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1 毫秒
1.
动漫文化:不可小觑的青少年亚文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动漫是青少年中流行的亚文化,青少年这一文化选择充实了青少年闲暇时间。然而,由于我国动漫文化是一种以日美卡通为主要内容的亚文化,他的教育性与腐蚀性是并存的。本文通过对我国卡通文化流行原因及卡通文化特征的分析,对热流行的动漫文化进行了冷静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主流文化与青年群体亚文化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主流文化就是社会主义文化,它具有先进性、开放性、创新性、历史性特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统摄和支配其他价值观,从而成为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价值观;青年群体亚文化是与主流文化相对应的非主流的、局部的、特殊的亚文化形态;现代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文化传承链条的断裂是青年群体亚文化存在的客观原因;主流文化与青年群体亚文化之间不存在根本性的矛盾和对立,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宽容、善待并正确引领青年群体亚文化回归主流,是正确处理两种文化关系的原则和策略。  相似文献   

3.
青年亚文化呈现出对主流文化的颠覆、抵抗与疏离.动漫流行语成为探究中国青年亚文化心理症候的一种视角,"萝莉""伪娘""宅男"三个术语折射出青年一代的心理状态、生存境遇与交往方式.三者集中代表了青年亚文化的群体性认同的心理诉求和另类标榜的心理症候,有赖于主流文化、媒体文化和社会文化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加以规避和引导.  相似文献   

4.
监所亚文化是指在监所中以特有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通行于在押人员群体内部的文化体系,它与监所主流文化一起构成了在押人员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双重价值体系,具有群体规范性、低层次性、传承性、吸引力、同化力和腐蚀力等特点,对在押人员的价值观和行为有着很大的负面影响。通过对监所亚文化的研究,可以了解监所亚文化的本质,探寻存在于犯罪现象特别是犯罪的交叉传染性和反复性等问题背后的文化因素,为从公安监管工作入手实施犯罪防控之策提供依据,具体可从强化监所主文化、监所环境、监管民警的作用等方面的影响来抑制监所亚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宿舍亚文化建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加强大学生宿舍亚文化建设,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价值引导、目标引导和行为引导功能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赵伟 《公安研究》2010,(6):81-84
警察亚文化是西方警察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学者从社会学角度进行的警察亚文化研究具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本文从批判的视角述评西方警察亚文化研究,目的是认清其精华糟粕,以为我国的警察文化研究借鉴利用,进而指导我国和谐警察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2016年度国内重要期刊发表的与青年亚文化研究相关的学术论文进行搜索、梳理和分类,试图勾勒该年度青年亚文化研究的总体情况,并从政治娱乐化与娱乐化政治、网红现象的多元化解读、新媒介进程中身份认同的危机与重建、媒介技术视域下的青年亚文化传播、青年亚文化与社会整体文化的关系考察、青年亚文化研究的方法论反思六个方面概括该年度主要的研究发现和核心观点,并对此加以评述和反思.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网络的发展,成人电影在大学生中传播开来,也促进了一种新的大学生亚文化的形成。进入web2.0时代以来,置身于sNs虚拟社区中的大学生更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被这一亚文化所浸染,甚至对这种亚文化由接受、分享,到最终身不由已地参与到成人电影的亚文化传播中。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和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息息相关,另一方面也说明校园主流文化对大学生的支配作用有所减弱。  相似文献   

9.
近三十年来,多种网络青年亚文化在中国流行,它们的出现、流行、存续时间相互交织。本文发现同一时期流行的网络青年亚文化具有相近的美学意蕴。中国网络青年亚文化可分为批判主义、浪漫主义、感伤主义、民族主义四个发展阶段。国家、市场、个体是推动网络青年亚文化变迁的三个主体,三者的交互关系是网络青年亚文化呈现不同特征的逻辑所在。个体主导作用下的网络青年亚文化呈现原始的、天然的批判主义色彩;市场对网络青年亚文化具有赋权和异化作用,将批判主义色彩的亚文化异化为浪漫主义、感伤主义风格;市场的越权行为引起主流意识形态领域的警惕,国家直接干预、治理网络青年亚文化中的乱象,民族主义得以流行。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青少年犯罪与亚文化关系的剖析,阐述了亚文化对青少年犯罪的作用,指出亚文化是青少年犯罪的诱因和温床,是青少年犯罪的传感器,亚文化决定着当今中国社会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并由此提出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针对性措施。  相似文献   

