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尚进  董璐 《今日广西》2008,(3):30-31
数以百万计的大学生希望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国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但在这个潮流下,也有许多孩子放弃按部就班:他们有相对稳定的家庭背景,有工作能力,却在寻找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华芳 《今日上海》2012,(1):42-43
他们笑言自己已芳华不再,唱歌只为一圆年轻时的梦;他们自称是一支“非职业”的业余团队,学声乐、练歌、演出、比赛只为“打发”多余的时间;他们自谦是“合唱”丰富了自己的生活,参与慈善、慰问献演……应该感谢社会给予了机会,他们来自同一个艺术团队——上海徐汇合唱艺术团。  相似文献   

3.
李家泉 《台声》2001,(5):13-14
自李登辉以来,台湾社会有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这就是凡主张“台独”或倾向“台独”的人,都说他们是“爱台湾”的。最近一年来愈演愈烈。   李登辉是自称“爱台湾”的人,主张“台湾优先”、“台湾第一”、“台湾生命共同体”,并且自比摩西,希望率领台湾人“穿越红海”,去自建“台湾人的国家”。   吕秀莲是自称“爱台湾”的人,张口闭口“台湾人民的利益”、“台湾人民的意愿”、“台湾人民的幸福”,说什么“台湾是属于台湾人民的”,“台湾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金美龄是自称“爱台湾”的人,给笔者印象最深的是,在最近台…  相似文献   

4.
优抚是我们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体现着党和政府对优抚对象政治和生活上的关心,关系着国家的稳定。做好优抚工作是我们民政人的天职。 在基层,重点优抚对象有很多是建国前参加革命的老同志,虽然年事已高都已退休,但他们对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仍然十分关心,对党的优抚政策需要了解,对自己辉煌的过去有着幸福、美好的追忆。 笔者在与这些老同志接触中深深地感到,经过战争年代和艰苦岁月的洗礼,他们对物质的要求并不高,常常听到他们如此说 比起那些牺牲的同志我们已经知足了,但他们在精神上有着强烈的追求。尤其是想对我们民政…  相似文献   

5.
吴学忠 《今日民族》2005,(10):40-41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代。唐时称“扑子蛮”,元、明、清时称“蒲蛮”。布朗族的自称和他称很多,住在勐海一带的自称“布朗”,住在镇康一带的自称“乌”,在澜沧一带的自称“翁拱”,住在双江、云县、墨江一带的自称“阿娃”等;汉族和其他民族通称他们为“濮满”或“濮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大多数人的意愿,统一称为“布朗族”。布朗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勐海县的布朗山和西定、巴达、打洛山区,其余的散居在临沧、思茅等地。云南省澜沧江和怒江一带是布朗族聚居地之一,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邦丙乡生活着67…  相似文献   

6.
陈鹏  吴栋 《现代领导》2006,(8):20-21
下村干部要深入到群众中去,了解他们的疾苦,了解他们的所盼所想。下村时不要由村干部陪着,要一家一家走;到农民家里,要有详细记录,要有农户的签名。吃饭付饭钱,与农民同吃同住,看看农民过的是什么生活。每周至少住在农民家里一天,要记好一份工作日记,提交一份调研报告,写好一份心得。 ——中共上海市金山区委书记李毓毅  相似文献   

7.
子承父业、把公司职位作为终身事业或者把职位视作自己的抱负都已经是过去的事情。现在的年轻职员奉行“碰一碰就走”的文化,从一份工作跳到另一份工作。他们追求的是弹性工作制、专业挑战、愉快的工作环境、高薪以及有保障的劳动合同,虽然能力已经合格,仍然不断给自己充电。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来大陆的台胞越来越多,他们或经商,或求学,或只为追求一种理想及心中的至爱留在了大陆,在这片热土上,他们书写着各自的精彩传奇。“每逢佳节倍思亲”,在大陆的许多台胞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春节期间不能回台湾与亲人团聚。为此,本刊特别采访了今年春节不回台湾的5名台胞,让他们通过本刊把自己在大陆的生活情况告诉海峡对岸的亲人……  相似文献   

9.
张晓 《就业与保障》2013,(10):13-14
现在流行着这样一种趋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以大学生为主,纷纷返回自己的家乡去发展,他们的家乡很多都是二三线城市或县镇,他们中有的回乡创业,有的回乡从事基层工作,总之,在大学毕业之际或者是在外工作几年之后选择了“返巢”,是迫于一线大城市的生活压力,还是出于近几年返乡发展的政策、形势利好,又或是出于个人自身的想法与追求,今天就随笔者走进他们,了解他们的故事。  相似文献   

