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2 毫秒
1.
由于汉英两种语言文化不同, 理解时难免存在歧义。中国文化中形容人的眼睛常用 明眸似月。英文用moon-shaped描述眼睛, 其涵义应是闪亮的大眼睛, 不是弯月形的眼睛。中西文 化中月亮的含义不尽相同。中国文化中月亮有一种阴柔凄清之美, 而西方文化中月亮则有一种刚 性之美, 这实际上代表了各自民族的性格特征, 或者说是民族精神的体现。因此, 在平等的基础上 东西文化相互学习, 应该是中西乃至各个民族文化融合的理想。没有对双方文化的深刻理解, 人类 很难彼此欣赏各自的语言魅力。  相似文献   

2.
中国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主张,有着中国和谐文化的渊源。这一主张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愿望,而西方一些别有用心者制造"中国威胁论",只是为掩盖其推行霸权而寻找的借口。"和为贵"是建立和谐世界的前提。  相似文献   

3.
在中西文化中柳树普遍可以用来表达忧伤、寄托哀思, 这在中西风俗习惯、文学作品 中都有显现, 而西方多种语言对“垂柳”的词汇表达更是最直接的明证。中西怨柳文化似乎都有独 立的传承历史, 尚无明确证据可以证明怨柳文化发源于共同的源头。我国将柳树与忧伤情感联系 起来的最早记载是《诗经》, 时间至迟在公元前7世纪之前。西方最早的怨柳记载是《圣经》, 大约 在公元前五六百年, 其次是ArrianusHistoricus的FragmentaHistorica的记载, 大约在公元1世纪。 西方怨柳文化的重大发展发生在文艺复兴时期, 很可能与中西交流的加强有关。  相似文献   

4.
国际学界对国际关系学科并不"国际"这一问题的反思由来已久,并形成了两大方向:一是对国际关系学科中美国霸权地位的批判;二是通过探索西方之外的国际关系理论来破解传统理论的"西方中心主义"倾向。阿查亚和布赞提出的"非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和"全球国际关系学"的倡议与这两方面的理论反思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和延续性,但其强调的理论研究重点也经历了从吸纳非西方的元素到超越西方和非西方的区分、实现"统一的全球对话"这一转变。中国学者对于构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追求在过去30多年间经历了从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到建设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学派"两个不同阶段。从有关全球国际关系学的方法论讨论来看,"超越两分与推动对话"有助于"中国学派"的构建并实现"二元互补",而"深入地方和走向全球"则可以使其突破"中国中心主义"和"中国例外论"的束缚,从而获得更广范围的普适性。  相似文献   

5.
社会情绪是社会运行状况的"温度计"和"晴雨表",是社会变迁进程中具有动力倾向的核心要素,在很大程度上主导着社会舆论空间乃至国家政治议程。通过对相关舆情数据的分析,可以更客观、更全面地了解俄罗斯社会。乌克兰危机之后,俄罗斯民众对目前国家发展道路、普京的执政持有较强的认同评价,对经济发展的悲观情绪上升,反美、反西方情绪上扬。但是整体上,俄罗斯社会因为政治不公、生活水平下降等问题而发生群体性事件的可能性较小,中期社会政治稳定可以预期。这既受俄罗斯历史文化积淀下来"国民性"的深刻影响,也与乌克兰危机事件后民族主义和大国意识上扬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6.
谷崎润一郎是日本唯美主义文学思潮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创作既体现了西方唯美主义思想的影响 ,又代表着日本民族文化的鲜明特征。《春琴抄》是“谷崎美学”思想的经典之作。它在文化诠释中寓言化地表征了日本文化及民族精神中等级制与忠顺观的这一突出特征。  相似文献   

7.
谷崎润一郎是日本唯美主义文学思潮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创作既体现了西方唯美主义思想的影响 ,又代表着日本民族文化的鲜明特征。《春琴抄》是“谷崎美学”思想的经典之作。它在文化诠释中寓言化地表征了日本文化及民族精神中等级制与忠顺观的这一突出特征。  相似文献   

