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5 毫秒
1.
《新青年》杂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著名的革命刊物,以后又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刊物.1915年9月创刊于上海,先后出版过月刊、季刊和不定期刊.《新青年》杂志的创办人和最重要的主编是陈独秀,其他任主编的还有钱玄同、高一涵、胡适、李大钊、沈尹默、瞿秋白等人.《新青年》杂志于1926年7月停刊,共出版63期.杂志出版时间长达11年,这其中经历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整个过程,也经受了许多艰辛和磨难.  相似文献   

2.
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的《新青年》杂志,其知名度与钱玄同、刘半农的大力宣传有关。《新青年》创刊后,销量并不大,连交换和赠送在内,每期只印1000来册。1918年,钱玄同提出《新青年》应扛起文学革命的大旗。他在《新青年》发表文章,提倡用白话文,主张用新标点符号,用阿拉伯数字记数,用公元纪年记年,中文横排等。但除了个别顽固派反对外,社会上的反应一时并不热烈。  相似文献   

3.
初识《新青年》1915年,由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其宗旨是:"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为本志之天职,批评时政非其志也","只从事国民运动,勿囿于党派运动"。由于陈独秀不涉"时政"和"不党"的双重声明,以及他切实改造国民性的努力,吸引了一大批仁人志士参加到《新青年》当中来,  相似文献   

4.
1915年9月创刊的《新青年》杂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号角。《新青年》高举的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是作为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封建军阀专制压迫的对立物而树立的。其主要理论依据来自法国大革命发表的《人权宣言》所挺倡的“人权平等说”。在这个旗帜下,首先提倡唯民主义,树立人民是国家主人的观念。辛亥革命失败后,袁世凯一伙公开复辟帝制。新文化先驱者猛烈抨声袁世凯一伙的复古倒退,强调指出:“国家  相似文献   

5.
党史知识     
《湘潮》1993,(7)
类别__《新青年》《新青年》是五四时期著名的革命刊物。1915年9月15日由陈独秀在上海创刊。第一卷名为《青年》,从1916年9月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月刊。初期的《新青年》,是宣传民主与科学,开展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由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参加编辑并为主要撰稿人。从  相似文献   

6.
正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一年后,《青年杂志》更名为《新青年》(以下统称《新青年》)。《新青年》杂志是中国近代史颇具影响的刊物之一,它曾对推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起了重要的历史作用。《新青年》杂志登载了大量的书刊广告。这些书刊广告不仅见证了《新青年》从普通学生刊物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著名刊物、再到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的历史演变过程,而且见证了《新青年》由宣传民主主义到宣传马克思主义、再到宣传社会主义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正1915年9月创办于上海的《青年杂志》,曾经风靡京沪风传全国,其影响力所及,延续了一个世纪。它所掀起的文学革命,所开启的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启蒙,整个地改变了国人的思维方式,推动着时代巨变的步伐。由《青年杂志》到《新青年》1915年6月中旬,陈独秀从日本回国后来到上海。当时,国内正弥漫着尊孔复古的乌烟瘴气。辛亥革命以来,政治革命不断,可是,旧  相似文献   

8.
吴枫 《世纪桥》2003,(3):57-58
1915年,以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杂志(创刊第一卷名为《青年》杂志)的出版为标志,逐渐兴起了一场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的向封建传统思想,道德和文化宣战的新文化运动,它把中国的近代思想文化运动推向高潮。同时,在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也实现了自己思想的三个进步,为其向共产主义者转变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9.
正《新青年》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极具影响力的杂志,1916年由《青年杂志》改称而来,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起着引领作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这份杂志又成为党的机关刊物,在革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新青年》从创刊到终刊,从迁京到回沪再到移粤,自身流变与杂志灵魂人物——陈独秀的个人经历密不可分。本文通过对《新青年》创刊缘起、迁京前后、编辑演变、辗转南北的回溯辨析,力图厘清《新青年》近11年发展过程中的节点事件,廓清部分史实讹误,呈现一个《新青年》发展过程的多面观。  相似文献   

10.
金冲及 《党史纵横》2011,(11):22-24
关于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转折点,作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界线,它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用法。狭义的是指1919年5月以巴黎和会中的山东问题为导火索的五四爱国运动。广义的是指从1915年《新青年》杂志创刊开始的新文化运动到1920年中国共产党建立前夕这么一段历史。通常大家讲五四运动,指的是广义上的概...  相似文献   

