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在人民的物质利益需求得到较大满足的前提下,人的精神利益实现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下意义日益凸显。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视域下人的精神利益实现有其特殊的时代意涵,主要体现在人的精神利益实现植根于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伟大实践中,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人的精神利益实现的新要求,人民性是人的精神利益实现的根本特性。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人的精神利益实现具有内在联系,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为人的精神利益实现提供现实条件和价值遵循,人的精神利益实现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指引和精神动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视域下人的精神利益,应做到:以“无我”的精神状态,自觉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实现人生价值;实现人民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耦合人民的美好生活期待;遵循人本逻辑,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现实条件。  相似文献   

2.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既是人的本质需要,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引领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以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作为道德要义、中国式现代化作为道德通路、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道德胸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道德旨归,在主体层面、理念层面和实践层面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精神生产的扬弃与超越,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实践品格与精神境界。在扎实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当代中国实践进程中,需要拓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全球视野、突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现实诉求、强化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共识凝聚,进而使全体人民在先进文化的牵引、浸润、形塑中寻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3.
政党责任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民主政治发展的原创性理论成果,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明确了为人民谋幸福、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和为民族谋复兴的政党责任。为人民谋幸福是政党责任的逻辑起点,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是政党责任的集中体现,为民族谋复兴是政党责任的价值旨归,三者共同构成了新型政党制度中的政党责任体系。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夯实新型政党制度中的政党责任需要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达成共识,依靠“国家—政党—人民”的政治结构、“领导—合作—民主”的政治过程以及“执政—参政—协商”的运行机制推进党际合作与治理。推动政党责任转化为实践效能,需要遵循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的现代化、制度现代化和政党现代化的现代化逻辑,彰显新型政党制度推动国家发展和维护人民利益的政党责任。  相似文献   

4.
鲜明的人民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底蕴,彰显了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因人民需要而生,党群同构的现代化方式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情怀。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进行部署谋划,在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和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中,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彰显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中国式现代化以宏大的人类视野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在理念上坚持“人民”概念政治性与集合性的互洽,在实践中摒弃西方中心主义现代化发展逻辑,增强自身人类关怀的时空张力。中国式现代化以构建自由人联合体为理想追求,不断探索发展人的社会解放的目的、内容和方式,在推动人的各种关系的优化发展中塑造类本位思维,指明人类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5.
<正>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中坚持胸怀天下,始终关注人类前途命运重要历史经验的集中体现,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鲜明彰显。中国式现代化造福中国、利好世界,不仅使中国在短短几十年时间内成为“世界现代化的增长极”,也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巨大贡献。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中国的发展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是全球发展新机遇的增长。  相似文献   

6.
解安  林进龙 《理论探讨》2023,(1):147-155
乡村发展是比较中国式现代化和西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视域。西式现代化虽然实现了某种意义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但也陷入了牺牲人民生存和发展权益以迎合资本意志的陷阱。可以从西式民主边缘化农民利益诉求、新自由主义鼓吹土地私有化牺牲农民利益、资本排斥农民生活基础设施建设、资本无序侵蚀农民生产生活空间、农村主流叙事剥离少数族裔农民等五个方面反思西式现代化的资本逻辑。伴随资本全球化过程,不少国家和民族对西方文明的吸收超出了借鉴的范畴,乡村发展的可能性越来越单一。中国式现代化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突显出自身的独特性。当前,乡村振兴作为国家意志全面推进,不仅是中国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的战略性调整,也是党和国家对政治承诺的历史性实践和对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生动回应。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发展道路表明,发展是全体人民的正当权利,既不应成为资本的附属品,也不应为少数人所把持和垄断。  相似文献   

7.
孙全胜 《理论导刊》2023,(7):99-107
马克思空间生态批判伦理有着独特的提问范式、关注视域、分析框架和评判标准等维度。在提问范式上,马克思抛弃了思辨哲学的思维方式,从现实社会实践出发看待空间生态伦理问题,形成了实践式的提问范式;在关注视域上,马克思从解释世界过渡到改造世界,关注人改造自然空间的社会伦理意义,形成了现实的关注视域;在分析框架上,马克思不是从原则出发,而是将空间生态伦理问题放在具体的、历史的、对象性中去分析,形成了辩证的分析框架;在评判标准上,马克思强调彻底的解放精神,主张用解放精神指引空间生产朝着生态化方向发展,以人民群众的空间利益为价值导向来维护空间生态系统,形成了共产主义的评判标准。马克思空间生态批判伦理的四重维度能够指引人们更好地认清资本主义空间生产的虚伪本质,建立共产主义空间生态系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吴建永  王林玉 《求知》2022,(1):32-34
<正>文明与野蛮相对,是标志人的存在状态和社会进步程度的范畴。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人类不断探索摆脱野蛮状态,走向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历史。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一百年来,党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以自强不息的奋斗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人的观念”的演变,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生成同频共振,为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进阶锻造了观念机理,也为审察和揭橥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规律特质提供了全新视角。社会存在为社会意识提供客观事实和理性真理的确证,社会意识为社会存在奠定观念上的合理性和解释力。“解除观念束缚、鼓励思想解放”是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必不可少的先导环节,中国共产党在现代化进程中把握观念变革,实现了观念转型和社会变革的耦合统一,使国家的现代化与人的观念的现代化保持内在一致性,人的观念的推陈出新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激活精神动力、奠定思想根基。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民粹主义甚嚣尘上,部分西方发达国家掉入民粹主义陷阱无法自拔,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深受民粹主义的袭扰,给国家的现代化进程蒙上阴影。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走出的新道路,其丰富的理论内涵回答了现代化进程中如何跨越民粹主义陷阱这一时代之问,为那些正深受民粹主义困扰的国家和地区顺利走出泥潭提供了独特的中国方案。中国式现代化中“人的现代化”的价值旨归跨越了民粹主义的“人民观”陷阱,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跨越了民粹主义的“平等观”陷阱,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跨越了民粹主义的“民主观”陷阱。  相似文献   

