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雷鸣  项松 《求索》2010,(11):80-82
日本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国家,其独特的地理位置,生成了日本浓郁的富有杂糅特性的岛国文化。这种文化的杂糅就是日本长期以来对外来文化的学习、模仿与吸收。日本文化在其自然的演化过程中,自弥生时代的农耕文化,就不断被诸多非本土文化所渗透。从其文化的形成历程看,日本文化对非本土文化的借鉴与吸收,促成了日本文化的三次历史转型:大化革新前后对中国儒家文化及隋唐文化的吸收;明治维新时期对西方民主科学文化的引介与创新;1945年"二战"后,借鉴并吸收美国先进的政治及经济管理文化。经过三次质的转型,日本文化成就了日本在世界上无可争议的经济大国地位。而今,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也将随着国家间的经济交往而不断强化。  相似文献   

2.
"战后体制"是对日本二战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军事安全等制度安排的统称。日本摆脱战后体制,主要是想摆脱"和平宪法"的束缚、拥有战争权力、成为一个正常的国家。  相似文献   

3.
邱悦颜 《求索》2010,(8):129-130,13
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三位一体,儒家学说为其基根和主流,以道德伦理为本位,它所代表的价值系统对中华民族有着久远的影响,对我国企业管理转型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论述了"中和"对现代企业要素组合转型的启示和"合时宜"辩证思维与管理转型问题。  相似文献   

4.
张丽丽 《求索》2013,(4):138-140
满清以关外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引起了满、汉之间民族、政治、文化等各方面认同的冲突碰撞,其中文化认同是各种认同的核心问题。满洲贵族向慕汉族文化,尤其是康熙帝亲政后,积极学习儒家道义和汉族传统文化,"博学鸿儒科"即传达了康熙帝的诚意和热情。最终,满、汉文化之间求同而存异,形成了汉族传统文化为主,兼容满洲少数民族文化,进而整合出大概念上的"中国文化"、"华夏文化"、从而实现了满、汉文化认同的和谐。"博学鸿儒科"促进汉族士人对满清政治的认同意义非凡,同时也促进了清初诗歌创作的发展流变。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经历了与国民党的战争博弈、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型、从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到改革开放的三次重大转型,每一次转型都是一次适应性的实践,每一次实践都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为中国共产党的适应性提供了思想资源,中国共产党的适应性实践则丰富和发展了传统政治文化的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6.
马华  李庆召 《求索》2011,(2):90-92
亨廷顿在《第三波》中提到一种文化制度可能成为民主的阻碍,或者说是多种文化不支持民主,他在《文明的冲突》中甚至认为"在实践上,儒教或受儒教影响的社会不适合民主。"耸人听闻的断言伊斯兰教、儒教与民主是难以搭配的。但随着第三波潮流的波及东亚一些儒教影响下的国家或是改造传统信仰实现了文化与民主的对接。非西方文化因素似乎已经不再是民主化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障碍。深受儒教思想影响下的中国传统社会形成的政治文化中是否存有民主的思想?传统政治文化是否能够成功的实现转型促进民主发展?构建中国民主的可能性道路如何?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冯建辉 《前沿》2010,(13):34-37
当代中国政府正面临着由传统的管制型政府向现代的服务型政府的转型。这需要当代中国政治哲学予以学理性关注。社会层级结构理论是把握马克思哲学本性而面向中国问题的当代中国政治哲学新范式。"权力至上"的传统社会层级结构对当代中国政治实践具有深刻影响,因此,需要从改造深层社会结构入手,逐步改造传统社会层级结构,把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式"社会层级结构转变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市场经济、服务型政府和公民社会所构成的三维制约的社会结构,以推进当代中国政府转型。  相似文献   

8.
传统乡规民约何以实现现代化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立磊 《人民论坛》2020,(14):140-141
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乡规民约的某些方面已经脱离了社会发展和乡村治理的现实需要,面临现代化转型问题。传统乡规民约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为传统乡规民约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有效资源。传统乡规民约的现代化转型需要秉承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原则,在取其精华的同时,创新其转型路径,拓展新内涵,完善新功能。  相似文献   

