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蟑螂效应     
《时事报告》2013,(9):55-55
当一只蟑螂吃下了除蟑药后,毒素会扩散至它的整个躯体,然后中毒而死,而其他蟑螂由于天性会一点点蚕食死亡蟑螂的躯体,从而相继中毒死亡。这一现象被人们总结为蟑螂效应。  相似文献   

2.
盖宁 《民主与法制》2007,(3X):58-61
前特工魂断英伦 最近一个时期,关于俄罗斯前特工利特维年科在英国伦敦钋中毒死亡的疑案自爆发以来,立即吸引了各方的眼球.牵动了西方世界的敏感神经。这不仅由于中毒者曾经的特殊身份和离奇罕见的致死原因,以及英俄之间在某条看不见的战线上向来暗战充斥.彼此机关算尽的明争暗斗。更令人纳罕的是,该案从初始的迷雾重重.波谲云诡.随着时间的流逝和调查的深入.似乎并未趋向拨云见日。  相似文献   

3.
由于房屋内煤气热水器未安装烟道,导致在内借住的房客父子两人死亡:近日,杨浦区法院对此案作出一审判决:煤气公司无责,房屋业主和转租的中介公司共同赔偿514202.6元。  相似文献   

4.
作为人学的文学 ,从生与死的辩证联系中审视人生 ,死亡意识便成了文学创作徘徊不去的结。死亡情结、死亡意象、死亡悲剧是文学创作中常见的令人玩味的现象。通过它们 ,作者超越了死亡 ,实现了对生的反观、寻味及对生的珍视与满足  相似文献   

5.
6.
于浩 《中国人大》2010,(13):42-43
在中国,2003年12月23日,重庆开县发生的一次井喷事故成为中国石油开采史上最为深重的一场灾难。井内喷射出的大量含有剧毒硫化氢的天然气四处弥漫,造成243人中毒死亡,2142人入院治疗、65000人被紧急疏散安置。事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6400余万元。  相似文献   

7.
8.
根据法国历史学家菲利普·阿里耶斯研究,中世纪以来西方人对死亡的态度由于宗教情怀曾十分坦然,所以死亡的过程和死亡本身可称为“驯服的死亡”。而到20世纪中叶,死亡的观念和处理死亡的方式不但被世俗化,而且被医学化。考虑到西方人死亡观念的演变和现代医学对死亡处理方式的影响,阿里耶斯认为,传统“驯服的死亡”到20世纪50年代已被“野蛮的死亡”替代。与阿里耶斯的观点不同,云南丽江纳西族在民间信仰的影响下,仍然推崇应该发生在家中的“驯服的死亡”,虽说在部分纳西族人中,“野蛮的死亡”已成为制度化惯习。  相似文献   

9.
宣告死亡制度的立法价值在于通过推定自然人已经死亡的结果,稳定因失踪人生死不明而引起人身关系及财产关系的不确定状态,达到重点保护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的目的。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本用于稳定失踪人民事关系,保护利害关系人合法权益的宣告死亡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却可能为利害关系人带来新的权益损害,弱化法律实施效果。本文将以宣告死亡制度对被宣告死亡人配偶权益的影响为视角,探讨我国宣告死亡制度存在的不足,并尝试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死亡意识与艺术活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死亡意识是人类产生的最后标志。一切人生观、价值观皆源于死亡意识,行为的意义和价值均须置于死亡的天平上加以衡量,人生因有了对死亡的理解和态度而呈现出高下。死亡意识中对永恒与绝对的追问,直指生命与世界的真义与本原。对生存意义的终极追问,使得生命的真实性得以呈现。创造活动基源于人类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的最初表现和核心即死亡意识。创造是对死亡的反抗,是超越死亡的努力。艺术从生存的本真境况出发,将隐藏的生命本质昭示出来,将人的超验的价值内涵昭示出来,让我们在寻求永久依托的过程中,竭力接近生命的永恒。  相似文献   

11.
11年前,在加拿大留学的赵某因窒息死亡,被抛尸野外,其同居男友李佳明成重大嫌疑。  相似文献   

12.
13.
郭店儒简重视死亡但又很少论及死亡问题,同时表明了不惧怕死亡的态度。在死亡价值取向上简文主张以道德品质为主。简文未提及死后世界,指出为后世留下好名声的途径有立德、立功及践行道德品质等。郭店儒简对死亡的认识在继承孔子相关思想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为早期儒家的生死观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现行的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是立法者盲目追求形式平等的结果,忽略了我国地域发展差距大的国情,究其根本原因是对工亡补助金的性质存在错误认知。工亡补助金属于我国死亡赔偿金的一种,对其性质宜采“一定物质生活水平维持说”,它仅赔偿物质损害,并且可以与遗属抚恤金可以并存。我国工亡补助金应采取类型化计算方式和有限的个别化相结合的计算方式,并且以职工生前上一年年平均工资和统筹地区上一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作为计算基数。  相似文献   

15.
《安徽统一战线》2001,(2):25-25
“过劳死”是一种未老先衰、猝然死亡的生命现象,须引起人们注意:  相似文献   

16.
田美丽 《理论月刊》2004,(7):138-140
死亡和再生既是原始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型主题。现代剧作家从社会整体的蜕变和个体变化两个方面强调了死亡与再生的意义,特别是通过表现英雄死亡的意义以及人们精神状态由消沉到振奋的过程,使死亡与再生主题与现实社会斗争密切联系在一起,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7.
杨超 《人民公安》2011,(14):41-43
邓家老宅后面的竹林忽然出现竹子大面积枯竭死亡的现象。获得这一情况后,走访民警凭借职业警觉,敏锐地意识到该处可能有人制造毒品。  相似文献   

18.
藏缅语民族的死亡起源神话包括"分寿岁型"神话与"不死药型"神话两类。这两类神话包含着藏缅语民族对死亡三个层次的认知:首先,死亡观念是在与永生观念的对照中凸显出来的;其次,人的寿岁的意义是在与其他事物之寿岁的对比中被赋予的;最后,自然死亡的观念是非自然死亡观念的的前提。  相似文献   

19.
景军 《思想战线》2022,48(1):105
自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以来,我国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持续改善,医疗保障覆盖面逐步扩大,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升。与此同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受制于一系列来自医疗社会生态的严峻挑战。医疗社会生态是指,影响临床医学实践的卫生政策和医疗制度、支配政策制定和制度建设的价值观和思想意识、人们的健康需求和就医行为,以及关联医患关系的职业道德和社会信任。患者家属有关亲人病故经历的叙事可以作为审视医疗社会生态的一面透镜,其中折射而出的尖锐问题之一即是尊严死之难。这一难题的主要成因包括死亡的医学化、医疗机构的市场化、重大医事抉择的去主体化以及医疗家庭主义的固化。  相似文献   

20.
基督教影响着伊丽莎白时代的剧作家,同时也影响着他们的作品,莎士比亚的悲剧无疑也深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死亡在《哈姆雷特》中的凸现和成为一重要性的悲剧性事实这一现象,更是印证了基督教对《哈姆雷特》以及其他悲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