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周敏 《中国监狱学刊》2004,19(6):101-104
显性教育一直是我国罪犯道德教育的主体方式,也曾经并一直发挥着改造罪犯的重要功能。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多元化时代的到来。隐性教育成为世界各国道德教育发展的总趋势,我国罪犯道德教育应把握这一趋势,通过注重显性教育中的隐性渗透,构建渗透式教育模式;加强监区文化建设,构建陶冶式教育模式;积极运用社区化手段,构建开放式教育模式,来实现罪犯道德教育的显性与隐性的有机整合。  相似文献   

2.
意识形态不仅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更多作为一个在某种特定利益驱使下形成的包含着欲望、情感、表象的知识系统,有着理论和实践的功能.它包容着政治、经济、道德、伦理等观念思想,但又不是简单的等同.意识形态是一个动态的整合的文化概念.这一理论视野提供了重新审视和阐释现代中国文学社团的可能.现代中国文学社团的源流、生成及形态等,与现代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等诸方面构成了关系复杂的网络.现代中国文学社团发展史既是一部现代意识形态史,又是现代知识分子不断追求超越自我的群体幻象.在一个互动的文化结构体系中,考察现代文学社团自身,反省现代文学社团研究,重要的是尊重文学社团的独立形态、结构特征,正确区分与文学流派、思潮的整合关系.  相似文献   

3.
《检察风云》2013,(3):85-85
德国著名教育学家沃夫冈·布雷钦卡通过对宗教教育、世界观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分析,从规范的角度上探讨了欧洲一些具体国家的信仰教育实践。  相似文献   

4.
制度伦理教育是指致力于使人认可、内化并践行契约伦理的教育.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罗尔斯正义理论在教育界的影响日益深远等,它已经悄然兴起.合法性判断是对事物是否符合社会、时代发展的一个最基本的判断,所以对制度伦理教育进行合法性判断是非常必要的.道德教育合法性判断的依据包括道德伦理合法性判断的依据和道德教育方式方法合法性判断的依据.前者具体可分为民意、文化传统和超越三重依据;后者具体可分为尊重常识道德、教育者"言行一致"、旨在于使人向善、有效性四重依据.以这些依据作为评判的标准,不难发现制度伦理教育尽管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去借鉴,但它并不具有很强的合法性基础,它的兴起不能实现其已有的承诺.  相似文献   

5.
一些高校在开展学生党员后续教育工作中,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和具体的实施规范,造成了后续教育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只有从转变学生党员后续教育方式入手,整合、提高各种实践教育活动的有效性,把它渗透到专业教育中来,形成课内课外教育长效机制,才能使学生党员的先进性得到提升,才有可能为社会输送合格的高质量的人才.  相似文献   

6.
国际礼仪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的指导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在大学德育教育中开展国际礼仪教育的必要性礼仪是指人际关系、人际交往中互相尊重、联络感情、增进友谊的文明行为 ,也是个人文化修养、品德修养和思想境界等精神内涵的外在表现。现代国际礼仪是指在国际交往中所形成的以相互尊重、主权平等原则为基础的一系列规范和准则 ,随着国际关系的迅速、广泛、深入的发展 ,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比较系统、规范、全面的礼节程序。大学德育教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中的主导成分 ,是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 ,其实质是教育者用社会思想品德规范教育影响受教育者 ,使之转化为受教…  相似文献   

7.
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目标建构的依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目标指向,表达的是一种价值理想。其目标建构有着哲学人道主义的思想基础,也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同时还有着人类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具体地说,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的目标建构的依据主要有三点:一是人类有关个人自由与尊严的思想的宝贵遗产,特别是个性教育、自由教育思想的宝贵遗产;二是现代教育,特别是我国目前道德教育所肩负的使命;三是主体性道德人格的结构与特征  相似文献   

8.
网络文化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模式产生了深刻影响,给高职护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消极的影响.本文指出在网络文化背景下,应通过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来加强高职护生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9.
美国在现代大学制度建立的进程中出现了道德教育的滑坡,其中产生的危机与现代大学的专业化、职业化诉求以及美国社会道德共识的分裂具有相当密切的关系。面对大学制度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进程,中国当代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出现了类似的问题。我们试图以中国道路为背景,将美国20世纪以来的道德教育危机作为一种参照系,从中获得解决思政教育结构性问题的启发,尝试将其发展放在历时性的视角中予以再思考。  相似文献   

10.
鲁洁先生对当代中国教育学理论,尤其是德育理论有着重大的、特殊的贡献。道德教育哲学是她治教育学的核心和灵魂,以道德之眼看教育、思教育是她教育学术思想的明显标识。她建构的是有人的和为人的德育,是以人的生活为坚实基础的德育。她一直在关注对西方现代化的反思,她不迷信过度物质化、占有式的西方现代化,同时却高度重视西方现代人本主义的新发展,敏感于它们区别于近代人本主义的新特征。她完全不满足于传统的道德概念,她试图冲破规范论的道德解释论,冲破知识论的道德解释论,冲破工具论的道德解释论以及现存论的道德解释论。她已相当完整地构筑起道德教育哲学的理论大厦,也相当深刻地回应了中国社会转型中道德教育面临的种种现实问题。祝贺她寿辰的最好方式无疑是激发人们重温她的作品,走进她的学术生活,更深入一些地研究她的思想。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学校毒品预防教育仍存在着"形式主义"明显、教育方式不当、教育内容脱离实际、教育实效性不高、高校毒品预防教育薄弱等问题。为此,需采取以下对策: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多种形式建设师资;加大政府投入,多渠道募集资金;编撰统一教材;保证课堂教学时间;完善责任机制和考核机制;将学校毒品预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生活技能教育、同伴教育、其他学科教学、网络技术、教育科研、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形式结合,拓宽学校毒品预防教育途径。  相似文献   

