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人民陪审员法的功能定位是在司法领域贯彻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和实现司法民主,公民有序、有效地参与司法是司法民主的应有之义,也是实现司法民主的必由之路,陪审制的制度设计应体现“平民化”。人民陪审员制度属于参审制,陪审员和法官在审判权上无分工,都具有事实认定权和法律适用权。由于陪审员缺少法律知识和专业训练,难以实现有效参审,不能消除“陪而不审”的痼疾。为发挥陪审员参审实质作用,在制度设计和运行中着力提升陪审员法律素质,在选任上“精英化”,都使得陪审员“法官化”,偏离了司法民主的方向。人民陪审员法体现了陪审员“平民化”的倾向,有利于实现司法民主,但也存在适用范围过大、事实和法律区分不明等问题,应建立和完善配套制度,逐步实现人民陪审员只参与事实认定问题。  相似文献   

2.
陪审制是现代民主法治国家实现司法民主、保障司法公正的重要手段。步入现代社会之后,陪审制的价值主要包括司法民主、司法公正、司法监督等方面。但现实中,人民陪审员制度的运行状况与其确立之初的价值意涵存在紧张关系,为此,有必要结合河南“人民陪审团”改革试点的实践,从人民陪审制模式的选择、人民陪审员的选任程序、陪审员与法官的分工与制衡机制以及陪审员的责任和保障制度等方面,对我国人民陪审制作全方位的检视。  相似文献   

3.
我国现行陪审制存在诸多缺陷 :陪审员的资格条件不明、选任程序不规范 ,陪审的适用具有任意性 ,陪审员职能异化 ,陪审员的权利义务不对等、责任不明确。但是 ,陪审制仍然有其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功能。本文针对现行陪审制的缺陷 ,根据陪审制设立的宗旨对陪审制予以重构  相似文献   

4.
陪审制在近年理论界成为一个核心话题,有存废之争,有健全之论,有移植之说,有相对合理之言。陪审制的两大基点是抗辩制的庭审模式和证据制度。抗辩制的庭审模式是陪审员听审的条件和基础,而听审是陪审员形成判断的前提。自由心证的证据制度是陪审制生长的土壤,要使陪审制得到真正有效的实行,必须完善证明标准。  相似文献   

5.
我国现行的人民陪审员制度仍然以“1加2”为基本模式,未能在增进司法民主、提高司法公信力方面达到预期目的。回顾世界范围内陪审制改革的历史路径可以发现,在我国现行诉讼体制下,建立新型人民陪审制,大幅度增加人民陪审员在合议庭中的数量,从而提高其独立性和影响力是解决“陪而不审”症结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人民陪审制度由于法律规定过于笼统,导致人民陪审制度流于形式,陪审员“陪而不审,合而不议”。应通过明确我国人民陪审员产生方式条件、陪审案件范围,确定人民陪审员权利义务,建立专家陪审制度等来完善人民陪审制度。  相似文献   

7.
大陪审制合议庭制度(以下简称大陪审制)是我国人民陪审制改革的一项新举措,究其实质是在现有人民陪审制基础上的一种革新。基于试点法院试行的大陪审制为研究对象,立足于试点办法和试点法院的大陪审制探索对其进行总结和概括,从而分析大陪审制的现实依据。大陪审制在试行中尚存在诸多的问题,应当逐步对其进行完善,以实现陪审制度保障司法民主,推动司法公正的功能,改变我国当前陪审员在参审案件中"陪而不审"的尴尬局面。  相似文献   

8.
陪审制作为司法民主的民主性是有限的,它是“民”主与“官”主的结合.陪审员来自民间不等于能代表民意,他们在审判中通常需接受法官的指示,且各国都只有少量案件实行陪审.陪审团具有历史局限性,在西方它曾是社会变革的武器,但高潮已过.司法权追求的首要价值是公正而不是民主,陪审制有利于实现司法公正时才可能被采用.我国陪审制将如何发...  相似文献   

9.
陪审制是司法民主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它发端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现代陪审制在英国产生之后,迅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影响.尤其是对英美法系的影响较大.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制度是诉讼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的法制状况下,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对于促进司法公正,净化法制环境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我国人民陪审员陪审制度存在的价值;当前我国人民陪审制度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途径;着重对如何完善.发展我国的人民陪审制度进行了论证,对合议庭中陪审员的确定程序,陪审员回避的情形,陪审员在合议庭中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对陪审员是否适用“错案责任追究制”等问题作者提出了自己具体的、独到的见解,以期为正在制订的我国《人民陪审员条例》的完善,提出了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以F省五家陪审员制度改革试点法院工作情况为例,介绍该省在探索参审机制改革方面的总体现状,针对人民陪审员"事实审"和"法律审"职权改革这一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题研讨。无论是法官还是陪审员,对陪审员"事实审"的能力仍旧疑惑重重,如何体现司法公正?陪审员的改革怎么样才能获得社会公众的认可,成为一种可借鉴可复制的改革经验呢?这是我们所要思考的。不容忽视的是,不少案件在法官认定事实难的背景下,陪审员要实现准确的事实认定还是存在一定难度。在实证语境下,剖析法官指引制度的价值所在,在厘清制度构建困境的基础上,借鉴域外先进理念,进一步探索和完善法官指引制度,旨在推动陪审员有效履行"民主"功能,真正杜绝"陪而不审""审而不议"。冲破改革的阵痛期,普及证据法,有效推动陪审员参与"事实审",区分"法律审",这将是构建法官指引制度中一次有益且有必要的探索,这不仅是人民陪审员改革试点工作的需要,也是修复人民陪审员制度"民主"功能的有效路径。这对全面依法治国具有实践与理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人民陪审制在我国是舶来品,其建立的基本理念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实现人民参与国家政权的管理和司法民主;一是通过人民陪审员的参与,实现准确认定案件事实、适用法律的目的。我国目前人民陪审制的实际运行与以上两个理念冲突,无法实现人民陪审制的功能。在审判方式改革日益深入的当今时代,英美国家的陪审制对人民陪审制的完善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为此,我们主张我国人民陪审制的改革在立足人民陪审员对法律适用具有一定的发言权的基础上,借鉴英美陪审制的合理因素,建立混合式的人民陪审制。  相似文献   