8.
东北亚文化圈中的俄罗斯文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俄罗斯文化是东北亚文化圈中唯一的非东方文化。有记载的俄罗斯文化应从接受拜占廷文化 ,即接受基督教开始 ,至今大约有 1 0 0 0年的历史。俄罗斯文化显然属于西方基督教文化的一个分支 ,但它并不是纯粹的西方基督教文化。俄罗斯文化是介于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一种独立的文化类型 ,即东正教文化。俄罗斯文化是如何演变的 ,它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至今学术界看法不一。甚至可以说 ,对这一问题深入的探索才刚刚开始  相似文献   

9.
王勇 《新青年》2007,(4):15-18
尽管电子支付正在取代现金支付,但中国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还是更倾向于使用现金支付.比起安全性较高的软件来,多数人更倾向于相信安全性较低的硬件,因为它看得见摸得着.这种根深蒂固的文化心理,形成了横亘在电子支付发展道路上的最大障碍--人们对支付安全性的担忧.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走出去"战略的推进,中国的国家形象意识日益增强。相对于其他地区,拉美距离中国更遥远,文化更复杂,受西方价值理念影响更深,从而给中国在该地区的形象构建带来了特别的挑战。本文通过对美国皮尤态度调查和"拉美晴雨表"公司有关拉美对华认知的连续调查进行比较性分析,发现中国在拉美的形象虽好于在西方世界的形象,但远逊于在非洲的形象。其背后的原因主要可归结于四点:中国对拉美的认知反过来影响了拉美对华认知;拉美的历史和文化形成过程导致拉美人对一切外来者采取怀疑和忧虑态度;在不同文化碰撞和融合中形成的拉美文化本质上是一种西方文化占主导的混合文化,与中国文化差异较大,由此成为中拉认知偏差的核心根源;西方媒体对拉美媒体的主导性影响和中国对外传播能力相对滞后,导致中国在拉美的形象构建尤其困难。作者认为,鉴于国家形象日益成为国家利益的构成要素,亟须采取综合措施提升中国在拉美地区的形象。  相似文献   

11.
正"篆刻是一门没有止境的艺术",是段京良从事书法篆刻四十余年来最深的体会。作为萃文阁书法篆刻艺术的第四代传人,段京良为无数人治过印,却依然认为自己在探究艺术之路上。虽然已经退休三年,但段京良并没有因此而清闲下来",我是退而不休,搞篆刻没有八小时一说,是生活中随时随地想要做的事情。"他说":篆刻是体现中国文化的艺术。我希望可以进一步追求,多创作一些作品,以自己的一技之长服务社会。"在北京琉璃厂历史悠久的萃文阁老店,段京良如是说。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走出去"战略的推进,中国的国家形象意识日益增强。相对于其他地区,拉美距离中国更遥远,文化更复杂,受西方价值理念影响更深,从而给中国在该地区的形象构建带来了特别的挑战。本文通过对美国皮尤态度调查和"拉美晴雨表"公司有关拉美对华认知的连续调查进行比较性分析,发现中国在拉美的形象虽好于在西方世界的形象,但远逊于在非洲的形象。其背后的原因主要可归结于四点:中国对拉美的认知反过来影响了拉美对华认知;拉美的历史和文化形成过程导致拉美人对一切外来者采取怀疑和忧虑态度;在不同文化碰撞和融合中形成的拉美文化本质上是一种西方文化占主导的混合文化,与中国文化差异较大,由此成为中拉认知偏差的核心根源;西方媒体对拉美媒体的主导性影响和中国对外传播能力相对滞后,导致中国在拉美的形象构建尤其困难。作者认为,鉴于国家形象日益成为国家利益的构成要素,亟须采取综合措施提升中国在拉美地区的形象。  相似文献   

13.
1963年至1966年间在东南亚地区发生的"对抗"事件是东盟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对于"对抗"同东盟的形成之间的关系,学术界似乎隐约有所察觉。不过,虽然学者们都意识到了对抗过程中的西方(尤其是英国)因素,但都倾向于将这场对抗视为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之间的冲突,而没有看到这场对抗也是印度尼西亚同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之间的较量。  相似文献   

