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2011年初发生的“阿拉伯之春”以世俗“街头革命”为先导,却为伊斯兰分子提供了政治崛起的历史机遇.政治伊斯兰在突尼斯、摩洛哥、埃及相继取得选举胜利后上台执政,宣告阿拉伯世界迈向政治伊斯兰时代.目前,中东世俗主义与伊斯兰主义、伊朗和沙特各自领衔的“什叶派新月”与“萨拉菲派新月”、以埃及穆斯林兄弟会为首的伊斯兰温和派与以“萨拉菲派”为首的伊斯兰保守激进派三对关系的博弈日益加剧,已经并将继续影响中东政治伊斯兰走势.  相似文献   

2.
阿拉伯国家剧变与“威权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始自突尼斯的民众运动以燎原之势蔓延至整个阿拉伯世界,改变了相关国家的政治生态,对北非中东地区乃至世界格局将产生深远影响。阿拉伯各国的威权政府虽然在初期都不同程度地推动了国家发展,却未能抓住有利的战略机遇期实现转型,一些超长期执政的威权领袖逐渐堕入贪腐失效轨道,因而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民众运动的冲击。突尼斯和埃及的政权已经更迭,利比亚、也门、巴林和叙利亚正经受着严峻考验,其他各国受到的冲击因国情不同而有所差异。整体上看,利比亚的局势发展影响着叙利亚的未来命运,而叙利亚可能成为“阿拉伯之春”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3.
2010年底以来,由"茉莉花革命"引起的民族民主运动狂飙已经席卷阿拉伯世界。突尼斯作为这一运动的始发国率先走上了革命后的政治重建。截至目前,伊斯兰复兴运动在重建期间的政治力量角逐中取得了优势地位。追根溯源,伊斯兰复兴运动由"理想化"向"理性化"的转变是其积聚力量和取得政治主导权的关键。因此,重新审视和理解伊斯兰复兴运动正当其时。  相似文献   

4.
从2010年12月17日突尼斯失业青年布瓦吉吉自焚开始,一场席卷突尼斯的政治变革大潮迅速蔓延至整个中东地区,这集中反映了中东国家普遍存在的社会矛盾和经济困境。然而,在西方媒体欢呼“阿拉伯之春”的到来时,伊斯兰主义者却在政治动荡中迅速崛起。  相似文献   

5.
早在15年前美国政治学大师亨廷顿就曾写道:“在一些主要的阿拉伯国家(阿尔及利业、埃及、摩洛哥、叙利亚、突尼斯)20岁出头、寻找工作的青年人数量的扩大将持续到2010年左右……识字人口的迅速增多造成有文化的年轻一代和很大程度上没文化的老一代之间的鸿沟,因此‘知识和权力之间的分离’可能‘会使政治系统处于紧张状态’。”  相似文献   

6.
阿拉伯世界、非洲大陆和伊斯兰世界是埃及外交活动能够发挥重大作用的三个重要舞台,即构成所谓的“三个圈子”,也是埃及容易获取支持和协调行动的同盟军与重要外交资源。“三个圈子”的排列是相对变化的,体现埃及外交政策发展、变化和调整的轨迹,阿拉伯世界是埃及外交的中心舞台。埃及总统在外交决策上有“主导权”,同时也听取近臣和幕僚的意见。埃及成功地利用其外交资源,使外交力得到延伸,扩大了自身在地区事务和世界舞台上的影响,为本国社会经济发展赢得了可观的经济利益。  相似文献   

7.
始自突尼斯的民众运动以燎原之势蔓延至整个阿拉伯世界,改变了相关国家的政治生态,对北非中东地区乃至世界格局将产生深远影响。阿拉伯各国的威权政府虽然在初期都不同程度地推动了国家发展,却未能抓住有利的战略机遇期实现转型,一些超长期执政的威权领袖逐渐堕入贪腐失效轨道,因而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民众运动的冲击。突尼斯和埃及的政权已经更迭,利比亚、也门、巴林和叙利亚正经受着严峻考验,其他各国受到的冲击因国情不同而有所差异。整体上看,利比亚的局势发展影响着叙利亚的未来命运,而叙利亚可能成为"阿拉伯之春"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8.
伊斯兰势力在2011年的中东变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突尼斯到埃及,从利比亚到叙利亚,无不显现着伊斯兰势力的影响。突尼斯伊斯兰复兴党在大选中获胜,埃及以穆斯林兄弟会为班底组成的自由与正义党在第一轮投票中遥遥领先,摩洛哥国内的伊斯兰势力也效仿土耳其成立了正义与发展党。  相似文献   

