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广义的“京味儿”一词,所指的内容很多。其中,一部分指物质性的事物,如京味儿建筑、京味儿食品、京味儿服饰等等;一部分指精神性的习惯,如京味儿风俗、京味儿礼节、京味儿语言等等。我的这篇小文,重点谈的是京味儿语言。当然,语言风格源于人的性格,“北京话”和“北京人”是形与影的关系,分不开的。也就是说,京味儿的人与京味儿的话往往是统一的。在此,我要特别说一说的是京味儿语言的特殊能量,及其所含的优质因素和劣质因素。我曾经猜想过,假如《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不是老北京人,使用的语言不是京味儿语言,虽然作品中的内容还是那种内容,…  相似文献   

2.
那天,拿起报纸看到上海人艺来京演出话剧《正红旗下》,这是老舍的故作,是北京人艺的李龙云作的编剧。写北京的旗人生活,却是由号称“海派”的上海人艺来演,对专演“郭(沫若)、老(舍)、曹(禺)”作品的北京人艺来说应该是个遗憾吧?报上的消息说,著名表演艺术家焦晃先生在戏中出演老舍,为了演好老舍,焦先生多次来京遍访老舍的足迹,在老舍故居、在小羊圈胡同、在太平湖采风,他说演老舍让他诚惶诚恐,如履薄冰,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只能有百倍的投入,其情很是感人。看到此,我忽生一个念头,便打电话给老舍的后人,他的女儿舒济,他的儿子舒乙,他们得知后…  相似文献   

3.
“胡同串子”在京味儿语言中是个贬义词,它常常用来形容那些文化品位不高、在京城的穷街陋巷里游手好闲的人们。但是德国人米夏却自自己就是北京的“胡同串子”,他说他实在钟情中国文化尤其是北京文化。他还特别喜欢留下浓重德国建筑与文化印记的青岛,他到青岛已经达到11次,至于到北京的次数已经有30多次,  相似文献   

4.
读了《海内与海外》第6期萧南先生所写的《老舍一家与“仿膳”的情结》,颇有感触。据我所知,北京之内有两个地方有老舍先生题写的匾额,一个是天桥的“万盛剧场”,另一个就是“仿膳饭庄”。“仿膳饭庄”位置特别好,在北海公园的中心,在琼岛长廊的北段,是个游人必经之处。饭店入口处有宽敞的大红门,左右有两块木隔板,上面各刻着两个漂亮的大字:仿膳,下面有署名:老舍。这种店名的布局,既醒目又典雅,非常的别致,又和北海的格局融为一体,宛如它的一景,成为游客驻足欣赏和留影的好地方。当年北海公园北岸还有一个北海餐厅,是个大众食堂,也是求老舍…  相似文献   

5.
老舍先生是一位杰出的戏剧大师,在他一生创作的戏剧中很多都是以北京为背景,以北京人为素材,以北京的变化为线索的,处处充满着鲜明的北京地域特征,处处展现着生动的京城民俗风情。这种民俗风情的描写不仅反映着时代、社会、历史的演变和人物复杂的性格特征,更重要的是反映着一种博大精深的历史观念、文化道德和民族精神,其中包涵着他对中国悠久历史的反思,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探讨,对勤劳、善良、古道热肠的中国人的赞美,更包涵着他对保守、麻木、愚昧落后的国民性的批判  相似文献   

6.
1999年2月3日,老舍先生百年诞辰。海内外纷纷把目光又一次投向这位善良,正直而又博学的文坛故人。感人的作品给人的记忆是长久的,高贵的人格给人的感动是永恒的。虽然辞世已有三十多年了,先生和他的作品却并未因时间的流逝而从人们的记忆中消褪。相反,他却像一...  相似文献   

7.
正对老北京人来说,普通话是"官话",北京话是乡音。对没到过北京的人来说,不少人觉得普通话就是北京话,其实二者是有区别的。不要说普通人会有误解,就是研究语言的学者,要把二者的关系说清楚,也要费不少气力。北京话和普通话的特殊关系把北京话和普通话混为一谈,当然是不对的。一些人把北京话称为"京片子",就是从直觉上把北京话与普通话作了区分。但北京话和普通话有着一种很特殊的关  相似文献   

8.
正邓友梅的作品甚多,包括散文《无事忙》和《一分钟小说一百篇》等等,而成就最高的代表作当属中篇小说《烟壶》和《那五》,被评论家誉为"老舍之后的最佳京味小说"。什么是京味小说?敝人无能下定义,只是在文友们交谈中记下了四条:"运用北京语言,描写北京的人和事,环境和民俗是北京的,挖掘北京人特有的心理素质。"老舍先生的作品是公认的当代京味小说的代表。此前,我看还有《儿女英雄传》和  相似文献   

9.
从元代始,北京的糕点都称“饽饽”。满清入关,旗人喜吃的糕点流行,又称为满洲饽饽。据老舍夫人胡洁青先生说,那时不能把糕点叫点心,而呼名为饽饽,是有讲究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剐刑,也就是凌迟处死的酷刑最惨无人道。有的犯人亲属就重金贿赂刽子手,要他先一刀结果犯人陛命,免得受零碎刀割之苦。  相似文献   

10.
北京的夏天是很热的,据记载,历史上北京夏天最热的一天是1942年6月15日,那一天出现了42.6摄氏度的极端高温。对此,老舍先生在《骆驼祥子》中有生动的描写:  相似文献   