14.
现今从理论上思考和从实际上处理国家文化安全问题时,始终有三大关系纠缠在一起:一是本族文化与异族文化的关系;二是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的关系;三是集中反映了前两种关系的文化民族性与文化先进性的关系。与此相应,在处理国家文化安全问题时也有三种不同思维方式,一是把"本族"与"异族"对立起来的思维方式,即"我-你"对立的思维方式;二是把"先进"与"落后"绝对化的思维方式,即"好-坏"二元化的思维方式;三是"民族性"与"先进性"综合考虑的思维方式,即"我-好"综合的思维方式。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和追随文化的时代进步,始终是一种需要很好处理却又难以很好处理的重大关系。只有在把文化从整体上区分为"没有先进落后之别的文化"和"具有先进落后之别的文化"两大类的基础上,才能处理好文化安全中的民族性与先进性关系问题。对"没有先进落后之别的文化",大力保持特色文化或文化的民族性,是维护和保障国家文化安全的本质要求;对"具有先进落后之别的文化",大力追随先进文化或文化的先进性,是维护和保障国家文化安全的关键。在文化安全实践中需要公民个体提高文化自觉和文化安全意识,但更重要的是政府必须有科学、正确和恰当的文化安全政策和文化安全导向。  相似文献   

15.
观察文化是如何影响人的认知和情绪的心理学家发现,传统的心理学教科书中所描述的科学智慧通常只适合于西方社会。“在过去,这一研究领域倾向于接受‘心理学已超出了文化的范畴’这样一个基本前提。”例如,美国科学家展协会(AAAS)提交的研究报告显示,中国人和美国人对基  相似文献   

16.
和谐社会是人类不懈追求的理想社会,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动力之源。争取享有充分人权、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我国的奋斗目标。近年来,中国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从实际出发,积极倡导以社会和谐促进人权发展.又以人权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受到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和积极评价。  相似文献   

17.
"亲、诚、惠、容"周边外交新理念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亲"强调的是亲缘纽带关系,体现了中国与周边国家在地缘、人缘、文缘方面的相通和亲近感;"诚"既有真诚无妄的一面,也包含诚实守信、不欺侮的意味,体现了中国对待周边国家真诚有信之态度;"惠"强调的是互惠互利,坚持正确的义利观;"容"在承认周边国家和地区文化的差异性同时,追求实现差异中的和谐共存。这四字箴言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关联性思维和交互性伦理,体现了中华民族追求实现和谐共存、和平发展的梦想。  相似文献   

18.
正四没多久,江青一伙倒台了。多少年的动荡生活结束了,梦寐以求的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的理想实现了。国门打开,侯仁之作为访问学者再一次来到久违的西方,世界变化之快给他极大的震动。而颇有戏剧意义的是,梁思成和他极力保护的北京城墙虽然基本不复存在,但并不知道这件事的美国匹兹堡大学校长却以一种特殊的举动为古城砖的价值做了结论。  相似文献   

19.
西方的哲学与诗学是体系完整且成熟的,哲学与诗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之间 是一种相互衍生、相互依存、相互烘托的关系。中国没有西方文化范畴中的“诗学”,而是文、史、哲 三者的巧妙融合。西方以人文主义为核心,中国则是儒释道的融合。中国的哲学、诗学、宗教、思想 文化和理念与西方人的整体思想文化理念存在的分歧不仅不会彻底消除,而且会越来越明显,这 表明中国文化已经成为了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的重要的一极。我们只要在面对外国文化的冲击之 时,构建起自己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大厦,就能开创中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20.
邢丽菊 《东北亚论坛》2013,(6):95-106,127
2013年6月底韩国总统朴槿惠成功访华,中国大地刮起了一股强劲的"朴旋风"。朴槿惠之所以受到高度关注,一方面是因为她的人生经历具有传奇色彩,另一方面是因为她精通汉语,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哲学不仅帮助朴槿惠度过了人生中的绝望时光,更培养和锻炼了她客观理性的思维能力。她的人生经历和相关施政理念中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之道、忠恕之道、义理之道、天命之道等几个关键要素。虽然这四个方面有可以重复或叠加的部分,但就总体而育,朴槿惠哲学思想的核心最终可以归结为儒家的"内圣外王"。她通过读书来深刻思考人生,正确认识人生,最终通过修身养性的"内圣",逐步找回内心的宁静,从而为"外王"奠定了基础。哲学对朴槿惠产生了积极有用的影响,这值得我们深思并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