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适应新的财税体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 民族地区要根据分税制财政体制的要求,结合自身实际,确定经济发展战略思路,坚持不懈地抓下去,尽量少走弯路、少折腾。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的1994年,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迅速调整理财思路,实施“强农兴工,旅游突破,两线穿珠,科教兴县”的经济发展战略,推行“三大调整,三大突破”举措,即调整财源建设行业结构,突破性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乡镇企业和多种经济;调整财源建设所有制结构,突破性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调整财源建设级次结构,突破性发展、壮大乡镇财源,从而加快了民族地区发展步伐。分税制后的5年收入合计是分税制前15年的总和。实践  相似文献   

2.
刘亮 《长白学刊》2004,(3):83-88
一个科学的财政体制应该兼顾激励与公平.自1994年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以来,虽然财政收入增长迅速,但地区间财力差距反而拉大了.通过对现行分税制激励效应与均衡效应的实证分析,可以得出:分税制是激励有余而均衡不足.因此,分税制财政体制应该在激励与均衡方面寻找恰当的平衡,以改进其不足.  相似文献   

3.
发展民族经济壮大地方财政宁海珍随着财税体制改革,实行分税制,中央与地方分灶吃饭,极大地调动了中央和地方理财的积极性,使国家财政收入有了显著增加。但同时也给地方尤其是民族地区财政带来了新的压力。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要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  相似文献   

4.
河源市经济基础较差,经济总量和人均占有量都很少。1996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当年价)为68.6亿元,人均占有量为2219.2元,仅为全省平均9513元的对.3%;1996年地方财政收入为15529万元,地方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2.26%,在全省属经济次发达地区类型。在经济力量相当薄弱的条件下,如何做好财政工作,振兴地方财政,具有极大的挑战性,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一、经济次发达地区的财政能不能有较大的发展1994年实行分税制改革以来,河源市地方财政收入(分税制新口径)的完成实绩(按可比因素)为13055万元,比1993年增收4506万元,…  相似文献   

5.
分税制与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过去的1994年,对于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来说,产生影响最大的恐怕莫过于在全国普遍实行的分税制了。在分税制运行的头一年中,根据我们的了解和各地方反映的情况看,边疆民族地区的干部群众在实行分税制的心理准备、理解程度和执行的自觉性等方面还需要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因此进一步宣传和说明实行分税制的意义以及探讨分税制对民族地区的影响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一、对建国后税制改革的回顾 建国以来,我国的财税制度出现过两次重大的改革,随着国家经济规模的发展,中央和地方分别建立各自相对独立的财政收支体制已成为大势所趋。 1950年3月3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经济委员会通过《关于统一全国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此后统一了全国的财政收支。除批准征收的地方税外,全国所有的农业税、关税、盐税、货物税、工商税的一切收入,均归中央政府财政部统一调度使用,这就初步形成了中国沿用了数十年的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  相似文献   

6.
实行分税制后地方财政要解决的几个问题陈敬东实行分税制,中央和地方的分配关系相对规范合理。但是,地方财政在转轨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从客观实际出发,地方财政要解决好四个问题:一、地方财政赤字消化问题实行分税制后,中央增强了宏观调控能力,...  相似文献   

7.
八十年代,国家在对老区从资金、物资上给予重点倾斜扶持的同时,还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极大地调动了老区人民艰苦奋斗,建设家园的积极性。近几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入,大部分县(市)对乡(镇)实行了财政包干,有关老区的一些优惠政策难以继续落实,甚至名存实亡,影响了老区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前进步伐。在革命战争岁月里,老区人民为了民族胜利,人民解放,作出了巨大贡献,饱受了战争的深重灾难。目前虽有大部分老区人民过上了好日子,但仍有少数地区由于历史的和自然的原因处在贫困之中。有些脱了贫的老区的经济还很不稳定,随时…  相似文献   

8.
晋宁是一个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全县少数民族人口22848人,占全县总人口的9%,有两个民族乡,18个少数民族聚居办事处,43个少数民族聚居自然村。根据少数民族大部分居住在边远偏僻的山区、地理环境、自然气候、交通、通讯等条件差的实际,县里对少数民族乡村实行五条优惠政策:1、设立县乡级民族机动金。县财政每年安排20万元,乡(镇)每年安排2—4万元的民族机动金,列人财政预决算,用于扶持少数民族乡村发展经济社会。规定不能因设立民族机动金而影响其它渠道对少数民族乡村正常投人。自1994年来,县级民族机动金给民族乡村安排38个…  相似文献   

9.
一、地区发展差距形成的财政原因1财政体制原因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总是呈现出某些差异,而其中政府的财政政策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尤为显著。从1980年开始,为提高地方政府当家理财、增收节支的积极性,中央对地方实行了以“分灶吃饭”为基本特征的多种形式的财政包干体制,并于1994年实行了分税制的财政管理体制,此后便形成了现行的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制度。这种转移支付制度主要存在三大问题:一是转移支付不规范、不科学。现行分税制中的转移支付是采用基数法实行一省一额、一省一率的极不规范的方法,让各地区尤其是吃亏…  相似文献   

