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八路军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人民军队,与华中新四军、华南抗纵、东北抗联等一道,构成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中流砥柱。她依托陕甘宁边区这个战略总后方,纵横驰骋,鏖战在华北敌后战场,为夺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奉命出师华北,创建抗日根据  相似文献   

2.
王佑强 《福建党史月刊》2008,(1):52-52,F0003
11月27日上午,福建省新四军研究会成立20周年暨第六届会员代表会议在省老干部活动中心报告厅隆重举行。省委副书记王三运出席会议并讲话。王三运首先代表省委向与会的新四军老同志致以亲切的问候。他说,新四军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主力军之一,在八年抗战中,转战大江南北,纵横华中敌后,冲破艰难险阻,克服重重困难,广泛开展敌后游击战争,谱写了一曲曲胜利凯歌。  相似文献   

3.
曾山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初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抗日战争爆发后,曾山临危授命,服从中央安排,担任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副书记和中共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委员,积极投入抗战洪流,为坚持华中抗战和争取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4.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同日本侵略者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立,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长期坚持和最后胜利,发生了重大作用,在近代中国革命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七七事变后,举国抗战局面形成。为了抗日战争的彻底胜利,中国共产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制定了全面抗战的路线,确定了持久战和敌后游击战的战  相似文献   

5.
浙东抗日根据地,是全国19个抗日根据地之一,对坚持华中敌后乃至全国抗日战争胜利,具有战略支点的作用。在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亲切关怀和领导下,浙东军民高举团结抗战的旗帜,同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牵制和抗击了法西斯东方战场的力量。浙东抗日根据地在抗日战争中对华中抗日战争和全国的抗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第一,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创建,提供了在平原地区创立根据地的例证,也标志着党中央和毛泽东关于在敌后发动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战场和建立抗日根据地的理论和决策在实践中获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6.
曾山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初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抗日战争爆发后,曾山临危授命,服从中央安排,担任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副书记和中共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委员,积极投入抗战洪流,为坚持华中抗战和争取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革命的长期斗争中,刘少奇以毕生的精力和杰出的才能,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刘少奇不仅领导开辟了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而且深入华中敌后,迅速扭转了新四军的困难处境,开创了华中抗日的新局面。一、贯彻党中央关于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开创华中敌后抗战的新局面。从抗战开始到武汉失守,华中地区的形势对发展人民抗日力量和建立根据地十分有利。  相似文献   

8.
在抗战中,上海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极其困难的环境中,积极支援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为新四军坚持敌后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党史天地》2009,(6):97-100
抗日战争期间,陈毅同志任新四军代军长,李先念、任新四军第五师师长,率部孤悬敌后,坚持武汉外围的抗战。  相似文献   

10.
全面抗战初期,坚持在华中敌后作战的新四军不断地发展壮大,成为敌后各方反动势力的“眼中钉”“肉中刺”。日、伪和国民党等极力制造各种谣言攻讦、诬蔑新四军,以损害新四军在全国民众心目中的形象。《新华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是党在国统区的“发声筒”。皖南事变以前,《新华日报》从政治、军事、文化和国际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客观真实的报道,树立了新四军在华中敌后积极抗战的正面形象,促进了民众对新四军的认识与了解,增进了国内外对新四军的援助与支持。  相似文献   

11.
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分别在华北和华中敌后作战。随着日寇扩大侵略及其打通南北战场的推进,以敌后为主要作战区域的八路军与新四军也有了实现战略连通的必要和机会。经过规划和争取,首先在苏皖地区实现了线的连通。再经过扩展,终于在抗战胜利前夕实现了八路军、新四军由线及面的连通。发展苏北和发展河南的战略举措在其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八路军、新四军的连通,对于中共的抗战布局和整个抗战的结果来说,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2.
国共两党领导的两种敌后抗日游击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坚持敌后游击战争,发展和壮大了人民革命武装,开辟了广阔的敌后战场,造成了战争史上的奇观,对夺取抗战胜利起了重大的作用。国民党及其军队于抗战初期在坚持正面战场作战的同时,也抽调相当数量的军队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一定程度上牵制了日军,配合了正面战场。探讨国共两党领导的这两种敌后抗日游击战的特点并进行对比研究,不仅有利于了解国共双方对抗战规律的不同认识,了解以共  相似文献   