11.
3、沉重的翅膀就这样起飞钱学森说:“我回国搞导弹,第一个跟我说这事的是陈赓大将。”钱学森归国不久,就被安排到东北参观。期间,他到了哈尔滨,他当然要参观当时的我国的神秘军事学府———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陈赓大将时任哈尔滨军工的院长,但他办公的地点在北京。他听说钱学森要参观哈军工,连夜乘专机飞到了哈尔滨。陈赓在致欢迎辞中说:“我们军事工程学院是敞开大门欢迎钱学森先生的,对于钱先生来说,我们没什么密可保。”他那天一直陪同钱学森参观,参观完后他向钱学森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钱先生,你看我们中国人能不能搞导弹?”钱学…  相似文献   

12.
提起《逆江而上——平鑫涛自传》的作者平鑫涛,不少读者都生疏的很,倘若说他是台湾著名女作家琼瑶的丈夫,那人们就会恍然大悟。听说过这样一种“说法”:全球的华人只有两种人,一种人知道或是听说过琼瑶,另一种人则从来不知道琼瑶。即便是在台湾读者圈中,也很少有人会把琼瑶称为“平太太”的,倒是平鑫涛每每被称为“琼瑶先生”。其实,从半个世纪前年创办《皇冠》杂志开始,平鑫涛就建树起了自己的皇冠文化王国,推介了张爱玲、琼瑶、三毛等一大批著名作家,在台湾出版界堪称业中翘楚。近年来所有风靡一时的琼瑶剧,总制片人都是平鑫涛。2005年新…  相似文献   

13.
且说北京的胡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十年代著名作家朱湘,曾写了一篇很有名的散文《胡同》。而且所记述的,特指北京的胡同。这位作家原籍安徽太湖,却对北京的胡同产生了特殊的印象,足见北京的胡同有一种非同一般的神韵。外地人敢于说“我到过北京,而且我了解北京”,如果说得太实太深,大不易也。在很多时候,无论是外地人还是北京人,真正了解北京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文化蕴涵,标志之一就是熟悉北京胡同。因为北京的胡同最具有中国式的民间意趣。对北京的胡同做了深入开发的,文学作品中首推老舍的《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和林语堂的《京华烟云》。在那样的作品中,都将北京…  相似文献   

14.
说笑话老舍先生的大名我早就知道了,而且少年时代开始看过他的一些作品,然而,直到1957年的春天,才和他有了"亲密接触"。那年,北京人艺刚刚上演了郭沫若的《虎符》,作者得了稿费,做东请戏组全体演职员去春游。还特别邀请了老舍。  相似文献   

15.
春节前夕,漫画大师李滨声为喜爱他的海内外读者又带来了惊喜。他的作品长盛不衰,在海内外读者中享有极高的声誉。海外华侨尤其是北京籍的侨胞,更将李滨声的老北京民俗漫画看做是思乡的眷恋。2022年春节前夕,由北京燕山出版社主办的“春明漫画——李滨声北京民俗画展”在首都图书馆开展。  相似文献   

16.
老字号情结     
读早些年两岸隔绝时,文学前辈梁实秋先生在台北,为报纸写的专栏里,一系列回忆北平老字号的文章,真为之神往。可惜他未能等到这一天,让他再回到这座念念不忘的,然而又是阔别了很久的城市,到他到过的地方,见他见过的朋友,进他进过的饭店,吃他吃过的东西,那该是多圆满多美好的场面啊!然而,梁先生很盼这一天的来临却偏不来,到了能来的这一天,他倒来不成了,这梦想终未实现,实在是令人黯然神伤的事。但他这种老字号情结,我想是能理解的。因为,恋旧或者怀旧,是一个人上了点年岁后的常事。所以,一谈到北京的老字号,有的人就神彩飞扬,我也是这“有的…  相似文献   

17.
马云峰和他的雕塑作品能认识马云峰先生,带有很偶然的色彩。去年12月中旬的一天晚上,我的一位学生打电话告诉我:台湾省台中地区佛宝寺释如一法师在一位福建省居士的陪同下即将到达北京,来京的目的是寻觅一位高手雕塑一座千手千眼观音,问我能不能帮助办一下这件对台湾虔诚的佛教信仰者功德无量的事。我当即拨通了北京市民委一位负责人家里的电话,这一有利于加强海峡两岸炎黄子孙联系的佛事,同样也激发了他的热情。仅仅用了25分钟,他便告诉我:已找到了艺术水平高超的专门从事“重修庙宇,再塑金身”的马云峰先生,说马先生是北京佛教…  相似文献   

18.
幽默精品屋     
《新青年》2003,(12)
年轻人从前有一个年轻人,在他小时候就表示,他渴望将来能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别人问他:“怎样才能算是伟大呢?”他说:“全世界的人都会阅读我的作品,这些作品会唤起人们内心最深处的反应,这些作品会让他们在痛苦和愤怒之中尖叫、哭泣和咆哮!”此人目前就职于微软公司,负责撰写错误信息。  相似文献   

19.
中国“神舟”号飞船上天 ,有他的一份功劳。但他却是一个“小人物” ,没有人知道他内心的几多稳秘……“三剑客”之一男儿有泪不轻弹。何况他是一个铮铮的硬汉。第一次与他见面 ,是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一家招待所里。那天上午 ,是我的朋友把他领进我的屋子里的 ,介绍他说 :“你不是要采访航天专家吗?这也是一个默默奉献的人 ,你们谈吧。”我知道了他的名字叫陈祖贵。他是航天领域内的一个控制专家。这次中国要发射“神舟”号试验飞船 ,他是北京航天城指挥中心飞控组的一个负责人。在我们一上午的交谈中 ,他给我强烈的印象就是他的快人快语…  相似文献   

20.
顾潮  殷芳 《海内与海外》2013,(12):42-44
湜华兄《玄妙观中三年少》一书,生动展示了我父亲颉刚先生与王伯祥、叶圣陶两位世伯一生的友谊。三人自幼受苏州这座历史文化古城的熏陶,如书首所言,“爱读书是他们三位从小就养成的共同喜好”,“也成了三人友谊的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