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是司法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应逐步实现事实审和法律审的分离,人民陪审员只参与审理事实认定问题。然而要实现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改革,绝不仅仅只是简单地排除人民陪审员的法律适用权,还应基于人民陪审员的职权逐步完善人民陪审员参与事实审的机制。  相似文献   

2.
人民陪审员制度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司法制度,更是一项宪政制度。人民陪审员制度以实现司法民主、确保司法公正为宗旨,其正当性毋庸置疑。但是,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构造却与这一宗旨的实现存有相悖之处。人民陪审员制度在选任程序、任职资格以及人民陪审员参与案件审理程序等方面亟需完善。新西兰环境专员制度与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具有相似之处,这一制度为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完善,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人民陪审员制度具有体现司法民主、保障司法独立、加强司法监督、促进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等独特的价值功能,然而人民陪审员制度价值在实践中呈现边缘化态势,导致人民陪审员制度在实践中的价值取向出现偏差,背离人民陪审员制度设立初衷。因此,在陪审工作中要注意衡平人民陪审员制度价值取向,端正价值取向上的偏差,充分认识人民陪审员制度是司法民主与法官职业的制度结合,重在保障权力制约下的司法独立,在实践中要始终坚持司法公正优先,兼顾司法效率。同时,应通过完善人民陪审员准入机制、构建科学的人民陪审员管理体制、优化人民陪审员与法官的审判职权配置等方面的具体制度实践,有效实现人民陪审员制度应有价值。  相似文献   

4.
人民陪审员制度作为我国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司法民主、维护司法公正的重要制度之一。人民陪审员制度实施五年来,呈现出一些问题,影响司法公正和司法效率,亟待改革完善之不足。结合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实践中的困境,从我国的国情和法律文化传统出发,完善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人民陪审员制度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具有重要而积极的作用,但当前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研究如何从制度上保证人民陪审员的独立地位、正确界定人民陪审员参审案件的范围,充分发挥人民陪审员在陪审判工作的重要作用对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实践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人民陪审员独立性之缺失,其不仅在选任、经费、考核和参审等方面受法院钳制,在调解、执行、信访和送达等领域也有被同化为法院内部人力资源之危险。该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当下法院案多人少压力下人民陪审员制度价值之异化,人民陪审员角色从司法监督者转化为司法辅助者。对此,应先从理念上将人民陪审员制度之价值回归至司法民主,再从制度层面予以完善:建立人民陪审员常设垂直管理机构、尊重当事人对适用人民陪审员制度的选择权以及弱化法院在制度运行中对人民陪审员的控制。  相似文献   

7.
人民陪审员制度从无到有,在我国已经走过了近八十年的风雨历程,在实施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导致近年来废除此制度的呼声不断。可以通过完善人民陪审员的产生方式、明确庭前阅卷程序、明确人民陪审员的权责等措施,逐步改善人民陪审员制度。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陪审制度存在诸多不足和缺陷,应借鉴国外的制度,严格人民陪审员的产生方式,完善人民陪审员应具备的条件,并恢复人民陪审员制度在宪法中的地位,从而促进我国的司法民主化进程。  相似文献   

9.
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依法治国方针理念的重要背景下,对人民陪审员遴选制度的改革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必然需要。对我国现有的陪审员遴选制度进行改革,基本的方法路线是,减少司法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对人民陪审员遴选的话语权,初步建立以咨询陪审团为核心的试点项目,将人民陪审员的遴选范围作进一步的缩小来确保对人民陪审员素质的要求,其次扩大人民陪审员遴选随机性,改变法院对人民陪审员遴选制度的价值认知。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陪审制度在争议声中艰难前行。从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发展过程,法律规定和司法中的实际运行状况可以看出,人民陪审员制度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仍然需要完善:一是进一步重视立法,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二是让广大人民充分认识到完善的陪审制度的重要性;三是人民法院全力配合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完善工作;四是大力提升人民陪审员素质。  相似文献   

11.
对《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将在我国沿用了几十年的人民陪审员制度以立法的形式加以确定,从制度层面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人民陪审员制度。但是从法条的实证层面上看,其仍然存在不少法律漏洞。有必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2.
人民陪审员制度曾在我国作为一项法律制度存在过;在我国理论探讨中,对于我国陪审制度今后的走向有完善立法论、引入陪审团制度论和坚决取缔人民陪审员制度说三种不同的观点。文章通过中美陪审制度的比较,对三种不同的主张进行具体分析,建议我国逐步取消人民陪审员制度,以完善我国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陪审制度,陪审的立法实践始于清末,但陪审的制度实践始于辛亥革命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前的陪审模式在陪审团制和参审制之间摇摆,之后选择了人民陪审员制度。人民陪审员制度建立之初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司法职业化的发展,人民陪审员制度在多方面已经不适应我国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人民陪审员制度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沃土,融汇了世界司法文明和民主价值理念,在人民司法制度体系中闪耀着夺目的司法民主光辉。近年来,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在立法和实践层面取得诸多新成果和新发展。但从人民陪审员参审过程和程度等方面实证数据分析,人民陪审员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发挥的功能仍然有待强化,应从强化理念、严控范围、保障权利和完善配套四个方面进一步探索,完善人民陪审员全过程实质参审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5.
对《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的《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及其《意见》肯定了人民陪审员制度在中国的地位,符合司法民主与公正的时代精神。在如何对人民陪审员进行有效的管理和任职务件等方面也应当以司法民主和公正为标准,以实现陪审制度的积极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人民陪审员法》通过界定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的区分机制使得人民陪审员参与庭审。然而,目前立法仅是初步确立了事实审与法律审的适用,并没有明确事实认定与法律适用的具体标准,在司法实践中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区分机制及其相关理论存在自洽性危机,人民陪审诉讼机制仍存在复杂化、冲突化。应当基于法意与人情之间的交互逻辑关系,厘清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区分机制的法理,优化我国人民陪审员实质参审,使之获得民意认同与公众支持。  相似文献   

17.
日本裁判员制度及对我国陪审制度之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近年来积极开展司法改革,特别强调人民参与司法,于2004年引进裁判员制度,实施多年已初见成效.它彻底改变了日本60多年来法官一统天下的格局,打破了法官与人民之间的隔阂、加深了人民对司法的了解信赖,同时又提高了司法审判效率.有鉴于日本受中华文化影响,民情文化多相似,因此,日本的裁判员制度对于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完善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及借鉴意义.我国应将人民陪审员制度宪法化,借鉴和反思日本的经验,制定《人民陪审员法》,以促进人民陪审员制度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8.
201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陪审员法》对事实审与法律审的分离采取了“双轨并行”的制度模式,为人民陪审员制度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事实审与法律审在适用标准、适用规范和适用程序上存在的问题应在渐进改革的基调上,实行事实审和法律审的相对分离,规范法官的指引提示义务,并建立相关错案责任机制,以完善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制度。  相似文献   

19.
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无疑是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具有极大的进步意义,文章从人民陪审员的学历、任期以及法官对其在审判过程中的引导和提示,健全人民陪审监督惩处机制四方面予以完善,使该制度更好地发挥民主监督与保障司法公正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制度无论在立法层面还是在司法实践中,均有偏离制度设立初衷之嫌:人民陪审员资格设定过高,陪审员的遴选行政化,陪审制的适用范围不清,当事人缺乏对程序的选择权等,造成实际运作中陪审员“陪而不审”、“合而不议”,陪审制形同虚设。因此,有必要降低人民陪审员的资格标准,完善个案陪审员的产生机制,加强陪审员在审判中的地位,使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制度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