9.
2011年1月,由突尼斯“茉莉花革命”引发的“阿拉伯之春”席卷埃及,埃及长期积累的社会矛盾终于爆发。多个城市民众大规模集会,仅仅在18天以后,统治埃及达30年的穆巴拉克政权被推翻,埃及持续至今的政局动荡由此开始。穆巴拉克政权被推翻后,作为过渡执政者的最高军事委员会饱受世俗派诟病,围绕军方应将权力尽快交还给民选世俗政府的问题,埃及自由派、保守派以及威权派之间展开了政治博弈,政权内部权力争斗,街头政治持续上演。  相似文献   

10.
2014年,中东多种矛盾相互交织,全面激化,使其成为全球政治、军事与安全等冲突爆发的热点地区。期间,巴以冲突升级,叙利亚、利比亚和也门内战频仍,埃及等国政局动荡。伊朗与伊核问题六国(美、英、俄、中、法、德)谈判未能如期达成全面协议,伊核问题未来变数增大。年初异军突起的伊斯兰极端组织"伊斯兰国"横行肆虐,使伊拉克局势濒临失控。目前,中东地区秩序和地缘政治格局处于深刻的变化中。西方基督教世界和中东伊斯兰世  相似文献   

11.
“阿拉伯之春”激烈震荡中东格局,各国所受波及影响不一,其中突尼斯可以算是较为成功的转型国家之一,取得了通过新宪法、组建新政府、世俗派执政等政绩.但是突尼斯仍未能解决一直困扰的经济和社会问题,而且面临恐怖主义挑战,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影响突尼斯政治转型的因素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宗教以及国际和地区环境等诸多方面,本文拟以意识形态冲突为主线,回顾突尼斯“茉莉花革命”后意识形态矛盾发生的背景,梳理突政治进程中意识形态冲突的表现及其对国家稳定和改革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希望能为突尼斯问题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2.
埃及军方罢黜穆尔西总统后,阿拉伯世界结束了“阿拉伯之春”以来宗教与世俗力量共处的状态,进入了教俗力量激烈博弈的阶段.其他一些阿拉伯国家的世俗力量也效仿埃及,要求本国伊斯兰政权下台.埃及教俗力量分道扬镳的真正原因是世俗力量担心执政的伊斯兰温和力量,坐稳江山后原形毕露,实行政教合一,建立神权统治,因而利用经济形势未有好转的机会和民众的不满,采取非常手段推翻了宗教力量政权.但是,这难以解决埃及和阿拉伯世界面临的问题,况且极端势力会利用混乱局面扩大影响,从而威胁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因此,为了埃及和阿拉伯世界的长远利益,教俗力量间需要做出明智的妥协.以军方为核心的世俗力量要尊重选举结果,改变以武力推翻民选政府的过时做法.宗教力量执政后则应该严格按照现代政治的基本原则,即政教分离的原则来制定宪法,放弃任何通过伊斯兰法来治理社会的意图,摒弃输出伊斯兰革命的对外政策.唯有如此,阿拉伯世界才能再创辉煌.  相似文献   

13.
“阿拉伯之春”爆发以来,西亚伊斯兰大国土耳其、伊朗和沙特阿拉伯(简称“沙特”)形成了复合身份。教派争端导致三国在西亚地区的战略博弈阵营化;阿富汗弱政府、强社会的权力结构使三国的战略博弈代理人化。作者提出“复合身份政治”概念,认为土耳其、伊朗和沙特以三重身份参与阿富汗安全事务。从族群和教派身份看,土耳其与阿富汗北部乌兹别克人和土库曼人等突厥语族群形成特殊关系;伊朗与中部哈扎拉人和塔吉克人形成特殊关系;沙特与南部普什图人形成特殊关系。从区域身份看,土耳其借助突厥语国家委员会,伊朗借助经济合作组织,沙特借助伊斯兰反恐联盟,三国在“向东看”过程中分别将阿富汗纳入各自主导的多边机制,形成了制度均势。从全球身份看,土耳其以北约的名义参与在阿富汗的军事行动,伊朗加入上海合作组织,沙特利用伊斯兰合作组织,三国与世界大国形成了议题联系。复合身份政治使土耳其、伊朗和沙特构筑相互交错的次体系,稀释了世界大国主导的阿富汗问题安全倡议,阿富汗安全格局由“多极”走向“多中心”。  相似文献   

