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1930至1931年发生在台湾的乡土文学论争,上承20年代的新旧文学论争,呼应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文艺大众化建设,下启70年代的乡土文学论战。台湾文学延续现实主义传统的历史脉络清晰可辨。距离日据时期台湾乡土文学论争已经有80多年,这期间台湾文坛经由日本殖民下的"皇民文学"、"边疆文学"到国民党当局的"反共文学"再到解严后的现代主义文学和70年代乡土文学等,发生了一连串  相似文献   

2.
李秀萍 《求索》2011,(7):182-184
文学批评和文学论争参与了文学的生产,通过对文学价值予以阐释,确立文学的合法性意义和文学的体制与规范。现代文学史上的每次论争都包含着复杂的原因机制,既包括意识形态、美学观念等方面的冲突,又存在着话语权力争夺这一深层原因。文学借助论争确立自身话语的权威性,将其他话语排斥或整合进自己的话语系统,确立新文学规范。这种对文学规范的诉求早在"新青年"时期已露端倪,在文学研究会时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成为一项新文学的内在机制,并对以后现代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相较于与创造社论争的被动应战与同室操戈,与鸳鸯蝴蝶派代表的旧文学的论争更充分显示了文学研究会论争体制的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3.
现代报纸文艺副刊与文艺杂志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和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已经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作为“四大副刊”之一,《民国日报·觉悟》在五四新文化的语境中不遗余力地推动新文化的普及和新文学建设,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保存了最原初的场景.从某种意义上说,回到《觉悟》也就回到了文学史的现场.  相似文献   

4.
试论《自由中国》的文艺栏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9年11月创刊的台湾政论性刊物《自由中国》,在台湾文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它提供了大量颇具艺术品味的作品,并为台湾文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范式。目前两岸的台湾文学史著述中,谈及50年代的台湾文学,多是简单划一地谈其战斗文艺。有关《自由中国》的研究也多集中在政治或经济等问题上,很少从文化和文学角度进行研究。本文以《自由中国》的文艺栏为分析场域,试图回到历史现场,探悉其与台湾文坛的密切关系,力求再现50年代台湾文学的多元风貌。  相似文献   

5.
《传承》2015,(12)
20世纪30年代,中共根据形势需要必须从国民党手中夺回文化领导权,不断扩大自己以工农为代表的无产阶级文化阵地。以瞿秋白为代表的"左联"文学团体是一支强大的文化军队,对无产阶级文艺大众化的讨论与实践是这支军队配合中共的很好的战斗武器。除了从文学历史角度,我们还应从政治选择角度正视这段历史。  相似文献   

6.
黄玲青  习斌 《求索》2010,(6):193-195
鲁迅、柔石编辑的《朝花》(周刊)和《朝花旬刊》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和出版史上一份值得研究的文学期刊。刊物只办了不到一年,并没有发起和承担过文学论争,也没有形成过"轰动效应",但《朝花》贡献给社会的启蒙思考和艺术诉求,却是一笔我们不应忽视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7.
龙永干 《求索》2011,(5):207-209
从主体建构来看,鲁迅结盟"左联"是其价值拓展、群体相与和代际蜕变的需求,但其"人的战士"的自觉践履让其无法与"左联"主流融合。选择"革命"与"左联"却无法将各种关属收齐,他只能在价值离散中陷入新的焦虑。  相似文献   

8.
翟兴娥 《求索》2013,(7):140-142,8
中国古典文学向现代文学转型的基本动因探讨是现代文学研究的重大理论课题。季桂起在《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历史源流——明代中叶到清末民初中国文学的变迁》中确认了转型的启蒙阶段应该从明代中叶算起,同时,把中国古典文学向现代文学的转型放置于民族文学大发展与世界文学大发展的背景中进行考察,提出了中国古典文学向现代转型存在民族自身历史轨迹与西方影响变化轨迹并存的两动因论断,实际上,中国古典文学向现代文学转型具有四个方面的重要动因:需求动因、思想动因、学习动因与工具动因,这些动因的综合推动,使中国古典文学成功完成了向现代文学的艰难转型。  相似文献   

9.
中国近现代文学话语转型 ,深受日本文学的浸润、影响 ,与之有着直接而复杂的关系。具体言之 ,日本近代作家坪内逍遥的《小说神髓》关于小说之主脑为人情的观念 ,经由周作人传入中国 ,为中国近代政治文学突围 ,标示了“人情”文学方向 ,使近代政治话语文学开始向现代以人情话语为中心的人的文学的转型。然而 ,民族传统文学功利性的审美观 ,特别是现代启蒙意识 ,决定了现代作家虽认同于《小说神髓》的人情说 ,却又能根据中国文学现实需要进行创造性转换 ,使现代文学的人情叙事区别乃至超越了《小说神髓》的境界。  相似文献   

10.
文学的主体性问题,是我国80年代中后期文艺理论领域里的一个重大问题。围绕这一问题,文艺理论界进行了旷日持久的论争。笔者当时在自己的一系列论文(见《文艺理论与批评》、《求索》、《文论报》等报刊)中,集中批评了刘再复的抽象主体论。本文拟更为全面地回答抽象主体论对唯物史观及其文学观的非难。  相似文献   

