放大省,全省单位GDP碳排放量明显高于经合组织国家平均水平和欧盟国家平均水平,工业领域碳排放量占全社会碳排放总量近7成。新型国际绿色贸易壁垒一旦形成,必然对我省制造业出口、产业链碳管理、行业模式等方面产生直接冲击,对我省相关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带来的不利影响不可小视。当前亟需把握过渡期机遇,加强系统谋划、加大攻坚力度,  相似文献   

12.
武艺 《前进》2023,(1):58-60
<正>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迫切需要。党的二十大指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清洁低碳转型。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和重要的服务性行业,是碳排放的重要领域之一,推动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对于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山西交控集团认真贯彻省委打造全国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先行区、  相似文献   

13.
邓常春  邓莹 《求索》2012,(11):32-34
碳约束下的印度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特点,其经济增长优先于应对气候变化,能源缺口严重制约印度长期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的能源强度持续降低,人均碳排放量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印度经验对当前中国经济转型具有重要启示,中国应坚持经济增长优先于应对气候变化,持续降低经济增长的能源强度和碳排放强度,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要素投入转向主要依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渠润泽 《前沿》2023,(1):80-85
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蓝图。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保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下,实现“双碳”目标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的艰巨任务。我国必须积极优化产业结构,全面发展绿色金融,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升级。本文梳理了国际绿色金融的发展历程、发展经验以及中国绿色金融的发展现状与困境,在此基础上,立足“双碳”目标,提出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5.
《政策瞭望》2012,(9):55-55
碳金融市场建设将有重大突破。依托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建立的本市碳排放交易平台,明年将正式启动交易试点。涉及16个行业约200家企业将被纳入首批试点。开展碳排放权交易,对于发挥市场机制以较低成本实现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目标,以及建设碳金融市场,都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从国际市场实践来看,以碳排放权交易为核心的碳金融正越来越受关注,全球碳交易市场规模逐年快速增长,截至2010年底,全球碳交易金额已达1400多亿美元。从国内来看,碳金  相似文献   

16.
随着气候变化与环境保护议题在全球范围内引起的高度关注,已有越来越多的国家为本国的碳达峰碳中和设定了实现目标和期限。而全球能源治理中长期存在问题和功能性缺位,使国际社会对全球能源治理进行改革的呼声也日益高涨。作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能源消费国和碳排放大国,中国在国际能源事务中地位不断提升的同时,在碳达峰碳中和上也提出自己的目标。在当前的全球能源治理改革中,中国可积极发挥自身作用,适时提出中国方案,以提供能源治理领域公共产品的方式,助力全球能源治理改革和“双碳”目标的实现。通过在价值理念上倡导以合作共赢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在制度机制上推动现有治理机制的改革与不断完善,在技术发展上积极推动低碳能源技术创新与双多边合作,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加快、中国承诺2030年碳排放达峰的背景下,通过构建CGE模型,对湖北省"十三五"时期实施碳排放总量控制政策进行定量评估,分析碳排放总量控制政策对湖北省宏观经济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碳排放总量控制政策虽然对湖北省经济发展有负面影响,但总体影响程度较小,且优化产业结构的效果明显,并以此提出减缓碳减排政策经济冲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罗正富 《创造》2010,(11):26-28
当前,发展绿色经济、降低碳排放已经成为重要的国际潮流,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已经成为国际科技经济竞争的新领域。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工业化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正确处理"发展排放"问题将始终伴随我国"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9.
张才琴 《求索》2015,(2):24-27
碳排放交易体系已成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政策工具,合理的碳排放权初始分配方法是碳交易市场得以顺利运行的关键,当前国内碳交易试点已取得积极进展,但也面临着如何制定和实施碳排放权配额方案的难题。中国碳排放交易权分配模式选择应该坚持经济与环境相协调、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的原则。依据经济发展、能源结构、重点产业以及未来发展战略和政策取向,中国碳排放交易权初始额分配主要有历史排放+基准分配模式、拍卖+无偿分配模式、拍卖+碳基金模式。需要夯实经济基础,通过立法确权、规则和机制创新等措施,保护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长期、稳定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空间效应视角下中国省域碳排放总量的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实证分析中国省域碳排放的空间效应及驱动因素的结果显示,中国省域碳排放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和集群趋势,并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和能源消费强度大的地区;能源消费强度、人口规模和人均GDP对碳排放总量影响显著,其中能源消费的影响最大;城市化、产业结构和技术创新对碳排放的影响不显著。该研究结论为我国城市化和产业结构升级进程中控制碳排放增量、国家和地方政府建立相应的碳减排鼓励政策和技术研发支持机制,以及各省域构建各具区域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具有决策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