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本文主要从性别分析视角,通过梳理晚清至五四运动时期精英知识分子关于妇女解放的话语,揭示女性与中国现代性之间的关系,探讨这一时期女性形象如何被不断建构,从而展现性别化了的历史图景.文章认为性别的变化并不只是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女性是作为一种文化符码被纳入到了知识分子的话语系统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之中的,民族主义一直是性别表述的主旨,同时,女性形象的变化也与精英知识分子自身的身份认同危机紧密相关,性别变化背后有着丰富复杂的社会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娜拉--新女性形象上男性精英知识分子在面临着各种压力之时想像与设计民族国家以及男性主体的主要符码,言说娜拉成为五四男性精英知识分子重要的文学议题;现代女作家--现实中娜拉的自我言说是精英女性知识分子建构女性主体和探索人生意义的重要途径.女作家的创作表现了对各种既定规范的突围、颠覆,同时也昭示了在内外压力之下,现代知识女性对女性自我主体构想无奈的修改与放弃.中国现代男女作家对新女性的叙述既呼应又对照,他者叙述与自我陈述形成了潜在的对话与抗衡,共同描绘与设计着娜拉--中国现代知识女性的天涯路程.  相似文献   

3.
文化身份的建构是困扰着逐渐步入现代化的中国的一个现实问题,后殖民批评理论对于我们分析西方汉学再现中国文化身份过程中所隐含的权力话语,无疑是具有借鉴意义的.然而后殖民批评家专于话语层面的解构,无视权力背后的商品化,以及热衷理论轻实践等弊端,注定了它只可能在理论话语资源的层面对中国文化身份建构做出有限的贡献.中国文化身份的建构只能是中国知识分子自己在理解自己的历史与现实的基础上的自我抉择.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美国学者贺萧(GailB.Hershatter)的《危险的愉悦——20世纪上海的娼妓问题与现代性》把娼妓问题置于上海现代化的复杂环境中进行研究,将焦点集中在有关妓女的历史记忆和知识形成的研究上,勾勒妓女肖像,并通过妓女这个媒介探索有关性、社会性别、政治权力、文化转型、民族主义、殖民主义、消费主义如何通过异常的女人身体中介获得表现。这正是贺萧著作的独特之处,是她对中国妓女研究的贡献,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杨敏 《求索》2013,(11):156-158
美国华裔女性作家是一个重要的海外华人群体,对祖先文化一方面表现出深深的眷恋,想通过创作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但另一方面,为了融入主流话语,建构自己的身份,又不免表现出对中国文化的疏离。在她们的作品中,中国文化/母亲被视为"他者",而被扭曲。本文试图探索华裔女性在成长过程中如何挣扎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思维环境之间的女性形象,揭示华裔女性在两种文化中成长的困惑和艰辛。同时,还探讨了在"男尊女卑"的华人社会和白人主流社会双重边缘化的美国华裔女性,在经历了性别和种族歧视后超越东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成功地建构了独特的自身文化身份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王彬 《求索》2011,(3):212-213,62
五四时期,以娜拉为典型的新女性形象的传播是文化精英启蒙女性、塑造新女性的一种重要途径。学者的译介使娜拉形象得到了荐推与阐释;大众媒介的多方位传播使娜拉形象得以强势宣传;文化精英的评论及中国"娜拉"形象的塑造使娜拉形象得到了升华。娜拉形象的社会传播路径不仅使娜拉形象成功实现了社会传播,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同,而且为文学形象的社会传播路径选择提供了有益的启迪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刘慧姝 《思想战线》2005,31(4):120-124
麦克因斯的性别理论揭示了现代性与性别身份的关系,并认为性别主导着文化的各个方面,现代性的矛盾冲突在于为真正平等的公共权利而进行的持续、艰巨的斗争.该理论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的自由政治,系统地瓦解了父权制,为女性斗争创造了条件,同时,反对把"个人的"看作"政治的",提出只有在一种更平等的性别分工前提下,才能谈社会性别身份的解放和发展自我人格等话题.  相似文献   

