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求实》2014,(Z1):62-64
<正>《新青年》作为中国近现代文化史、文学史、报刊史、思想史上的一代名刊,开创了诸多的舆论话题,这些话题不断为后来的研究者所津津乐道。我们在此关注的是一代名刊《新青年》的政治舆论诉求,是如何主导了《新青年》的舆论导向和编辑实践,并以政治舆论龙头,带动了文学舆论、思想舆论的激进态势。以往对《新青年》的研究,常常把"谈政治"——前期不谈政治,后期要谈政治——看成是《新青年》前后期转向的标志,也把在"谈不谈政  相似文献   

2.
张家康 《湘潮》2021,(2):34-36
一份1915年创刊于上海的综合性文化杂志,在长达10年多的时间里,风靡京沪、传播全国。这份杂志就是《新青年》。《新青年》创刊于1915年9月,终刊于1926年。它所揭樂的文学革命,所开启的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启蒙,推动着时代巨变的步伐。如毛泽东所说:“那个时候有《新青年》杂志,是陈独秀主编的。被这个杂志和五四运动警醒起来的人,后头有一部分进了共产党……”  相似文献   

3.
《新青年》宗旨经历了从"辅导青年修为"到开始关注"现实政治",再到"转向马克思主义",最终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罗针"的演变。这种演变背后隐含着救国救亡的坚持和终极关怀。如今梳理《新青年》的宗旨演变和不变,可以告诫后人:研究《新青年》需要考察具体的时空环境,不可因人废言;亦不可因《新青年》宗旨的演变而否定其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4.
陈独秀应蔡元培之聘,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时,钱玄同已执教于北大。他们因《新青年》而相识相交,后又为《新青年》同仁。钱玄同自称是《新青年》的"一名摇旗呐喊的小卒"。其实,就《新青年》所揭橥的文学革命,陈独秀可谓主将,而钱玄同则是奋勇直前的急先锋。  相似文献   

5.
正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一年后,《青年杂志》更名为《新青年》(以下统称《新青年》)。《新青年》杂志是中国近代史颇具影响的刊物之一,它曾对推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起了重要的历史作用。《新青年》杂志登载了大量的书刊广告。这些书刊广告不仅见证了《新青年》从普通学生刊物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著名刊物、再到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的历史演变过程,而且见证了《新青年》由宣传民主主义到宣传马克思主义、再到宣传社会主义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初识《新青年》1915年,由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其宗旨是:"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为本志之天职,批评时政非其志也","只从事国民运动,勿囿于党派运动"。由于陈独秀不涉"时政"和"不党"的双重声明,以及他切实改造国民性的努力,吸引了一大批仁人志士参加到《新青年》当中来,  相似文献   

7.
正《〈新青年〉季刊》的创办发行时期是中国共产党成长的重要时期。深入研究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的《〈新青年〉季刊》,对于研究早期中共的思想理论形态和重新认识中共早期活动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因此,笔者在《〈新青年〉季刊》原文文献和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从创刊背景、创办人、创刊宗旨、主要内容、意义和作用等方面对《〈新青年〉季刊》作一总体上的梳理和探究,以期对该刊物的后续研究作铺垫,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8.
《新青年》第八卷转变为中共上海发起组机关刊物是中共党史上具有象征意义的重要事件。近年来,不少论者在《新青年》政治转向的原因分析上,不仅强调主编陈独秀思想倾向的影响,而且意识到该刊第八卷出版经费困难这一实际问题的促动作用。本文在梳理当事人尤其是报刊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认为共产国际经费援助致使《新青年》转向,或《新青年》经费困难使陈独秀转而求助于共产国际代表,这在史实上、逻辑上均是不能成立的因果关系;仅就出版《新青年》第八卷而言,其经费虽是问题,但并非决定性的,当时陈独秀等完全有能力自办《新青年》的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9.
正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在《新青年》发表后,文中倡导的白话文运动,引起社会极大关注,让《新青年》有了全国性影响。熊丰(以下简称"熊"):1917年1月1日,《新青年》杂志第二卷第五号发表了胡适那篇著名的《文学改良刍议》。但是,当时的胡适远在美国,《新青年》杂志销量也不过一千余册,与后来搬到北大以后的《新青年》的影响无法相提并论。在通信如此发达的今天,有时候想给一个杂志投稿还可能会不知门路。那么,一百年前,胡适是如何  相似文献   

10.
正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新青年》杂志与中国共产党相生相起,成为孕育我们党诞生的秘密摇篮。上海市南昌路100弄2号,曾经的老渔阳里,这看似不起眼的石库门,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一)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一面旗帜,也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也创办了影响深远的《新青年》杂志。1915年9月15日,36岁的陈独秀为他在上海创办并主编的《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撰写了发刊词《敬告青年》,他在文中列举了"新青年的六大标准",  相似文献   