11.
张霞 《求索》2013,(4):156-158
民国"自由撰稿人"作家是不隶属于任何政治权力机构或商业组织,没有固定的工资收入,主靠稿费为生的作家。民国"自由撰稿人"作家不仅彰显了现代作家的知识分子立场,促进了文学理论和实践的探索,造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多元风格和雅俗并存,甚至直接影响着新中国文学体制的建构。首先,从主体精神层面而言,民国"自由撰稿人"作家拥有了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批判立场,成为社会责任和良心的担当者;其次,就文学本体层面而言,民国"自由撰稿人"作家的大量出现,促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再次,就文学发展层面而言,分属新文学阵营和通俗文学阵营的民国"自由撰稿人"作家,促进了新文学和通俗文学两种文学类型的发展,促成了中国现代文学雅俗共存的历史格局。在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进程中,民国"自由撰稿人"作家的存在具有独特的历史意义,在当今社会文化语境下,研究民国"自由撰稿人"作家,对于把握当今文学现状与作家生存状况、理解当前的文学作品与文学生产机制、推动文化体制改革等具有重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朱庆华 《理论月刊》2004,1(9):130-131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为奴隶的母亲》与《生人妻》是“典妻”题材小说的双璧,但二者的审美情趣却大相径庭,前者走的是启蒙文学之路,是对腐朽传统文化妇女观的严竣审视与尖锐批判,后者走的却是革命文学之路,是对女权主义的形象言说。  相似文献   

13.
王姬萍 《求索》2013,(1):159-161
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被我国现代作家莫言获得,这是中国现代小说步入世界优秀文学的最有力佐证。自20世纪初以来,中国现代小说历经了不同时代的艰难嬗变,《狂人日记》的问世使得中国小说写作步入了现代性的历史文学范畴。而后,中国小说不再只是流传于街头市井案头的消遣文学,它以其深邃的写作技法和潜隐的文学思想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之成功典范。中国现代小说之生成主要由"个体作家创作"和"文学社团"两因素推进。中国现代文学生成之过程充分彰显了中国小说接嫁性与本土性之文学征候。  相似文献   

14.
抗战时期的文艺民族形式论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引领下,我国文艺界广泛开展的一场事关中国文艺现代化发展方向的重要讨论。在论者围绕文艺民族形式概念的探讨与争鸣中,毛泽东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考的民族形式论话语被确立为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作为民族特性表现形式的超形式内涵得以凸显;文艺民族化的丰富内涵在与大众化、中国化问题的复杂交织中得以展开;作为时代精神表现的文艺民族形式的具体内涵被全面深刻呈现。这些针对文艺民族形式概念的多维探讨,显然对于我国当代文艺民族形式的理论建构与实践发展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50年代前,我国公开出版的外国文学通史共有13部,这些文学史表现出以启蒙和教育为宗旨的总体特征.它们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周作人与郑振铎的文学史著作.周作人编写的两部外国文学史,《欧洲文学史》和《近代欧洲文学史》均极具研究价值和意义.这两部文学史既体现出民国时期典型的文学史观,也渗透了周作人独特的文学批评理念;郑振铎编写的《文学大纲》将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一并讨论,体现了编者宏大的叙事观念,在比较文学方面具有开创性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杨建生 《前沿》2010,(2):152-155
从少年时期到"五四"前夕,瞿秋白受"避世复古"人生观和思想倾向影响,萌生了强烈的救国救民、变革现实的心愿,并立下"以文化救中国"的宏愿,这是瞿秋白文艺思想发生的思想文化背景。后在"五四"运动洪流的洗礼下,瞿秋白独特的文艺社会学话语形态初见端倪,这是瞿秋白文艺思想孕育、萌芽阶段;从1920年秋踏上赴俄旅程到回国参加政治运动这段时间,是瞿秋白文艺思想的形成发展阶段;1931年,瞿秋白开始领导"左联"和苏区文艺运动,这是瞿秋白文艺思想渐趋成熟阶段,其中最具标志性的文稿便是《〈鲁迅杂感选集〉序言》的发表。  相似文献   

17.
朱恒 《求索》2013,(1):150-152
自文学自觉时代起,中国诗学论争便开始出现,并延续至今。虽时代、论争者阶层、知识背景等均不相同,但论争似乎基本总在对立的两派之间发生,两派各自有着超越时空的基本相同的立场、追求、文学品位等。符号学视野中的汉字对这一现象起着关键作用。汉字既可作指向所指的能指,又可作自我衍生的能指,而二者不同的偏向可将中国诗学论争概括为"能指派"和"所指派",两派论争的焦点也集中体现在诗歌语言的"难懂"与"易懂"上,其背后深层动因正是汉字的"言"方式编码和"文"方式编码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正> 中国当代的文艺理论,经过几十年的反反复复、风风雨雨,尤其是经过新时期十余年来的文艺实践和文艺论争,在认识文艺的一个基本点上逐步取得了共识,这一基本点就是众所周知的一个文艺理论命题:文学是人学。当代文艺理论中,无论何种文艺观念和文艺学说几乎都与这一基本论点保持着某种精神上的连结。文学是人学命题的主要内涵是,文学是表现人的,表现人的性格、情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文艺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经历了形成、成熟、丰富、坚持等阶段,其内涵表现为论述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文艺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反对文艺领域资产阶级自由化问题、“双百”方针问题等。新时期的许多文艺论争如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文学与人性、人道主义的关系等都受到邓小平文艺理论的指导。邓小平文艺理论规范着新时期文学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陈云哲  杨丹丹 《求索》2011,(2):204-206,231
本文考察刘心武短篇小说《班主任》在思想解放运动前期文学中的"原典"地位,探讨其在具体的文本要素设置过程中,是如何自觉或不自觉地体现了国家意识形态对"文革"的"反思"和"否定",从而在思想解放运动前期亦即新时期初期的历史场域中担负了什么样的"启蒙叙事"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