13.
2013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开始实施“人民陪审员倍增计划”的试点工作。目前,“人民陪审员倍增计划”正大刀阔斧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该计划内容包括了“扩大陪审员选任范围、落实随机抽取原则、完善陪审工作机制等”,目标是“在2至3年内将全国法院人民陪审员数量从目前的8.7万名增至20万左右,达到基层法官数量的两倍”,并且“努力提高基层群众特别是工人、农民、进城务工人员、退伍军人、社区居民等群体的比例,确保基层群众所占比例不低于新增人民陪审员的三分之二”。截止2014年初,各地试点单位在陪审员人数增补和财政经费保障方面纷纷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有的甚至超额提前完成目标。全国范围内增加选任人民陪审员3.8万人,人民陪审员参审案件占一审案件的73.2%。这种自上而下的改革注定会存在隐忧,即一味关注人数、比例等量化指标考核,忽视对工作机制中“质”的保障。人民陪审制度在实践中广泛遭遇的人员固化、陪而不审等现实困境,并非可以通过扩大选任范围和陪审员人数简单克服,需要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改革措施。2013年下半年,笔者相继参与赴陕西与河南两省的三级人民法院就公民参与和司法公开进行的学术调研活动和“公民参与和监督司法”学术理论研讨,其间对人民陪审员有了整体的认识和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依法治国方针理念的重要背景下,对人民陪审员遴选制度的改革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必然需要。对我国现有的陪审员遴选制度进行改革,基本的方法路线是,减少司法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对人民陪审员遴选的话语权,初步建立以咨询陪审团为核心的试点项目,将人民陪审员的遴选范围作进一步的缩小来确保对人民陪审员素质的要求,其次扩大人民陪审员遴选随机性,改变法院对人民陪审员遴选制度的价值认知。  相似文献   

15.
人民陪审员制度具有实现司法民主、推动司法公开及提高司法公信力的功能。陪审员制度功能实现依赖该制度的有效运作,由于人民陪审员选任的精英化、形式化问题,使得陪审员制度功能不能有效实现,有必要推进陪审员制度试点改革。J市基层人民法院根据试点改革要求,制定了具体而有操作性的选任条件及程序并付诸行动,该院的改革具有政治动员和紧跟改革要求的特征,从形式上看获得较好效果,但也存在改革形式化与避难就易的问题。问题的出现与试点改革法院行动的工具理性、上下级法院关系有关,所以需要避免当前的思维方式,具体地规范央地、上下级法院关系,开展形式与实质要求相结合的陪审员选任。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分析《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的立法缺陷和当前陪审制度制约法官职业化的因素的基础上,试图提出融合陪审制度的民主化与司法审判的专业化、陪审员“非职业化”与法官职业化的陪审制度重构思路。  相似文献   

17.
人民陪审员制度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司法制度,更是一项宪政制度。人民陪审员制度以实现司法民主、确保司法公正为宗旨,其正当性毋庸置疑。但是,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构造却与这一宗旨的实现存有相悖之处。人民陪审员制度在选任程序、任职资格以及人民陪审员参与案件审理程序等方面亟需完善。新西兰环境专员制度与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具有相似之处,这一制度为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完善,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8.
历史久远并延续演化至今的陪审制一直发挥着促进司法民主的重要权能。由于司法民主的精神要旨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被赋予语境内涵,从而陪审制也应当根据司法民主的时代精神而进行制度的不断变革和完善。因国度之别和条件差异,作为保障司法民主的陪审制度设计也应因地制宜。当下中国的陪审制应予以保留,但应在该制度的适用范围、方式、陪审员遴选规则及其权利义务等方面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9.
陪审制是纠纷解决中法制冲突的产物 ,当代正当程序观念强化了它的存在价值。陪审制不但具有高度的庭审技术的一面 ,而且具有弥补实体法之不足等功能。对于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我国司法体制而言 ,有必要在陪审员的选任等方面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20.
陪审制有两种模式英美法系的陪审(团)制和大陆法系的参审制.两者各具特色,各有利弊.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属于参审制模式,司法实践中,人民陪审员制没有发挥有效作用,应对其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