12.
教育机会均等概念的跨文化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教育机会均等"是学校教育制度正式形成之后出现的一个重要概念,各国教育学者对其概念内涵的分析均受到其所在国家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英国学者强调无论是贵族子弟还是平民子弟,都应该享受同样优质的教育,而且政府还应该对平民子弟给予补偿教育,以达到教育结果的机会均等.美国学者强调无论儿童出身于何种民族及背景,都应该接受同样质量的教育,尽可能地减少教育机会的不均等.中国学者认为以中国现有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应尽量减少儿童在入学机会方面的地区差异和阶层差异.  相似文献   

13.
党校教育的层层筛选形成人的受教育水平(或学历)的差异,同时也由此导致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职业的不同,这是造成教育的竞争与应试教育的根本原因。应试教育是对我国当前教育弊端的概括,其实质是指教育筛选功能的过度张扬对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功能的侵害。基于筛选的应试教育与基于发展的素质教育是教育的两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经处于一定的张力之中,理想的教育是实现二的均衡。  相似文献   

14.
人的主体性发展与中学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的主体性,是人在社会实践中不断生成和发展的。充分发展以培养人的主体性为最终目的为主体性教育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当今学生主体性迅速发展的客观要求。作为常常被主休恶性循环研究所忽视的中学教育,必须弃教育中那种难知难智型的认识传递与智能训练的框架,遵循主体性原则,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革,以培养自由发展的、富有创造性的主体的人。  相似文献   

15.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regulation of remedial education in Spain that has emerged from a sweeping reform of the educational system, originating from and inspired by constitutional principles and the regulation of the right to an education. The components of this theme display certain similarities with (a) specific programmes in U.S.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b) the English system of priority area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educational infrastructure and materials, and teacher incentives and (c) the planning, opening, and specific nature of Educational Priority Areas in France.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August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16.
Many schools of social work maintain partnerships with schools in other fields, including law schools. Social work educators also seek to provide students with real‐life educational experiences. Schools maintain ties with community‐based organizations to facilitate field placements for students and also to effect social change. I review existing literature regarding social work interdisciplinary education, focusing on law and social work. I describe a social work program designed to provide students with interdisciplinary education both in the classroom and in the field and to effect community‐based advocacy. Finally, I describe pending research designed to measure the program's efficacy.  相似文献   

17.
略论程朱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之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颢、程颐及朱熹的教育思想 ,是他们汲取孔、孟等古代教育的思想精粹并融合自己长期的教育实践经验 ,进行深刻的总结并加以理性思考而形成的理论结晶 ,对宋直至清代的七百多年中国教育 ,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他们提出和实施的注重素质教育、摒弃应试教育 ;注重学习方法论教育 ;注重个性差异 ,因材施教 ,提倡启发引导 ,独立思考 ;注重躬行实践 ,强调知行并重等许多富有真知灼见的主张和见解 ,是符合人类认识规律和教学规律的 ,至今仍对现代教育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视角理论与教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贝斯特与凯尔纳所建构的视角理论认为,一个视角就是一个解释社会现象、过程及关系的特定的切入点,它受到研究者本人先有的假设、理论、价值观及兴趣等的影响,并且一切视角都是有限的,不完全的.因此,他们主张视角多元化和提供新颖的能说明问题的视角以便引起人们对新现象的关注.就教育研究来说,这意味着从主位视角和客位视角等多角度来看待教育问题,借以激发对教育问题的新颖理解和看法.  相似文献   

19.
杨杰 《金陵法律评论》2005,(2):74-78,99
既往美育理论往往习惯于从外生变量的角度,把开展一般的审美活动或艺术活动作为实施美育的途径,缺乏对其内在运行机制的研究,这只能致使美育理论仅仅停留在教育外在形式的层次,难以准确阐明美育在素质教育结构中的地位.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将知识内化为受教育者的素质,即:受教育主体在左右脑功能的互补下,对可传播的知识进行选择、吸收、融合、创新和提升,形成或是以科学文化素质为主,其他精神文化素质为辅,或是以人文文化素质为主,其他精神文化素质为辅的较为全面的素质,也就是理性的直觉化和直觉的理性化相统一的文化心理结构.美育的内在机制是促进受教育者形成这种文化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role of law in shaping the growth of private education, as a part of educational reforms in response to social change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RC) after the 1980s. This paper argues that law acts as a new social game rule, one used by the state to govern, regulate and promote new relations and interactions between state and non-state players in educational reform and to rectify irregularities generated by the players. The process of legislation reveals the tension between regulation and deregul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ivate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government. This paper concludes by offering an understanding on the role of law as both a means and an end in shaping educational reform in the face of ongoing social chang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