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的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需要进一步厘清并遵循司法的基本规律,才能切实保障改革取得实效,跟上快速发展的时代需要,真正成为社会公平正义的有效防线。其主要体现在:法官不可不审案、不可不行使审判权;法官应当专司审案,专门行使审判权;只有法官才能审案、才能行使审判权;法官只服从宪法法律;应由资深法官监督、管理审判工作;司法本身就是社会的稳定器。同时也应当认识到,没有绝对的审判独立,因为"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在官本位思想、人治传统的影响短期内难以消除的中国,审判权既要依法独立运行,又要受到有效监督、规范运行。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是个官本位的国家。官本位的最大特点是集权主义、全能主义政治,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集于官员一身,缺乏有效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政治权力不受约束,没有边界,任何人的生命、财产安全都无法得到保障;无规则、无程序政治泛滥,不择手段成为官员的真实信条;社会生态是官主民仆,"官老爷"、"父母官"、"为民做主"、"主子"、"奴才"、"草民"思  相似文献   

3.
陈尚志 《政法学刊》2003,20(6):11-13
触目惊心的官员腐败犯罪说明我国的监督机制亟待完善。我国监督文化存在的缺陷,使得监督官员腐败犯罪的氛围难以形成,并导致监督机制缺乏力度,反腐法网不严密,贪污贿赂犯罪机会多、成本低,法律对官员腐败犯罪缺乏应有的威慑作用。因此,必须采取中央主导型反腐败模式,建立高效、独立、权威的反腐专门机构;以法律形式确立公务员制度、财产申报制度、储蓄实名制度;制定专门的《反贪污贿赂法》,严密法网,堵塞漏洞,减少腐败犯罪的机会,提高犯罪成本。  相似文献   

4.
本文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概括为“从官本位到民本位”的法律变革,认为把传统的官本位法律体制转变为民本位法律体制是邓小平法治思想的核心或实质,分析了官本位体制的主要特征、产生原因以及改革官本位为民本位的途径和过程等。  相似文献   

5.
我国商事立法模式之选择——兼论《商事通则》的制定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任尔昕 《现代法学》2004,26(1):56-60
在我国 ,由于智识、经验和立法技术的欠缺 ,法律调控的社会领域不断扩展以及对英美法律的不断继受 ,制定完全意义上民商合一的民法典已经没有可能 ;而效法欧洲大陆国家分别制定独立的民法典和商法典或者效法美国制定一部美国式的商法典的模式 ,亦是一种不识时宜的想法 ;只有在制定民法典的同时制定一部《商事通则》 ,用以规范基本的商事法律关系 ,才是立足现实和着眼未来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6.
比较东西方法律发展过程的水平悬殊,首要的基本的问题在于东西方法律思想文化的差别;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法律信仰问题.进行中国的现代化法治建设首先解决的是人们对法律的信仰问题。只有在认清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先天不足和后来发育不全的前提下,才能抛掉自己的传统弊病,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健全体制。  相似文献   

7.
中国丰富的传统法律文化,是我国实施社会主义法治的宝贵文化资源,但其中也有些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思想已经构成了实施法治的障碍。本文从中国法律文化、社会主义法治进程入手,客观评价了传统法律文化的作用,深入分析了制约我国当前实施社会主义法治的三种法律文化:以礼入法的法律文化、权力至上的法律文化、国家本位的法律文化。本文认为必须对传统法律文化进行革新,才能为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扫清障碍。  相似文献   

8.
被问责官员复出法律机制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问责官员复出法律机制指的是在行政问责中承担责任的官员重新担任领导职务的相关制度组成的规范系统。目前我国被问责官员复出缺乏法律依据,而是以政策为导向,没有形成统一的法律机制。本文指出健全被问责官员复出法律机制有助于行政问责制落到实处,保障公民的知情权、监督权,推进我国法治建设,同时也反映了政治理念和制度的理性。基于此,要从被问责官员复出的条件、期限、程序、相关制度等方面构建我国被问责官员复出法律机制。  相似文献   