13.
刘旭 《党的建设》2015,(8):59-60
八路军和新四军都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都是由工农红军改编而来的,也是当时我党两支重要的军事力量.八路军主要战斗在华北,新四军主要战斗在华中,但这两支人民军队互相支持、互相援助.应该说,正是他们的精诚协作,加快了中国抗战胜利的进程,为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正>新四军的统战工作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战期间,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采取了多项措施争取海外华侨和国际友人的援助,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创造了重要条件。积极派遣人员开展海外宣传活动,呼吁国际人士和海外华侨支持抗战事业新四军领导人十分重视对海外人士的统战宣传工作。特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时期,刘少奇在领导建立和巩固华中抗日民主根据地,坚持华中敌后斗争的同时,积极创办华中党校,为培养大批干部,加强根据地的党的建设、政权建设、军队建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一九四○年十月下旬,刘少奇从皖东抵达盐城。经中共中央批准,统帅新四军、八路军一部的华中总指挥部于十一月二十三日在盐城正式成立,陈毅任代总指挥(总指挥  相似文献   

16.
李峻 《世纪风采》2024,(3):18-21
<正>陈毅是新四军的卓越组织者、领导者之一。他积极贯彻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路线,在敌伪顽夹击下坚持抗战,发展敌后游击战争,辗转大江南北,亲历了新四军挺进敌后英勇奋战、经受考验成长壮大的艰难岁月,有力推动了华中抗日武装和根据地的大发展。在此期间,于行军作战、紧张工作之余,陈毅心有所感、发为歌吟,通过写作诗词反映新四军艰苦卓绝的征战历程。从陈毅的抗战诗词中,可以看出新四军听党指挥、英勇顽强、艰苦奋斗、致力团结的鲜明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17.
正在艰苦卓绝的14年抗战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军民创造出许多独具特色的抗敌妙招,除了诸如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等大家耳熟能详的作战手段外,广大军民还有许多精妙创新,为在敌后战场坚持战斗和夺取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新四军苏北军区淮海军分区军民首创的令人捧腹的"生化武器"——"臭狗阵",就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例。  相似文献   

18.
刘少奇,这是一个皖东人民多年来一直怀念着的伟大的名字。1939年11月底至1940年10月下旬,刘少奇肩负贯彻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精神、领导创建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历史重任,从延安来到皖东敌后,主持中共中央中原局的工作。他坚定地执行党中央“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以皖东为发展华中的战略基地,领导江北新四军、八路军,坚决抗击日军,冲破国民党顽固派的限制,积极向苏北发展,建立了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为夺取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起来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的指引下,旅居国外的爱国侨胞是以怎样的实际行动支持国内抗战的呢?他们为夺取民族抗战的胜利,做出了怎样的贡献和牺牲呢?笔者在检索这方面资料的过程中,深深地感受到,海外华侨具有爱国爱家的光荣传统,他们远离祖国,始终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九一八事变后,在祖国危难、民族存亡的紧急关头,爱国华侨即与国内同胞一样,同仇敌忾,以满腔的爱国热情,义无反顾地为抗日救亡的神圣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当时,我国海外侨胞有1100万,他们满怀赤子之心,为祖国抗战事业竭心尽力.他们从舆论上进行声援,捐赠资金和物资支持国内抗战,还组织华侨义勇军直接参加抗战.在抗日战争期间,爱国华侨对国内抗战,特别是对坚持华中敌后抗战的新四军,给予了人力、物力、财力和道义上的巨大支持.爱国侨胞,是支援祖国抗战的一个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20.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在反侵略战争中所取得的第一次全面胜利。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抗战胜利的中流批柱。华北是8年抗战的主战场之一,而以山西为中心的敌后山区抗日根据地,则是坚持华北敌后抗日的战略支点,它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非同一般,而八路军正是开创、巩固这个战略支点的主力。周副主席赶赴山西与闽谈判来总司分坐镇五台指挥抗敌1937年9月4日凌晨,一艘大木船载着十几个人离开陕西省苏家村渡口,驶向对岸的山西省风陵渡渡口。船上的十几人主要是: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八路军副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