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肖福平 《求索》2008,(3):88-90
思辨理性的进程以理性存在为前提,通过理性存在的本质展示人之“此在”的自由必然;任何关于“此在”的理解和追问就是对“人与世界如此存在”问题的关怀;作为人的主体行为的模式,康德认为时空都是感性直观的纯形式;凭借关于时空的纯粹思辨,理性同样能够在知性对象以外构建起绝对的原因世界;理性思辨的目标不是现象、条件者和有限,而是绝对的源泉、无条件者和自由之在。本文沿着上述逻辑阐述了康德理性思辨的进程,并以此探讨康德哲学里的“回归自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莫小红 《求索》2014,(11):96-100
从人性出发考察审美教育的本质功能,是席勒美育思想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在席勒看来,审美游戏是人的心灵所进行的完全自由的创造活动,具有超真实性、自为性、本体论的特征。审美游戏能把人从原始的自然状态引向文明,使人超越一切强制与束缚,感性与理性恢复和谐,促进人与自身、与自然、与社会的友好交往,提升人的道德修养,使人性臻于完美。  相似文献   

3.
在当今这个多元化的时代里,我们如何定位自己美的坐标,如何辨析各种思潮和时尚的影响,更加虔诚地追寻人之美的意旨与底蕴、领悟人之美的内涵和魅力?我们从人体美和人性美的角度,重申和反思人之美的内涵,审视男女角色在这个时代的变异,认为人之美具有不随时尚而变的恒定指标和原则,倡导一种真正永恒的人性之美。惟其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美学理想,奏响人性的华章。  相似文献   

4.
比较中西人性观不能简单地说中国思想家主张性善,西方思想家主张性恶;中国人性观是感性的,西方人性观是理性的.比较的目的主要不在区分其优劣长短,关键在于搞清人性的真相是什么.找出中西方思想家在人性的言说中有哪些理念具有超越性价值.中西人性观的比较应从其动态的历史嬗变中通过性善性恶、感性理性、人的超越性这三个维度加以考量.中国的人性观建立在自然血缘和宗法人伦的社会土壤条件中,是在宗教、政治与哲学三位一体结构中言说;西方的人性观建立在神祗、契约、自由人伦的社会土壤条件上,是在神话、宗教、政治、哲学的社会结构中言说.西方把人性是什么的决定权留给理性和信仰,最后的裁决权在上帝;中国把人性的决定权交给人自己,是试图在人间建立精神王国.西方人认为,意志自由和创造力是从上帝那里获得,中国的儒释道则认为,从"天道"中同样能够获得生生不息的创化能力和内在超越的自由品格.  相似文献   

5.
在西方美学史上,康德的崇高论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康德对崇高范畴做出了全面而深刻的理论分析,并且在其所建立的先验哲学体系中.将这一理论作为一个关键的环节确立下来.崇高是康德哲学实现由自然到自由、感性到理性过渡的基本中介,作为美学范畴的哲学意义,在康德理论体系思想中得到了真正确立.  相似文献   

6.
王治国 《求索》2014,(9):85-89
民族艺术感性形式的生成往往承载着本民族文化符号的能指性对象意义,以及这种符号在本民族反映和表达世界关系中的象征性与隐喻性表达,即民族艺术的生成与表现总是具有感性形式的概念对象性,与纯粹艺术审美具有不同的特点与规律.席勒“游戏冲动”中的“经验美”,康德“反思判断力”中的“自然的理性的合目的性”的“纯粹美”,黑格尔“感性显现”中的“依存美”,分别从民族艺术文本生成的概念对象性审美、艺术象征表现的概念对象性审美与艺术鉴赏判断的概念对象性审美三个方面,阐明了民族艺术感性形式的审美内涵和特征.  相似文献   

