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7 毫秒
1.
陈涛 《北京观察》2010,(1):23-25
<正>我市土地流转总体上健康、有序改革开放以来,我市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特别是《农村土地承包法》实施以来,进一步加强农村土地确权工作,积极引导农户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流  相似文献   

2.
李怀明 《创造》2003,(4):25-26
土地流转是指农民在坚持长期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将自己所承包的土地(包括荒地、果园和鱼塘等)的使用权(又称经营权)按照“依法、自愿、有偿、规范、限时、有序”的原则让渡给其他人使用,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逐渐达到农民之间、农工商之间收入水平趋同的过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土地流转推动农民逐步走向共同富裕,无疑是一个比较现实的选择。一、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党在农村的土地政策,夯实流转的基本前提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在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3.
左阁 《重庆行政》2015,(4):41-42
2015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农民家庭经营主体地位,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创新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方式,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鼓励发展规模适度的农户家庭农场。近年来,重庆市巴南区在不违背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不改变农村土地使用性质的前提下,通过采取保留土地承包权,流转土地经营权,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速度不断加快,适度发展家庭农场,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4.
段远明 《政策》2004,(8):32-34
近年来,黄冈市农村出现了一种新型经济——农庄经济。它是一种以土地承包经营为基础,以规模经营、集约化经营为特征的农业发展新模式,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经营体制的重大创新,必将对农村的改革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应当予以高度重视、关注,正确引导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郑新立 《政策》2009,(1):15-18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创新的主要成果,30年来农村发展的实践充分证明,这一制度有利于推动农村生产力发展。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这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全面小康目标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6.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创新的主要成果。30多年的实践证明,以“集体所有、均田承包、家庭经营”为特征的农业经营体系,对推动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工业化与城镇化深入推进、农村土地与劳动力快速流动,我国农业经营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弱者种地”“差地种粮”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农业发展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  相似文献   

7.
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清霞 《前沿》2005,(6):63-64
农村土地的合理流转有利于土地的规模经营,提高农业效益。土地流转是和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推进土地流转必须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前提下自愿、有偿、依法、有序进行。流转的对象应主要在农户间进行,形式应因地制宜和多样化。  相似文献   

8.
罗全 《创造》2003,(1):24-26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中发(2001)18号文件,全面掌握和了解目前我县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农户承包地使用权合理流转的情况,为凤庆县今后进一步做好深化农村土地流转机制改革总结和探索经验,今年3月份,由县委政策研究室、县农业局联合在全县组织开展了一次全面的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情况的调研。调研情况表明:土地合理流转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必然趋势,而依法规范和做好土地流转必须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农村改革最重要的制度性成果。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这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全面小康目标的根本要求,也是深化农村改革、强化农业基础、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指出农业家庭承包制能够与先进生产力和现代农业相融,必须长期坚持,并提出农民土地承包期再延长三十年,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提出如何不断完善和创新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和农业产业化理论。这是江泽民对邓小平农业家庭承包制理论的重大突破和创新。  相似文献   

11.
易水 《创造》2015,(1):12-13
诗人艾青曾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土地,延续着我们民族的血脉和家国情怀.顺承这样一种文化路径,乡土语境中的农村土地流转,关乎农民切身利益、农村社会稳定和农业转型升级,也备受中央和社会各界关注. 去年11月2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传递出以经营规模适度为目标促进粮食增产与农民增收、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尊重农民意愿为前提引导土地规范有序流转的改革思路,从中央层面规范了基层自发推动的农民承包耕地经营体制的改革.  相似文献   

12.
谯龙  黄倩 《人民论坛》2014,(5):84-86
文章回顾了我国农业经营模式发展的历史沿革,探讨了包括兼业户、专业户、专业大户以及家庭农场在内的农业经营模式的特点及实践路径,认为发展具有适度规模的专业农户精准化农业是我国新型农业发展的方向,最后为创新新型农业经营模式提出了:加强土地管理,完善土地流转制度;深化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加强农业技术人才培训,大力推广农业技术信息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正>应尽快出台《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实施细则》,建立健全规范土地流转的长效机制。农村土地流转问题,是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村发展的大事。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支持种养大户、家庭农牧场、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推进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这再次表明党中央国务院对土地流转工作非常重视。"土地流转对促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经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意义重大,但也仍存在一些需要适应新常态的问题。"全国  相似文献   

14.
段绪慧 《世纪行》2009,(8):20-20
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创新农业经营体制。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为加快推进土地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特提出以下建议。  相似文献   

15.
《决定》对我国农村经营体制做了比以往更科学更准确的概括对我国农村基本经营体制,《决定》概括为: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是对我国农村经营体制的基本要求和科学概括。所谓“双层经营”体制是指以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并与农业社会化服...  相似文献   

16.
<正>为推动和积累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经验,重庆市选择部分区县开展适度规模经营农户发展试点工作,市财政为每个试点区县安排500万元试点资金,试点过程中坚持三项基本原则:一是尊重农民意愿。以农民为主体,坚持政府扶持引导、市场配置资源,土地经营权流转不得违背承包农户意愿、不得损害农民权益、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破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生态环境。二是明确扶持主体。  相似文献   

17.
在入世背景下,我国农村现行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所存在的缺陷与弊端更加突出,但诸多因素决定了不能取消家庭承包经营。伴随着农民合作趋势的加强,建立农户家庭经营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经营相结合的新型双层经营体制,成为迎接入世挑战、变革农村现行双层经营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8.
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明确提出了“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这是政府首次正式承认了“土地流转”的合法地位。目前,全国平均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占总承包耕地面积的比例约为8.7%,流出农户占家庭承包经营农户总数的9%。可见,土地流转作为一项土地改革的重要举措已在全国开展起来。本文简要分析现行土地流转模式的利与弊,希望可以为其他地区在开展土地流转工作中选择适合本地流转模式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9.
<正>近年,灵宝市坚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积极探索创新农业经营新体制,突出宣传发动、典型带动、服务推动、合理引导,土地流转进程明显加快。据灵宝市人大常委会调研,截至目前,全市已流转土地14万亩,占第二轮土地延包总面积的19.6%,涉及农户3万户,占农户总数的21.1%。农村土地依法、合理、有序流转推进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提升了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正处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期,"三农问题"不容回避,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土地。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允许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是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重要内容,是伴随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经济发展出现的客观经济现象,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对于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