10.
《山东人大工作》2012,(5):15-17
我国现行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现就笔者目前认识对此作出评价,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建议及对策。一、我国现行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一)分税制财政体制促进了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1994年分税制改革之前,财政分配关系大都是用"包干"的方式处理,财政收入不能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增长。现行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按税种明确划分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税源,充分调动了各级政府理财的积极性。同时  相似文献   

11.
当1994年的钟声当当响起的时候,分税制─—牵动中国社会各个层面的一项举措悄然来临。面对着它,生息于民族自治地方的人们在感受震憾之余,呈现出迥然相异的态度。有的欢欣:哦,这是中国税制史的一座里程碑,应当不折不扣地拥抱它呀!有的叹息:唉,这使民族地区丧失了“特殊待遇”,势必减缓民族地区发展的步履。有的急愤:分税制存在一刀切的弊端,与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大相径庭!有的消极:分税制已成定势,不可逆转。窃以为,上述种种虽不无道理,但总体地看,皆是片面的、不能效法的。理应采取这样一些辩证态度:态度之一:张开双臂…  相似文献   

12.
张宝山 《中国人大》2023,(17):39-41
<正>财政转移支付,是指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无偿拨付的资金。1994年我国实施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相应建立了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多年来,财政转移支付对于解决地区财政不平衡问题,推进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的二十大对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作出重要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强调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时指出:  相似文献   

13.
财政部驻上海市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简称专员办)是适应国家分税制财政改革而于1995年成立的。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一直伴随着财政改革的深化而逐渐发展成熟起来。1994年以来,随着分税制财政体制的改革,原有的“中企处”(全称为:财政部驻上海市财政局中央企业财务管理处)工作职能已不能完全适应强化财政监督的要求,改革要求职能转换,需要转变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4.
记者:1994年全国普遍推行了以分税制为主要内容的财税体制改革,中央与地方财政之间建立了一种新型的分配关系,也给地方财政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您作为分管财税工作的副区长,请您谈谈分税制实行以来硚口区财税工作的情况。黄关春:地方财源建设的好坏以及地方财力的大小,关键在于财政税收的实际完成情况。实行分税制以后,我们及时  相似文献   

15.
完善中央与地方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文  马贤 《岭南学刊》2007,(5):64-68
我国自1994年实行分税制改革以来,中央对地方政府以及省级政府以下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的转移支付制度一直不规范,也不能很好地履行实现地区间公共服务均衡化的职责。为此,应采取明确划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事权和公共支出范围;减少转移支付层次;规范转移支付数额的确定模式,建立多因素的科学的转移支付标准公式;规范财政专项补助,严格控制专项转移支付项目的设置;优化和调整转移支付结构;建立中央对地方政府的激励机制;制定比较完备的关于转移支付的法律等措施,完善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相似文献   

16.
建国以来,党和国家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对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特殊优惠政策和照顾措施。这些优惠政策和照顾措施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与文化建设发展的基本保证,有了这些优惠政策,民族地区才有了今天的这样伟大成就,而且为今后的现代化建设打了基础。但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的实践中,尤其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经济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过去一系列优惠政策似乎成了一种比较平均的政策,平等的政策,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情况不大符合,从而在新的历史时期出现了一系列新问题、新矛盾,如果这些问题和矛盾得不到重视和…  相似文献   

17.
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关系,增强了中央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分税制财政体制实施五年来,贫困地区的财政困难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改善。税制改革对财政贫困地区究竟有何影响,为此,我们对定南县税制改革后财政的基本状况及税制改革的影响进行了调查。一、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后贫困地区财政的基本状况及税制改革对其的影响。1、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使中央与地方分配关系比较清晰,财政收入稳定增长,财政收入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其他收入、罚没收入、行政性收费收入等项目所占比重逐年提高,列收列支项目增长过快,可用财…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已经确定了“九五”和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经过15年的努力,我国的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将会再上一个大台阶。1994年推出的新税制和分税制分级财政体制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关键一环,它对于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进程,加速我国财税体制与国际惯例接轨,具有重要意义。新税制和分税制改革调整  相似文献   

19.
胡小杰 《前沿》2010,(15):57-60
财政自治权是实现民族自治地方经济自治权和发展权的财力保障和物质基础。建国后我国先后实施了统收统支财政体制、包干制财政体制和分税制财政体制。在这三种财政体制下国家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对民族自治地方的财政自治权的实现产生了不同的影响。由于分税制的相关立法与配套政策存在不足,使得民族自治地方的财政自治权并未得到充分保障。因此,应当完善与分税制相关的配套立法工作,保障民族自治地方财政自治权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建立后,党和国家针对全国民族种类较多,社会发育程度不同;民族地区大多地处边疆,巩固国防任务重;民族地区生产力水平低,经济、文化落后等实际,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和培养民族干部方面,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并不断在实践中加以完善,推进了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以我省为例,从1949年到1995年,国家和省在财政、金融。税收、资源、科教文卫等方面制定和实施了144项特殊政策和优惠措施,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地区的发展进步。建立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