14.
高祖贵 《和平与发展》2012,(6):19-25,76-80
始于2010年年底的中东大变局堪称冷战结束以来世界范围内最重要的地缘政治变动,其结果是埃及等4个国家政权以3种模式被更替,以变革求稳定成为地区主要政治潮流,伊斯兰主义力量政治地位和影响力迅速崛起,海湾合作委员会的地区主导地位明显上升。这场变局对于相关国家来说是探求符合伊斯兰文明和自身国情发展道路的一次努力,然而,要综合解决宗教力量与世俗力量、伊斯兰与现代民主、伊斯兰与非伊斯兰、民选政府与军方等多重关系,势必要经过较长时期曲折的震荡甚至冲突。  相似文献   

15.
叙利亚动荡的特殊性及其未来走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晨 《亚非纵横》2012,(2):18-22,59,61
2011年以来,中东地区爆发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动荡和变革。随着时间推移,突尼斯、埃及、利比亚、也门等国相继从“革命”阶段进入“后革命”的重建、调整、震荡期。但叙利亚危机“高烧不退”,乱象四起。自阿拉伯国家联盟从叙利亚撤出观察团后,叙局势继续恶化,逐渐演变为阿拉伯大变局中的特殊个案。本文试图对叙危机特殊性及其危而不倒的原因进行初步剖析,为预测叙未来政局走势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6.
四、美国与沙特的关系沙特阿拉伯是阿拉伯世界的领袖,又是伊斯兰圣地麦加和麦地那的所在地,对全世界的穆斯林具有重要的心理和象征意义。它作为伊斯兰世界的精神中心和世界穆斯林大会、世界伊斯兰联盟、伊斯兰会议等组织的创办者和总部所在地,引领了“新泛伊斯兰运动”的发展方向。它又作为伊斯兰文化的重要传播者和资助者在穆斯林世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它还是石油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对美国的石油利益和国际能源市场具有重大意义。“9·11”事件后,沙特成为美国打击伊斯兰极端主义、重塑“大中东”乃至整个伊斯兰世界所无法回避的重要国…  相似文献   

17.
王雷 《亚非纵横》2014,(6):1-14
“伊斯兰国”极端组织兴起有着复杂的背景和原因,并对中东政局造成了重大的冲击和影响:导致中东政治版图、地区秩序呈现了重组的趋势;引发了相关国家外交政策、对外战略的调整;中东地区的宗教、权力、思想观念之争日益尖锐;恐怖主义活动进入了新的活跃期。总体来看,中东政局未来走向存在较大变数,但就当前情况来讲,域外大国特别是美国发挥何种作用、中东地区大国发挥何种影响,以及“伊斯兰国”的扩张势头能否受到有效压制将是三个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今年初,受突尼斯和埃及乱局的影响,约旦这个中东地区“民主化程度较高”的君主立宪制国家也接连发生大规模示威活动。尽管约旦政府紧急采取降低物价、补贴民众生活等措施,但反政府抗议活动并未得到有效抑制。民众诉求由经济改革扩展至政治变革,阿卜杜拉二世的统治基础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然而,约旦国情毕竟不同于突尼斯和埃及,  相似文献   

19.
在西方传媒所鼓噪的“阿拉伯民主之春”舆论的密切配合下,美国政府不断拨快民主改造“大中东”的进度表,却被意外的“民主后果”拖入被动与尴尬的境地;在强力改造中东以根除恐怖主义的过程中,美国虽遵循其基本民主程序,且按照美国式规则致力于伊拉克重建与巴以和谈,但伊拉克、巴勒斯坦却成了中东最大的两个“火药库”。伊斯兰激进组织以“劫持民主”的方式最终成为“布什主义”的嘲弄者与终结者;尽管怀疑并排斥美国改造中东的动机与方式,但阿拉伯-伊斯兰世界反对美国却不拒纳民主。不过,其追求民主的过程还是演变成了与美国的中东利益不断抗争的过程,并跃升为捍卫伊斯兰文化尊严与阿拉伯民族利益之举;继续探索捍卫文化尊严与民族国家利益的阿拉伯式民主,才是中东民主的出路所在。  相似文献   

20.
“伊扎布特”(HizbutTahrir)是一个打着伊斯兰旗号的极端组织,1953年成立于耶路撒冷,在世界50多个国家建有分支机构。在阿拉伯语中,HizbutTahrir意为“解放党”。国内部分学者将其直译为“伊斯兰解放党“,本文采用其音译“伊扎布特”。该组织宣称是一个政党,以伊斯兰作为其思想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