9.
惩防腐败 国务院廉政工作会议指出:查办案件是反腐败最重要、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检察机关作为反腐败体系的主力军,只有充分运用办案的形式对国家官员履行职责的行为实施法律监督,才能体现力度和法度。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官本位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在新的历史时期,官本位思想依然是实践执政为民理念的重大障碍。本文试图通过对作为基层民主重要一环的村官选举中的贿选现象的研究,来阐明官本位思想对当下社会的影响,以期为政府部门革除"官本位"这一毒瘤提供值得借鉴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有道是,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种红薯.   显然,这是封建制度下在官本位思想的驱使下,一些正直官员的廉政勤政之举.那么,在人民当家作主的今天,是否还需要官员为民作主,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人民是主人,官员是公仆,主人又岂能让公仆给自己作主.   ……  相似文献   

12.
张先昌  魏辰 《法学》2014,(4):108-117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专制社会,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开明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们就如何治理国家提出许多方案,其中不乏具有持久生命力并可供现代借镜的理念与制度:如重视立法,强调法律是天下之大信,无论统治者还是平民百姓都要遵守法律规范;国家权力机关只有严格、公平执法,执法的公信力才能确立;统治集团成员只有做守法的表率,法律才能取信于民而具有权威性;要实现司法公正,保证执法的公信力,仅靠官员个人的自觉是不够的,制度保障才是关键。中国传统社会对执法公信力的追求是一贯的。  相似文献   

13.
刘爽 《法制与社会》2010,(1):225-225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为我国企业法律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在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当中要坚持依法治企,执法为员,公平正义,服务大局,服从党的领导。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法律文化。  相似文献   

14.
到底是法律的缺失,还是官员的不作为,还是中国人根本没有法制观念;为什么要屡屡在道德审判之后,才有法律的介入,不,这里应该不是法律的介入,而昌官本位的介入.现在很多事情都是普通民众发现问题,再网络炒作,然后媒体关注,等到有了一定的效应与关注度时,相关有影响力的媒体强势介入,进行舆论引导,对某事某人先进行道德审判.  相似文献   

15.
成文法的演进是受其所在社会的哲学思想影响和支配的。我国也是一个成文法国家,我国成文法的顺利成长只有与传统哲学思想相统一才有可能,我国的法制建设才能成功。但我们对成文法的认识却与传统思想存在着巨大反差,尤其改革开放以来,存在着大量法律与其道德合理性的分裂现象,使我国的法制建设困难重重。法律形式与传统思想的重新统一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应从二个方面入手:一、正义价值的内生化;二、法律形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迅速发展,我国出现了高层次人才严重短缺的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人才选拔与任用机制僵化,缺乏通过竞争使人才大量涌现的良性机制;教育制度改革滞后,高校的教育质量滑坡;分配制度上的官本位倾向,对知识分子产生了不良导向;急功近利的浮躁的社会心态,严重影响了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质量,等等。只有针对这些问题,加大组织人事制度、教育制度的改革力度,高层次人才短缺的问题才能得到有效解决  相似文献   

17.
“法自然”现贯穿于《汉书·刑法志》全篇,是班固的法律现的核心。“法自然”观认为,法律秩序是普遍自然秩序的一个组成部分,理想的法律应效法自然而创制。对于在固“法自然”观的表现、思想基础、理论价值等问题应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8.
在西方世界死刑废除的进程中,其基于生命尊重的人道主义的废除死刑法律文化起了重要的作用。在我国也曾经存在人道主义的文化底蕴,可是最终没能孕育出废除死刑的法律文化,主要是由于群体人观念、对安全感的强烈需求以及缺乏思想的碰撞与对话所造成。  相似文献   

19.
政治生态是一个权力与制约、制度与文化并存的系统,构建良性的基层农村政治生态离不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化的建构。当前基层政治文化的滞后性表现在:平等观念仍未深入人心,等级观念依然根深蒂固;人民本位意识缺乏,"官本位"意识浓厚;公民意识较淡薄,臣民意识占主导等。因此我们应从加大口头宣传、增强制度效能、全而深化教育等层面入手加快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化的建构,以此推进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相似文献   

20.
原则是人们观察问题处理问题的准绳。确定性和可操作性是原则本身固有的属性。只有具备确定性人们才能把握原则的内涵并形成正确的观点;只有具备可操作性人们才能在原则的指导下将其基本精神贯彻于具体的行为当中。法律原则同样需要具备上述两个特性,否则便不能作为原则规定在法律中。我国刑法中关于数罪并罚的限制加重原则缺乏原则应有的两个特性,具有严重的随意性和不可操作性,违背罪刑相适应的基本原则,有损刑法的公正,妨碍刑罚目的的实现,因而应予废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