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土地问题与历史变革的深层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经验和现实实践表明,中国社会变革的核心问题是土地关系,而核心的核心则是政府在土地关系中的作用。社会稳定发展的关键不在于土地是否私有化,而在于政府在土地关系中的作用是否能够保障劳动力与土地的结合  相似文献   

2.
“土地腐败”的制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什么这么多政府官员因土地而走上了不归路?为什么土地违法问题越演越烈,屡禁不止?这需要从政治体制、土地制度、财税体制三个方面分析政治体制根源:地方政府一把手和分管土地的直接领导权力过大中国经济依然是管制型经济,管制型经济使政府承担双重角色。一方面,  相似文献   

3.
江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公共资源市场要“建立政府管理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资源优化配置新机制“。指示的核心问题是,在中国入世的大背景下重新定位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建立起和国际接轨的中国土地市场新机制,发挥好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土地市场观念的再认识土地市场是生产要素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发展史证明,实现土地资源和资产利益最大化的最佳途径,是市场配置资源;建立土地交易市场,是今天社会主义市  相似文献   

4.
地方政府土地融资风险及其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方政府大规模利用城市土地融资是中国地方债风险管理的突出问题,也是区别于世界上其他国家地方债管理的主要特性。本文借鉴世界银行相对成熟的地方债风险管理框架。首先对土地融资所涉及的房地产市场风险、金融市场风险以及政府财政风险进行了综合考察,进而将这些特性引入到传统的地方债风险管理体系中,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地融资风险管理框架。  相似文献   

5.
针对固定资产投资过量、经济增长过热,政府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宏观调控国民经济是市场经济国家通行的做法。2003年,根据当时中国经济增长过热态势,中央政府决定在用稳定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紧缩银根的基础上,施行土地供给控制即紧缩地根,用土地政策宏观调控国民经济,以达到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的目标。2006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06]31号),进一步强化土地政策在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中的作用,着手第二轮土地调控。将土地政策同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一起作为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工具,这在国际上并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如何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背景、土地资源特点和土地产权制度,创新土地制度,制定有效的土地政策,充分运用土地政策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相结合的宏观调控体系,推进国民经济安全、良性、有效运行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本文在分析我国政府提出将土地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背景、土地政策调控国民经济的理论基础、基本前提的基础上,分析了政府的主要职能,探讨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相似文献   

6.
中国无农不稳,农民无地不稳。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和饭碗。如果漠视农民的土地权,政府与农民的土地纠纷屡屡发生,群体性农民“民告官”案件增大,将成为影响当前新农村建设的突出问题。因此,要在新农村建设中推进土地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7.
土地流转:地方政府如何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国家利好政策的鼓舞下,各种形式的土地流转悄然兴起。在"叫好"的同时,最大的顾虑仍是地方政府的操作尺度。如何引导土地规范、透明地流转,让农民放心,是基层政府应着重思考的问题。首先,要有大局意识,要认识到加快推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是建设中国现代农业的关键。农业生产模式由传统的一家一户型向规模化转变,既是土地流转的结果,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要求。在  相似文献   

8.
龙献忠  周晶 《求索》2012,(4):46-47,43
近年来,各类土地违法行为屡禁不止,尤其是地方政府土地违法行为比较突出。本文选择灰色关联度数学模型,以湖南省近几年的相关数据为样本对影响地方政府土地违法行为的相关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和研究。研究表明,影响地方政府土地违法行为的相关因素可以归结为土地供需矛盾和土地出让方式的市场化程度。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和优化土地利用方式来缓解土地供需矛盾,同时加快土地出让方式的市场化进程,是治理地方政府土地违法行为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9.
政府规制失灵属于政府失灵的范畴。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改革试点推进过程中,土地收益分配政府规制失灵具体表现为:过度干预土地收益分配、过度限制收益用途及规制监管缺失等。上述问题的出现致使农村基层利益分配的矛盾深化。土地收益分配政府规制失灵的产生与我国转型时期经济发展结构、行政体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深刻分析土地收益分配政府规制失灵的形成机理,明确土地收益分配政府规制的目标、规范政府规制行为有益于保障土地收益分配相对公平及农民财产权利的充分实现。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土地流转在实践中面临重重困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也存在很多争议。为了规避土地流转的风险、统筹利用农业机械,一些地方开始了土地托管的探索。对各地土地托管的成效和支撑条件的分析表明,这一模式背后的驱动力是规避土地流转的高成本和风险,是市场、政府和村庄社会关系网络共同形塑的结果,是一条建立在土地集体所有制基础上,通过发挥政府治理功能、村集体统筹功能,调动、激发各种涉农力量而形成的农业现代化路径,体现了中国独特的农业治理和农业现代化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11.
朱光 《桂海论丛》2005,21(1):74-77
土地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又是农民赖以生存的主要生活资料.由于人口不断增加和城市建设的发展,加大了对非农建设用地的需求,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必须严格规范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程序,确保农村土地使用权在流转中增值和维护农民权益.  相似文献   