10.
古希腊的城市特尔菲,至少在12个世纪的时间里,因有阿波罗神殿而闻名。古希腊有一个名叫皮西亚的成年妇女自称是特尔菲城神的使者,代表太阳神阿波罗讲话。据记载,当一种特殊的神秘气体出现时,皮西亚给特尔菲城的统治者、市民和哲学家们都提出忠告,从他们男女间的生活到国家大事,面面俱到。她在神志恍惚中,有时又在狂暴之中回答求神者的问题,发命令,做出预言。  相似文献   

11.
杜烨 《今日上海》2012,(12):36-37
对于一个残疾人而言,什么最重要?一次节日的问候,可以温暖他们的心灵;一份小小的礼物,可以换来他们幸福的笑颜;一笔可能并不丰厚的慰问金,可以帮助他们解决一时的困顿……但所有这一切,都没有一个固定的工作岗位“给力”。有岗位,就有工作,工作代表的不仅仅是工资,还有残疾人的人生价值;有岗位,就有无限希望,岗位是擎起一个残疾人家庭的生活支柱。在崇明,有130家福利企业,为该县残疾人提供了近4000个工作岗位。这些企业,用最有力的声音证明——  相似文献   

12.
在上海半淞园地区,有一座紧靠着黄浦江的银锚大厦,来自台湾的王耀锟、王黄束爱夫妇就生活在这幢楼里。王耀锟夫妇自称是“全迁户”,他们已把台湾的企业和一家老小全部搬来上海,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孙子外孙17人生活在一起,称得上是一个大家庭,现在祖孙三代不仅很快适应了上海的生活环境和氛围,并且已经喜欢上了这里。  相似文献   

13.
开放带来的经济繁荣滋养着一份闲适、富足的市民生活,同时培育了一种现代都市应有的精神追求。广东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具有一种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4.
丁聪纪事     
明红 《现代人事》2000,(8):33-34
丁聪先生的家在北京西三环路侧。丁聪为人坦率、真诚、风趣,面庞饱满红润,嘴角总带着笑意。他的形象和年龄有点对不上号——尽管丁聪今年已经八旬有四,但依然不老。不老不仅因为其有一头乌油油的黑发,一双明锐的眼睛,也不仅因为仍然自称“小丁”,或因为其创作颇丰,更因为他有一颗年轻的心。  相似文献   

15.
一份至高无上的荣誉,一份如履薄冰的职责。他们以无比坚定的信念、无私奉献的精神,用辛勤的汗水默默耕耘在各自的专业领域;他们不平凡的人生经历、一项项的科研成果虽鲜有人知,但稍加细心就会发现,原来他们就在我们身边,距离并不遥远。他们就是中国的院士。  相似文献   

16.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指出:目前,大约90%以上的人有程度不同的精神苦恼,60%的疾病都和心理卫生因素有关。一份共有15万名网友参与调查的《中国网民健康状况白皮书》显示,超过半数网民自称有心理问题,七成网民有健忘、注意力不集中、焦虑、抑郁、缺乏自信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创造》2009,(9)
云南磷化是地质勘查、矿山设计、磷矿采选、磷化工、技术研发、生产经营及多种经营、多元化发展为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他们不是人们想象中的满身灰尘的大老粗,他们有思想、有理想、有追求,懂得生活,追求大爱。国庆60周年前夕,集团公司举办了职工摄影展,他们用瞬间的凝聚,记录了矿山的发展历程,表现了他们对生活和生命的释解,展示了他们对"美"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18.
彝族支系较多,不同的彝族支系形成不同的彝族自称、彝语方言或土语,而不同的自称产生了不同的彝语氏族地名.本文认为彝语氏族地名的由来与彝族自称或亚自称产生的根缘有着密切的关联,不同的彝族自称是彝语氏族地名形成的主要原因,而在彝族社会生活中所崇重的祭祖大典ne55mu21(耐姆)分支习俗是造成彝族支系繁多、自称繁杂及其彝语氏族地名众多的最主要的根源.  相似文献   

19.
红河州金平县金水河镇中越边境地区生活着一个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群体——布朗族莽人支系。他们自称“莽”,意为高山上的人,在汉文史籍记载中属于“百濮”族群。2009年5月,经国家民委批准,正式归属为布朗族。  相似文献   

20.
按我的理解,“精神支柱”与理想、信念大约是一回事,都是对某一种事物的向往和追求,这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体现在行动上,则是在这种精神力量的支配下.去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和条件,去开拓、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除了那些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人,除了那些物欲横流的“金钱拜物教”,人都有自己精神的追求和向往,或叫心愿,或叫理想,因而也都有自己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