7.
康德提出的实践理性优先于理论理性之命题,虽然为人在社会面前的自由争取到一块地盘,却根本否认了人在自然面前的自由,认为人在自然王国里完全被生物法则所支配,没有任何自由可言。康德这一命题的要害之处在于,为现代人掠夺自然的不法行为提供了理论上的合法性辩护。因此,要证明保护自然环境具有道德合理性与生态正当性,就必须首先破除康德在自由王国与自然王国之间制造的鸿沟,不仅阐明自由能够进入自然王国,更须澄明人在自然面前的生态自由优先于人类的任何其他自由。保证生态自由对其他自由的优先权,才能避免人对自然的盲目性,避免社会自由对生态自由的殖民化,使人真正逍遥于天地之间。  相似文献   

8.
张金录 《前沿》2004,(10):24-26
“人是目的”是康德伦理学的一个重要命题 ,构成了整个伦理学系统的基础 ,是他的伦理学中最具进步性和现实性的成果之一。人是唯一具有理性的动物 ,理性决定了人之为人和人的道德价值 ,因此人是最神圣的。理性以自身为目的 ,而人作为理性存在者 ,本身就构成了自身的目的 ,但是康德并没有完全否定人作为手段的一方面 ,他用意志自律来达到了两者的统一。人的意志自律 ,也就是自由 ,自由是人的本质 ,人有了自由才使道德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9.
幸福作为始终困扰人的一个问题,也是康德伦理学的重要主题之一。康德对幸福概念的理解基于其对人的本性的界定,他认为人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体,人的感性本性是人追求幸福的原始驱动力,人的理性本性使人产生幸福概念,人心灵中的各种能力为人追求幸福、创造幸福提供了可能性条件。康德对幸福概念的思考有一个自感性到知性再到理性的上升过程,幸福概念自身的特征决定了我们追求幸福所遵循的原则具有质料性、主观性、经验性和偶然性,因而不具备充当道德法则的资格。  相似文献   

10.
严燕超 《传承》2011,(5):68-69
在《历史理性批判文集》收录的康德1785年所作的《人类历史起源臆测》中,康德阐释了自己对于历史、人性及人类社会的看法,这可看做是康德历史哲学的重要部分,这些看法与卢梭的观点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相似及相异。二人对历史的臆测起点不同,终点也不同。在对人性考察的基础上,卢梭悲观地看到了人性的"往而不返",并提出了设立契约来实现自由复归的方案,不论这种方案的可行性,卢梭的历史观是激进的;康德看到了恶的手段背后隐蔽的善的目的,在这一点上,康德显然是乐观的,但这种带有明显宗教色彩的历史观却导致了康德对于未来的看法是宿命的。  相似文献   

11.
康德的实践哲学将自由确立为人的一切行动的起点,政治和道德作为人的实践行动的两个基本领域,康德通过对政治义务和道德责任之基础的阐明,最终确立了政治与道德在实践哲学领域中的内在一致性.康德并没有忽视政治行动的特殊性,政治行动作为人类意志的表达和实现方式,规定人类意志的东西既可以是自然的必然性,也可以是自由的因果性,因此,康德是同时在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这两个不同的层面上展开对人类政治问题的思考.康德对于政治与道德之关系的阐明,从某种意义上展示了康德关于理性统一性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孟子心性论辨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健康 《求索》2008,(12):114-116
孟子建构了以心性论为基础的道德哲学体系,是中国哲学的理论起点,更是宋明理学解决伦理学上达致道德理想境界的可能切入点。孟子在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意义上把心规定为一种纯粹的自然情感和日用理性,这种本然之心与人的存在合一就构成了人的道德本质之源。而人性则以人心之善为根据,体现人之道德本质。人心与人性在人之感性存在与理性本质上合而为一,实现了人心之本然到人事之当然的内在联结。  相似文献   

13.
实践美学对中国当代美学的一重大贡献在于:其从人的存在出发,把实践纳入美学研究的领域,使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不可分的联系在一起。从而,美的本质在于人,美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学。作为人学的实践美学的核心观点是自然人化的思想,其认为:美的本质,根源来于实践。美是实践的产物,是自然的人化。然笔者认为,仅从单方面的自然向人生成(自然人化)的角度并不能真正解答人与美的奥秘。只有在“自然人化──人的自然化”的双向结构的探寻中,人学,美学之秘才会向我们敞开。“自然人化”说展示出了这样一条美的实现的道路:自然──实…  相似文献   