11.
张紫微 《人民论坛》2020,(1):122-123
随着互联技术的发展,自媒体进入蓬勃发展的时代,同时也使亚文化肆意生长,曲解了人们对主流文化的正确理解。面对反哺的亚文化,需要丰富微平台文化内容,扩大主流文化的“声音”影响力;将主流文化融入微生活,提升“发声”能力;坚定核心价值观,与主流文化“和声共鸣”,提升和维护主流文化。  相似文献   

12.
青年亚文化的形成及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青年形象类型与青年价值观入手,着重探讨青年亚文化发生与发展的特点,以及在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多元化趋势。通过对几种青年亚文化主要表现形式和变化的分析,论述其对社会整体文化建设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青少年犯罪的亚文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韩宏伟 《青年探索》2005,12(2):61-64
亚文化是一种对抗社会主文化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青少年生理心理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对亚文化的极大倾向性。亚文化通过社会整体文化环境的熏染,诱导了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和越轨行为的发生。分析青少年犯罪的亚文化的表现特征和深层次原因及影响将有助于科学有效地预防和矫治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王岩 《前沿》2012,(4):140-141
对汉语熟语的亚文化现象研究是一个很有价值、很值得深刻探讨的课题。熟语的亚文化现象主要体现汉语方言熟语和社会亚文化语言中的流行语两个方面。研究方言熟语主要研究其所体现的地域文化属性、地域文化特征和地域文化内涵,方言熟语产生的地域文化理据和文化背景,以及熟语与方言熟语之间的关系和发展演变的趋势研究;研究社会亚文化语言的流行语主要研究其文化特点、语言特点以及产生的文化理据和文化背景,研究社会亚文化流行语对熟语的影响,以及流行语与熟语之间吸收和转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1978至1998年的中国本土青年亚文化研究进行全面的回顾,我们从国外青年亚文化理论译介、中国本土青年亚文化理论话语、具体的青年亚文化现象研究这三个方面,检视了前互联网时代我国青年亚文化研究领域取得的成果,由此揭示了这一时期青年亚文化研究的特点,同时反思了其在理论资源的挖掘、思想观念的引导和研究方法的运用上存在的一些不足,以期对目前新媒介情境下的青年亚文化研究提供思想资源和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6.
青年亚文化研究起源于西方,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学者开始关注青年亚文化研究领域。20世纪90年代末期,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媒介青年亚文化迅速发展,对主流文化的塑造产生了重要的影响。20年来,我国"青年亚文化"研究历经了1999~2006年的萌芽期、2007~2012年的发展期、2013~2019年的高潮期。主要关注网络青年亚文化、影视中的青年亚文化、文学中的青年亚文化、日本青年亚文化在中国的本土化、伯明翰学派的研究范式等。研究视角逐渐多样化,但本土化理论研究偏少;研究方法逐步多元化,但质化偏多量化偏少;研究取向聚焦国内,国际视野有待拓展。未来可尝试从量化研究的角度,发展本土化理论,进行跨学科、跨文化的多维解读,关注青年亚文化在公共传播中的建设性作用;引发的对话模式与话语体系的变革;对群体传播与组织凝聚力的启示;青年亚文化内外的融合与区隔;新媒介技术下的风格变化等。  相似文献   

17.
方亭 《中国青年研究》2012,(1):68-71,16
日本动漫文化作为中国青少年亚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在中国已然进入新媒体传播时代。其传播平台主要包括动漫下载论坛、在线网站、讨论帖吧等;传播特征表现为即时性、廉价性、广泛性和交互性。日本动漫的新媒体传播成就以动漫文化产品、衍生产品、游戏产品、主题乐园为核心的优势文化产业。对日本动漫新媒体传播应在网络侵权、青少年伦理观念以及媒介素养的培育、民族文化的世界化等方面加以反思。  相似文献   

18.
刑讯逼供亚文化的基本内容有认为“刑讯逼供有益”、“刑讯逼供合理”因而采取使嫌疑人身体承受痛苦的行为模式。刑讯逼供具有对外的隐蔽性与对内的公开性、自发性和传染性等特征。刑讯逼供亚文化理论有其产生的法文化基础、现实基础、价值基础和制度基础。用主流文化抑制亚文化是消除刑讯逼供亚文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田琼 《前沿》2013,(8):36-37
大学校园文化是一种亚文化,学生是校园文化的主体,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的价值体系即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大学生,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对加强学生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有很大的帮助和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从战略高度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问题.这是党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我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方向.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也是当代武警官兵的价值取向。我们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贡献.必须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实质.进一步明确当代军人的价值追求.强化军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