9.
《传承》2016,(3)
俄罗斯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对其政治发展走向产生重要的影响。俄罗斯的政权党不但是其政治发展过程中出于政治稳定的需求而打造的政府支持力量,也是俄罗斯传统文化在其转型路径上的集中体现。俄罗斯具有独特的地缘文化,自古具有集权统治的传统和崇尚权威的传统,从这个角度出发有助于解释俄罗斯政权党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正二战后,联邦德国推行社会市场经济。在这一经济体制中,构成竞争秩序的原则是根本性的,而调节竞争秩序的原则是辅助性的;两组原则将经济效率和社会平衡相结合,而且以经济效率为主,社会平衡为辅。德国西部地区在"二战"后,本来有机会选择计划经济,但是,当时的首任联邦德国经济部长路德维希·艾哈德顶住社会压力,力排众议,竭力推行"社会市场经济",大举清除纳粹德国留下的中央统制主义经济。他一度到了孤注一掷、壮士断腕的地  相似文献   

11.
德国政治教育。曾经历了封建君主专制的第二帝国时期的“国民教育”(Staatbuirgerliche Erziehung)、资产阶级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基于国家和民族的政治教育”(Staatund Volk Bezugspunkte politische Bildung)、纳粹统治的第三帝国时期的“政治教化”(Politische Erziehung)等历史形态。二战以后.鉴于联邦德国政府揭露并深刻反省纳粹统治的黑暗历史.  相似文献   

12.
刘伟 《理论月刊》2006,(11):60-63
本文认为,政治文化对于政治发展乃至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及其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加之改革开放的新背景,使当前我国政治文化呈现多样化、复杂化的特征,主要体现为主流政治文化与非主流政治文化并存。因此,转型时期政治文化建设必须从政治文化的内容、主体、外部环境、思想教育等多个环节入手。  相似文献   

13.
杨芳 《时事报告》2010,(10):56-57
英国人素以传统而保守著称,戴礼帽、拿雨伞的绅士似乎是经典的英伦印象。然而近年在"变革"的大旗下,两个"60后"帅哥政治家——保守党的卡梅伦与自民党的克莱格,吸引了无数选民的支持,击败执政13年的工党,成功问鼎,组建了二战后首届联合政府。  相似文献   

14.
刘亭 《今日浙江》2011,(24):10-13
2011年,全省上下紧紧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部署启动"三大国家战略"、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谋划建设文化强省、开展集中换届等重点工作,推动我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实现了我省"十二  相似文献   

15.
王东方  杨秀英 《前沿》2011,(10):34-37
在近现代中国的宪政发展过程中,由于政治法律文化发展的特殊性,以及对宪政价值观接受和树立过程中的偏移,使得源于西方的宪政文化在同中国传统与现实的冲突中发生了变迁,其精神在相当长一段时间远离了宪政的内在规定性,倾向于"工具主义"及"虚无主义"。而今,在现代中国和谐社会的理念下,逐渐步入正轨。  相似文献   

16.
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根本,而经济安全则是政治安全的基础与核心。在全球化时代,唯有和平发展,方能保障经济安全进而根本保障国家政治安全。二战后,日本政治的发展在潜意识上秉承了其战前政治文化的绝对主义价值观与伦理观,延袭着其近代极端保守主义的国家安全观与发展观,在政治文化心理上使日本的国家安全理念与发展理念陷于自障的误区、囿于自厄的悖论。日本国家命运的关键,是尽快奠定理性的安全观与发展观。  相似文献   

17.
朱海嘉 《求索》2011,(4):246-248,230
在近代中国政治体系剧变与转型的语境下,中国国民党历经议会政治尝试失败后,转而诉诸于革命话语。其先后通过整合政治体系﹑发动民众革命、维护政治秩序与推行社会政策等方式建构党国体制,建立具有"整合性"的党治政权。但受其政治属性的限制,国民党党治体制对政治社会的整合尚未充分,也难以真正做到充分。深入探讨国民党党治体制形成的内在理路及其演变趋势,对于认识其实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内涵特征及社会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计志宏 《前沿》2010,(10):149-151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道德思想的核心,其内涵从最初的孝亲意识逐渐演化为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乃至国家的治国方略。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着社会稳定、家庭和谐、文化教化等积极的社会功能。分析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合理内涵,突出其历史价值,不仅有利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而且对保持国家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钟声 《湖湘论坛》2009,22(3):9-10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开始了从人格依附的传统社会向个性自由的现代社会的艰难转型。与这一社会转型相对应,政治文化也必然发生相应的转型——从臣民文化转向公民文化。  相似文献   

20.
《人民政坛》2010,(8):38-38
廖中武在《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上载文《改革开放后我国政治文化的转型及其原因分析》认为,改革开放后,我国经历着一场社会结构的转型,这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影响是深刻和深远的,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转型期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