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特指一种主要借否定和歪曲中国共产党历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进而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主义道路和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思潮。这种思潮近年来呈现出新的特点,需要进一步深入剖析。历史虚无主义的存在根源历史虚无主义是虚无主义在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在我国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演变过程。追根溯源来看,历史虚无主义的存在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从社会根源讲,它具有复杂的国际和国内背  相似文献   

2.
进入九十年代以后,国际性民族主义引人注目,学术界也形成了一些不同的认识。 一、当前民族主义上升的原因 关于当前民族主义上升的原因,一些学者认为是历史根源,一些学者认为是现实中政治、经济等因素,而多数人则认为,当前民族主义的上升是历史的和现实的多种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笫一,历史根源。历史上存在的复杂的民族矛盾为当前民族主义的上升提供了深层的土壤,历史上曾有过并且延续下来的教派之争也成为民族主义上升  相似文献   

3.
人类探索社会主义的历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空想社会主义者把社会主义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他们从抽象的理性出发,对现实进行抨击,认为一旦天才人物发现真理,并付诸实际,社会主义就会成为现实。结果这一致命的错误,使社会主义在乌托邦的荒原上飘荡了三百余年。社会主义应建立在什么基础上呢?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作了正确的回答:为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必须首先把它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他们从资本主义的现实出发,对当时的社会经济结构和发展规律作了全面深刻的剖析,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无产阶级通过革命的实践,又使社会主义从科学的理论变为现实。 但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它还面临着巩固、建设和发展等一系列重大的课题。几十年现实社会主义的实践表明,脱离现实,把经典作家的书本视为万古不变的教条并作为基础,来建设社会主义,结果窒息了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形成了新的空想论;否定现实,不承认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现实,甚至放弃社会主义,把其引向  相似文献   

4.
论刘少奇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刘少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理论 ,可分两大部分来阐述 ,一是关于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和理论 ;二是关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理论。(一 )关于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科学构想1 .革命胜利后必须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 ,并把它作为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比较长的、不可逾越的、相对独立的历史阶段。刘少奇预计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可分两步走 ,第一步是搞新民主主义 ,第二步是搞社会主义。在新民主主义阶段 ,经过长期努力 ,为社会主义准备物质条件 ,以便稳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他指出 :“我们认为新民主主义经济是一…  相似文献   

5.
谢宏 《党的文献》2015,(2):94-100
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中的科学社会主义是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的;而现实中的社会主义,毫无例外地发生在经济文化欠发达的国家。如何认识这种"理论断层"现象,关乎人们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确立。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推动人类更加自觉地去创造历史。资本主义全球化进程提供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一些经济文化欠发达国家首先步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条件。这个"历史条件",不仅涉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具体状况,同时涉及阶级矛盾、阶级斗争的形势。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强弱,甚至和国际大环境有关,是"历史条件的总和"。经济文化欠发达国家创建社会主义社会,要紧紧抓住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正是紧紧抓住生产力这个经典社会主义的内核,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新的概括,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理论概括,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的定义,在理论和实践上都称得上是一场革命,大大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  相似文献   

6.
<正>历史虚无主义是一股否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否定中国革命史,否定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进而否定中华民族文明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错误思潮。尽管其表现形式多样,但共同理论基础都是唯心史观。用抽象的人性抹杀善恶的区别,用所谓"温情"的改良消解革命的正当性,用资本主义制度和价值观衡量中国发展道路,是其显著特点。一、用抽象的人性抹杀善恶的区别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在历史的长河中,涌现出无数为民族大义前仆后继的英雄,也充斥着贪生怕死、开历史倒车、卖国求荣之徒。  相似文献   

7.
刁世存 《探索》2004,3(1):57-60
新时期中国社会人道主义思潮主要是从人道主义的角度反思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和历史,争取和确立合乎人道的民主政治,从而实现人的现代化。作为当代中国历史上罕见的思想文化现象,它表现出自发性与广泛性、历史感与西化倾向、情绪化与政治化、对马克思主义的新理解与再认识等特征。争论中出现的混淆概念的不同含义,混淆科研考察的不同领域,人为地制造对立等问题最终导致有待深入的学术探讨难以为继。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人道主义思潮对“文化大革命”的深重灾难及其根源的揭露和批判,从根本上否定了新的迷信和“两个凡是”的方针,有力地鞭笞了“左”倾思潮,推动了思想解放运动进一步向纵深发展,促动、影响了中国二十世纪80年代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为创立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科学理论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8.
苏联剧变后社会主义作为思想意识在俄罗斯还存在吗?答案是肯定的。本文拟对当今俄罗斯社会主义思想内涵及不同类别的社会主义思想进行总结、评析。一、当今俄罗斯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当今俄罗斯社会主义思想是相对于苏联社会主义思想而言的,是在苏联历史与俄罗斯现实的比较中,在对教条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现实社会主义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俄罗斯转型时期利益集团的政治参与对于俄罗斯社会转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要研究俄罗斯利益集团的政治参与,首先要对俄罗斯利益集团形成发展的成因进行分析。俄罗斯利益集团的形成是俄罗斯型的必然产物。俄罗斯利益集团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苏联时期的官僚特权阶层是历史根源;俄罗斯转型时期政府推动和政治制度缺陷是政治根源;俄罗斯转轨时期市场经济的缺陷是经济原因;俄罗斯激进的思想和个人主义为核心的政治文化是文化根源;俄罗斯转型时期的阶级阶层的分化是社会根源;俄罗斯利益集团政治参与的需要是内在的自身因素。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发达国家发生,或者至少要在发达国家同时建设社会主义的前提下才有可能。然而现实社会主义革命都发生在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国家。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到底能否建成社会主义、应该建成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已成为自列宁以来各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都在努力尝试解决的历史难题。进入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实践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破解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难题,化解了经典社会主义与现实社会主义的逻辑矛盾,完成了社会主义在当代实践中的理论重构。  相似文献   