11.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深厚的内在逻辑机理。从两者关系之维看,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两者在目标取向、本质内涵、价值旨归上具有内在统一性;从历史之维看,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同程,在推进现代化建设中夯实中华民族“站起来”的根基,实现中华民族“富起来”的任务,迎来中华民族“强起来”的前景;从实践之维看,中国式现代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擘画发展蓝图、奠定坚实基础、提供制度保障、给予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12.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实现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跨越的基础。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国家繁荣、社会稳定的战略支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压舱石”,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一环。科技投入偏低和农业结构性矛盾、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协调,制约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新征程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强化科技创新,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融合;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农业强国之路。  相似文献   

13.
黄蓉生  耿靖 《理论与改革》2023,(1):13-23+167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时代性与实践性,在统筹把握“两个大局”的基础上,坚持破解本国现代化难题与世界现代化悖论相统一,意义重大,终将成为人类现代化发展史上一颗璀璨明珠。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的“四力”赋能。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深刻诠释内涵、特征、路向等,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价值引领力;通过广泛动员各民族、全体人民、华夏儿女弘扬主动精神,赋予中国式现代化精神推动力;通过系统强化指导思想、价值立场、基本遵循等,赋予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指导力;通过深入开展政党塑造、人才锻造、环境营造等,赋予中国式现代化关键保障力。  相似文献   

14.
作为消除物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对抗性的高质量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多”与“少”的统一,唤醒现代化力量;调适“供”与“需”的张力,维护现代化秩序;协调“权”与“权”的边界,激发现代化效能,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韧性形成的深层动力。作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全过程人民民主以“党—政府—人民”的主体结构、“吸纳—整合—回应”的运行机制和“协商—决策—反馈”的实践程序,克服西方现代化的资本痼疾和制度短板,增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韧性。为应对现代化风险,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赋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韧性,应积极构建适应性、自主性和内聚性的政治体系,塑造回应型、法治型和效能型的治理机制,创设主体、过程和目标要素并联的民主结构。  相似文献   

15.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作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之一,是对人民的主体性地位的尊重和肯定。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意蕴,即:在实践视域中,人民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在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具有能动性和自觉性。在实践的价值应然性中,从个体出发,旨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从社会出发,则是整合群众力量,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相似文献   

16.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探索过程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百年奋斗历史进程中形成内在规定性,内蕴着三重面向。从现代化面向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遵循世界现代化进程的一般规律,又扎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传统与现实境况,凸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特殊规律,体现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的有机结合;从社会主义面向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面临着建设社会主义与推进现代化的双重任务,完成了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由马克思视域中的“历时性”关系转向中国实践场域下的“共时性”存在,从而赋予现代化以社会主义性质;从文明面向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然产生一种新的文明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出场不仅符合人类文明演变规律,其自身目的旨趣又推动和引领人类文明向前发展,充分彰显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这一世界性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中国式”的现代化突破“西方化”的现代化,提供了独立自主的现代化新路径;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超越“少数人富裕”的现代化,提供了均衡共享的现代化新路径;以“物质与精神相协调”的现代化超越“物质单向度”的现代化,提供了全面协调的现代化新路径;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超越“人与自然割裂”的现代化,提供了包容持续的现代化新路径;以“和平、共赢”的现代化超越“殖民、掠夺”的现代化,提供了合作发展的现代化新路径。  相似文献   

18.
社会治理共同体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逻辑是辩证统一的。实现“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需要“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来支撑;只有社会治理共同体意识的不断增强,才能更彻底地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过程,同时,也是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过程。基层党组织既是推动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重要主体,也是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先锋队”。基层党组织不仅坚守自我以夯实基础,也超越自我来推动创新。在社会治理共同体的视域下,基层党组织需要从政治引领、组织力提升、服务方式创新、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等方面进行整合创新,从而更有力地推动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进而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  相似文献   

19.
李映楠 《学理论》2023,(4):33-36
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奋斗是人的积极存在。人在时间中的积极存在是通过奋斗实现的,人只有通过奋斗实现生命的厚度和发展的广度,才能创造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只有在奋斗中人才能确证和实现人的本质,创造和实现人的价值,维护和实现人的自由,推动和实现人的发展。新时代中华儿女要充分发扬永久奋斗精神,团结奋斗,团结奋斗,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奋勇拼搏。  相似文献   

20.
实现现代化,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历史进程的主题。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不仅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扫清了中国通向现代化道路的障碍,而且在对中国的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的关系、中国现代化的内涵及目标、发展战略等方面的探索中,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为实现中国现代化目标,提供了一条富有原创性和启示性的思路,这对于新世纪我们党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具有极为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