14.
康德主张,人们只有凭借理性的绝对命令约束感性的任意冲动才能达成自由;在他的见解影响下,人们也常常认为真正的“自由”在于“自律”,甚至把二者直接等同起来,这种观点扭曲了意志自由和现实自由的真相。其实,从实然视角看,由于现实生活中因果链条和诸善冲突的影响作用,人们达成的任何现实自由,一方面都在于从心所欲的“随意任性”,另一方面又包含通过自我约束得以实施的“自律”因素,因而始终处在某种人们无法彻底消解的深度悖论之中。因此,如果我们否定了自由包含自律但又不同于自律而在于从心所欲的特定本质,不加辨析地将它与违心背欲的自律约束混为一谈,就会妨碍人们站在不同的应然立场上,处理和应对自由本身的这个内在悖论。  相似文献   

15.
社会美包括作为人类劳动成果的工艺美和生活美两个部分,共同特征在于:以“善”的形态表现“真”的内涵,其实用功利性相对突出。自然美从总体或本质上看也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由于人类的劳动实践使本来威胁和限制着人的陌生、可怕和异已的自然界变成了对人有利、可亲,确证人的自由本质的人化的自然界,从而诞生了自然美,它以“真”的形式表现“善”的内容,合规律性中积淀着合目的性。艺术美作为一种物态化的心灵自由的形式,其内容是对社会美的自觉反映,其形式是对自然美的自觉运用,因而是美作为“自由的形式”的最高表现。  相似文献   

16.
刘英 《思想战线》2005,31(3):20-22
康德哲学从其"理性"概念出发演绎出"自由"概念.他的"理性"概念包含了西方传统哲学中关于理性概念的两大精神要素,即"努斯"精神与"逻各斯"精神,从前者演绎出理性的"先验自由";从后者则演绎出理性的自我规范性,即意志自律.他论证这种基于纯粹理性基础之上的自由则是为了确认人是目的本身.  相似文献   

17.
张洁君 《传承》2015,(1):140-141
康德美学美的分析论拓展了后人研究美学的领域,极大提升了美学的人文性内涵。将美与道德相结合,通过审美提升人们的道德,让世界趋于和平、稳定、和谐。同时奠定了美学研究中感性与理性统一的正确道路,把长期以来欧洲美学史上存在的经验派和理性派的观点结合起来,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美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平飞 《理论月刊》2005,1(10):37-40
康德在近现代西方思想史、哲学史上影响颇巨.康德整个理论体系的拱顶石是自由.康德自由观的最大特色在于他运用人类理性对理性自身进行反躬自问自我批判,考察了人的主体能力和自由本质,始终围绕"人"这个主题展开"哥白尼式的革命",充满了对人的深切关怀并蕴涵了深刻的人本学价值命意.  相似文献   

19.
希望问题论域在康德哲学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希望的前提是道德,而道德的核心是自由,由此人的自由构成了人们得以希望的前提;同时,希望指向的对象是幸福,而这种幸福只有和德行匹配才具有人性的价值和意义,由此只有以正义原则为核心的幸福才能构成希望的真正对象,即康德的希望问题论域介于人的自由和希望本性之间,是理解康德哲学的人学内涵一“人的两重性”——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20.
魏俊雄 《求索》2012,(9):127-129
马尔库塞的思想并非如有的学者所言,时刻处于极其矛盾的状态中,纵观其思想变迁的历程可看出其发展逻辑的连续一贯性,这尤其体现在他学术探索的根本问题———主体解放思想上。马尔库塞主体解放思想的理论逻辑是:人的本质是感性的实践活动———劳动,但在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成为控制一切的意识形态,技术(工具)理性排斥了价值(批判)理性,劳动成为歪曲人的本质的异化存在。克服异化的关键点在于重新实现传统的技术理性和价值(批判)理性的统一,实现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恢复个体否定、超越、批判的主体理性能力。而实现主体解放的现实路径是树立新感性和进行艺术革命,因为感性是人的最真实最具体的存在,也是理性的源泉和基础,艺术则是使感性与理性协调的中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