11.
近一百年来,历史和实践已雄辩证明我们国家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成功走向了社会主义道路并取得了非凡卓越成就,党和国家的发展史是宝贵历史资源,也是当代中国现实合法性来源。我们要珍惜、维护来之不易的经验和成就,警惕、反对国内外各种错误评判和思潮。总结梳理历史虚无主义近三十年花样式反动分裂颠覆性言论,无非就是围绕"两个否定"说事做文章: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否认社会主义,以碎片化研究扩散红黑颠倒、混淆是非的言论,目的就是以历史为切口,否当今之现实,全盘否定党的指导思想和所走道路,进而取缔共产党执政地位。因此要从思想认识根源上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真面目,其背后实质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不同意识形态的较量斗争。  相似文献   

12.
一般来说,新理论的产生需具备三个条件:历史渊源、现实基础和理论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简称“中国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也是这样,它具有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历史渊源。正是这一历史渊源,为中国理论自信奠定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3.
罗建华 《求实》2017,(5):4-12
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性以及因这种文化自身所具有的包容性使异域优秀文明成果积极涌入,是当今中国文化自信的多重保障机制。但是,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文化面临着多重的挑战与危机,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历史虚无主义借助网络信息技术以全新的方式出场并对中国历史与文化加以否定与虚化。新一代领导人深入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内在机理和理论形式背后的政治诉求,力图对其本质加以揭露并从根本上解构它,以构筑文化自信的理论基石与政治共识。经过长期的理论酝酿与现实考察,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四个自信",实现了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的理论升华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准定位。  相似文献   

14.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作为西方世界“和平演变”的武器.其破坏性早已被苏联东欧国家的剧变所证实。它承认支流.否定主流.孤立分析历史进程中的某一事件进而否定整个历史进程的特征.更是让许多专家学者直指其实质就是历史唯心主义。自赫鲁晓夫以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从萌芽到形成一股思潮.矛头直指苏联社会主义制度标志性的代表人物和重要事件.力图通过否定斯大林、否定列宁、否定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等来彻底摧毁苏联的历史功绩.制造俄罗斯历史的断裂带。  相似文献   

15.
现代经济文化的理论研究,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现实依据。人类科技革命、产业革命、生产力系统结构的调整,现代信息的传播,新的科学理论和方法的规范,国际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广泛交流,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经济文化资源的横向流动与优化配置,强化了经济文化发展的内在联系,使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日益显示出强大的综合功能和巨大的发展潜力。现代经济文化以丰富的内涵和综合效应引起了管理决策部门和企业界、理论界、文化界的高度重视。研究现代经济文化,促进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已成为我国学术理论研究的一项重要任…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认为,分工体现着现实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发展状况,与社会历史的变迁及人的生存发展状况密切相关。人的发展的每一个历史阶段都预设了某些基本形式的社会分工。分工与人的发展的契合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生产力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映现了人的发展由历史形态经现实形态走向未来形态的否定之否定过程。  相似文献   

17.
加强理论创新,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繁荣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赋予青年学者的历史使命,必须重视和解决好困扰青年学者履行历史责任的问题,重点是要增强青年学者责任感与使命感,提高治学水平和学术修养,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探索和创新青年学者培养模式;引导青年学者关注现实问题研究,用科学理论指导解决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完善学术研究机制,引导青年学者学术研究的理性回归。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认为,分工体现着现实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发展状况,与社会历史的变迁及人的生存发展状况密切相关。人的发展的每一个历史阶段都预设了某些基本形式的社会分工。分工与人的发展的契合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生产力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映现了人的发展由历史形态经现实形态走向未来形态的否定之否定过程。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提出了文化自信的理论命题,文化自信作为中国道路上的重要元素,它根源于中国具体实践,有其深厚的现实基础,所包含的内容从历史维度看,它传承延续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发展积淀下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现实维度看,它包含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伟大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改革建设中形成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它们共同组成了文化自信发展的底气。进一步增强和提升当代中国文化自信,需要通过激发文化发展动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创新,加强文化交流等路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20.
论科学发展观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统领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巧华 《学习论坛》2006,22(2):72-74
科学发展观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居于统领地位,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和现实决定的。从历史的角度看,它是发展战略和发展理念合乎逻辑的演变结果;从现实的角度看,它是走出发展误区、消除体制弊端、化解社会矛盾的有效途径。科学发展观的统领地位体现在以人为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过程中,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