11.
刘亚丽 《党史文苑》2007,(12):32-35
1915年,由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其宗旨是:“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为本志之天职,批评时政非其志也”,“只从事国民运动,勿囿于党派运动”。由于陈独秀不涉“时政”和“不党”的双重声明.以及他切实改造国民性的努力,吸引了一大批仁人志士参加到《新青年》当中来,使改造国民性为主流的文化启蒙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旨。  相似文献   

12.
90年前《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这是中国革命史上最有影响的刊物之一。《新青年》之所以能享有如此高的历史地位,是因为她能够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适应形势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办刊主旨;因为她高举了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因为她影响了整整一代人,也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思想界的巨星。辛亥革命后建立的中华民国,并没有给人民带来预期的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胜利果实落入袁世凯之手。袁世凯建立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社会黑暗到了极点。资产阶级革命派人士彷徨、迷惘,找不到出路。正当大家面临困境之时,1915年6月,陈独秀从日…  相似文献   

13.
正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新青年》杂志与中国共产党相生相起,成为孕育我们党诞生的秘密摇篮。上海市南昌路100弄2号,曾经的老渔阳里,这看似不起眼的石库门,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一)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一面旗帜,也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也创办了影响深远的《新青年》杂志。1915年9月15日,36岁的陈独秀为他在上海创办并主编的《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撰写了发刊词《敬告青年》,他在文中列举了"新青年的六大标准",  相似文献   

14.
《新青年》是20世纪中国进入新时代创办的一本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杂志。它发起新文化运动,倡导"赛先生"和"德先生",并在五四运动中发挥重要作用,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2015年是《新青年》创刊100周年,本刊特约文史作者张家康先生撰文,追述《新青年》的历史轨迹,从一个侧面呈现其所影响的那个时代,以及陈独秀、胡适等《新青年》同人所掀起的思想与社会革命,为读者展现那一代知识分子的文人风骨和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15.
<正>2015年9月16日的《人民日报》刊登了一条消息(记者贺勇):15日,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北池子大街箭杆胡同20号的《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完成腾退修缮,下一步将向社会公众开放。消息还说,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青年杂志》出版,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917年初,陈独秀被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居住在箭杆胡同20号(原箭杆胡同9号),《新青年》杂志编辑部也从  相似文献   

16.
1915年9月,中国文化界静悄悄地发生了一件大事。在辛亥革命中当过安徽省都督府秘书长的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一年后改名为《新青年》。通过杨昌济的介绍,毛泽东和他的朋友,成了这个杂志的读者。不过,人们在当时也许还不像几年后那样意识到这个杂志对于现代中国究竟意味着什么。  相似文献   

17.
偶像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编辑《新青年》,兴起新文化运动,一时成为进步青年崇拜的偶像。此时,毛泽东正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他是《新青年》的热心读者,并在  相似文献   

18.
正一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点燃了华夏儿女的心。《觉醒年代》以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为贯穿,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讲述了觉醒年代社会风情和百态人生。除了彰显出包括史实、人物生动呈现在内的高度艺术鉴赏水准,  相似文献   

19.
著名的<新青年>杂志(初创时名<青年杂志>,后更名为<新青年>)由陈独秀创办于1915年9月15日,至今已有90周年了.对于这份杂志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曾经产生过的重大影响,谁也不会否认.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对于应当如何准确地看待<新青年>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人们的认识并不完全相同.有人评价极高,有人则以种种理由,贬低它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20.
陈独秀,安徽怀宁县人,原名庆同,字仲甫,因故乡有独秀山,取了笔名“独秀山民”,后略而为“独秀”,原名反倒鲜为人知。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早年,他曾四次赴日本求学,1915年夏从日本归来后,创办《青年》杂志,一年后更名《新青年》。这个杂志高举科学、民主两面大旗,教育、鼓舞了一代青年人,成了五四运动的“指挥部”。可以这样说,倘若没有《新青年》,很难设想中国共产党成立时,陈独秀会被推举为中共中央局的书记。正如毛泽东后来所说:“关于陈独秀这个人,我们今天可以讲一讲,他是有过功劳的。他是五四运动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