11.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准备了思想条件。由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编辑的《新青年》6卷5号,即"马克思主义专号",是"五四"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一个生动案例。从编辑学的角度看,《新青年》"马克思主义专号"是一期非典型的专号,同人色彩浓厚,"留日""经济学""北大"是这批作者身上的重要标签,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正《新青年》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极具影响力的杂志,1916年由《青年杂志》改称而来,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起着引领作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这份杂志又成为党的机关刊物,在革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新青年》从创刊到终刊,从迁京到回沪再到移粤,自身流变与杂志灵魂人物——陈独秀的个人经历密不可分。本文通过对《新青年》创刊缘起、迁京前后、编辑演变、辗转南北的回溯辨析,力图厘清《新青年》近11年发展过程中的节点事件,廓清部分史实讹误,呈现一个《新青年》发展过程的多面观。  相似文献   

13.
今年是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100周年,也是陈望道加入《新青年》编辑部进而参加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100周年。然而,陈望道在《新青年》杂志上海编辑部的身份却成了一个问题。陈望道是否真的做过《新青年》杂志的主编?他在《新青年》编辑部究竟是一个什么角色?历史的真相是:陈望道既不是《新青年》主编,也不是一个普通的编辑,而是一个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的角色。  相似文献   

14.
党史知识     
《湘潮》1993,(7)
类别__《新青年》《新青年》是五四时期著名的革命刊物。1915年9月15日由陈独秀在上海创刊。第一卷名为《青年》,从1916年9月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月刊。初期的《新青年》,是宣传民主与科学,开展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由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参加编辑并为主要撰稿人。从  相似文献   

15.
《新青年》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革命报刊之一,它十分关注青年问题。本文试图挖掘《新青年》对于当时青年在发展中的价值和作用,从青年的素质观、价值观、人生观和伦理观这四个方面来阐述《新青年》的青年观。  相似文献   

16.
正一个人的社会活动,如同一滴水可以折射时代的大海。从鲁迅先生与中共组织以及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交往,则可以窥见鲁迅生活的时代具有的复杂性,并见证鲁迅先生与共产党人并肩作战的深厚情谊。鲁迅称自己的作品是"遵命文学",自己是"听将令"而前行呐喊的战士。而陈独秀就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在《新青年》编辑部里,陈独秀和鲁迅交往较多。1933年3月5日,在陈独秀身陷囹圄之时,鲁迅还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谈到,  相似文献   

17.
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的最重要源头。该文首次发表于《新青年》6卷5号。关于该期《新青年》的出版时间也即《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的首次发表时间,权威著作《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写为1919年10月;该期《新青年》原件上显示为1919年5月;上世纪60年代有学者考证为1919年9月;笔者再考证认为10月出版明显不成立,8月甚至7月出版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鉴于《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的重要地位和影响,笔者觉得,在可弄清李文准确发表时间的有充分说服力的原始材料或文字依据发现之前,对上述四说,似仍应以《新青年》原件上显示的时间和该文实际写完的时间为依据,认定为1919年5月。  相似文献   

18.
陈独秀在上海编辑《新青年》,倡导思想解放运动时,鲁迅便已成为《新青年》的热心读者。他几乎每期必读,还将读过的《新青年》,寄给远在绍兴的弟弟周作人,并在信中嘱咐其要认真阅读。1917年1月,陈独秀应北大校长蔡元培的聘请,就任北大文科学长,《新青年》也由上海迁来北京。于是,以《新青年》为营垒,集聚起一批文化精英,鲁迅也成为这个群体的成员之一。《新青年》鼓吹民主和科学的思想,给北大吹来一股自由、清新的风,改变着  相似文献   

19.
李盈 《党课》2013,(18):113-115
1918年年初,为寻求扩大《新青年》的社会影响、推动《新青年》所提倡的文学革命运动、开展对复古派斗争的良策,刘半农与好友、同为《新青年》六大主编之一的钱玄同商量后,决定演一场“双簧戏”。他们期望用这种“双簧戏”的形式把正反两个阵营的观点都亮出来,从而引起全社会对文学革命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小卡片     
正党史知识党史上的"第一"(四)最早的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1920年8月,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了全国最早的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俞秀松担任书记。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公开性机关刊物——《新青年》《新青年》月刊从1920年9月第八卷起,成为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公开宣传的机关刊物。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新青年》一度成为党中央的机关刊物。建党史上的第一个秘密性机关刊物——《共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