12.
孙津 《中国发展》2011,11(1):56-59
中国现代化的真实实施是从新中国成立开始的,从政治理念与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的角度来看,当下农村土地制度的转型应该是创制一种单一代理的选择型公共制。在这个转型中,身份资格只是农民与土地关系的逻辑起点,经济活动的依据是由市场机制保证的选择性权利,制度和政策所要保证的,主要是市场交易的公平性与各种统筹的道义性之间的协调一致。  相似文献   

13.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客观要求。该文通过深入分析中国城镇化过程中的城乡土地利用格局,阐述了古今中外农村土地制度设计的基本原则,提出应有限度地放开农村土地市场,以满足利用市场机制有效配置土地资源的要求,但必须以保障农地生产功能为前提,严格防止土地过度资本化可能带来的弊端。  相似文献   

14.
关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入市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志强 《中国发展》2008,8(3):78-84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入市有深刻的利益动因。在实践中已经形成了一些基本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入市的方式,也形成以试点地区为代表的典型模式。当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入市还存在着很多问题。然而,针对这些问题可以发现一些进一步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冯涛 《中国发展》2011,11(1):64-69
农地所有权转让与经营权流转是农村土地市场形成的基本条件。农地规模经营是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基本动力。依据当前国家政策和法律,国家通过强制征收制度垄断了农地所有权交易市场,农地产权的自由交易仅限于承包经营权流转。实践证明,这种二元交易机制导致效率和公平双重损失。该文提出,深化农地市场改革,重在维护农民的土地权益,防止各种形式的利益侵蚀行为。  相似文献   

16.
农村土地“以租代征”问题的法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世建 《桂海论丛》2012,(1):119-123
农村土地"以租代征"之所以屡禁不止,根源在于建设用地的国家管理制度。根据该制度,除兴办乡镇企业、乡镇公共事业等可以使用集体土地外,所有建设用地均需使用国有土地,然而,国有土地不仅指标有限,而且还要经过繁琐的转用审批手续和支付高昂的土地出让金,很多农村企业无力承担用地成本。因此,一律要求所有建设用地均使用国有土地,势必对农村的个体企业、私营企业造成事实歧视。为合理解决"以租代征"问题,应当考虑修改《土地管理法》,允许集体土地自由进入建设用地市场,同时鼓励中小企业与土地权利人通过市场交易方式实现建设用地自由流转,只有在市场交易失败时,国家才能强制征地。  相似文献   

17.
由建勋 《中国发展》2007,7(3):70-73
计划经济时代沿用至今的模糊的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使得土地一级市场征地与二级市场供地之间形成巨大利差,诱导地方政府乐此不彼地过度行使征地权。在国家作为土地权形式上的管理者缺位,农民又无权维护自身土地权益的制度安排下,造成了耕地资源流失的难以遏制。对此,及时进行土地产权制度创新,让农民能真正维护自己的土地权益,成为从源头上保护我国有限的耕地资源的最佳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8.
张军  贾栋 《中国发展》2013,13(3):44-51
成都市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对农村土地使用制度进行了创新性的改革探索,取得了比较成功的经验,引发全国各地竞相学习和效仿,河南省土地改革饱受争议。河南省在实施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主的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根据省情对农村土地使川制度相应进行了改革,在全面分析成都土地改革成功背后的逻辑,以及与河南省农村土地改革进行比较的基础上,该文对土地收革本身和与之相关的真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就中国未来农村土地改革提出了提高农民在上地增值收益中分配比重、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建设、破除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垄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和充分利用国际市场保障国家粮食发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中国城乡结合部土地规制改进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净  车贵堂 《中国发展》2008,8(3):57-62
目前,在土地转性和用途更改集中的城乡结合部,呈现出土地利用的粗放式、低效率、违法违规等问题,表明现有的土地规制政策有其内在缺陷,不能有效地遏制耕地资源的减少。因此,应当从明晰土地产权,完善土地征用的法律制度、程序、管理体制,加强市场机制作用等方面进行城乡结合部土地规制的改进。  相似文献   

20.
张洪 《思想战线》2000,26(2):41-43
城市土地优化利用是解决我国城市发展与耕地保护矛盾的重要途径.但在我国,城市土地市场尚不完善,土地优化利用研究未能与土地市场化结合.根据我国城市土地市场的特点及不足,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的措施最主要的是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尽快推进土地利用的市场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