8.
中国模式正在成为后冷战时期西方定义中国身份的一个重要话语,以西方对"中国模式"进行研究为代表的"中国模式学术话语"是这一身份建构过程中的关键性环节。西方学术界试图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历史等维度建立中国模式与中国身份之间的关联,以简单而又有明确内涵的"西方中国模式"为中国定义身份。西方"中国模式"学术话语体系的形成及扩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认知图式和身份认同叙事。为此,我们有必要从构建中国的自我身份、解构西方叙事、提升解读中国道路的话语权等方面努力,不断增强中国道路或中国模式的正当性阐释,在更高的层面上实现自我认同、自我批判与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9.
1930年,由于历史语境的剧烈变化,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话语遭遇冷落的局面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张天翼的小人物题材小说通过对新语境中国民性改造主题的观照与书写,以及在"向上爬"小人物形象身上实现的社会和文化批判,宣示了20世纪30年代现代知识分子话语的在场,这既是一种独立的姿态,又是一种给予民间大众话语的善意警示。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初叶,中国传统性别秩序在启蒙知识分子的强国话语和西方现代女性观的输入中遭到挑战,女性译者通过文学翻译积极参与了时代性别话语的建构.她们在翻译活动中关注两性之情、女学目标、婚恋问题、女子贞节、女性生育、女子独立人格等时代焦点问题,在宏大的历史主流叙事中插入了女性自身的性别政治诉求,女性关怀立场十分突出.在审视他者、建构自我的过程中,女性译者表现出对新潮思想中潜在危险所具有的洞察和冷静判断,对塑造女性现代身份的独立思考.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社会性别的视角,通过对电影《新女性》及其相关传媒文本的文本分析,探讨20世纪30年代中国"新女性"的角色扮演与社会互动,从中揭示男性主体对女性的角色塑造和掌控。  相似文献   

12.
1903年日本大阪博览会上发生的"人类馆"事件,在立体检视下呈现出全景意涵:文明史视域下的文明等级论已被清末知识界接受,成为其世界观的直接资源;文明的性别标准将"缠足女""鸦片男"具象为事关国族文明进程与国家未来图景的焦点,并转化为一项紧迫的政治任务与求生竞胜的社会意志;而在东亚社会日本发生的对中国以往历史与现实的逆转,刺激了清末中国饱满的民族主义情绪,成为民族主义情绪来源的现实基础;延续并复制了殖民主义特色的大阪博览会人类馆,成为对中国进行融人群体貌、性别地位、文明进程与国家形象等于一体的集结展示与放大的围观平台,最终催生出清末国人的集体抗议。"小事变事件"的背后,体现了性别议题与国家民族议题密切相联,折射出20世纪初殖民话语对中国性别关系和文明观念的塑造及其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第三产业发展中女性地位的提升与失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第三产业发展进程中女性地位受到的双重影响进行了分析。指出:一方面,第三产业中的知识密集型行业为高素质女性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其中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也为农村女劳力的转移和城镇下岗女职工找到了再就业的出路。另一方面,大量女性在第三产业中的职业下沉和发展初期出现的社会保障盲区也造成了她们社会地位的下降。文章认为,应该用社会性别视角重新审视第三产业的性别分工;以人为本,树立现代服务意识;全面提高第三产业的职业声望;加强职业培训,提高第三产业从业者的职业素质;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鼓励更多的女性向高层次的第三产业流动,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女性解除后顾之忧;让第三产业成为提升女性地位的积极力量。  相似文献   

14.
以自然分工为基础的男尊女卑的社会性别关系,从诞生之日起就是对妇女发展权的赤裸裸的剥夺,参加社会生产是妇女回归社会、获得发展权的开端,在国家的发展政策中纳入性别观点,使妇女和男性一样平等地参与、促进并享受社会发展是实现发展权、进而实现男女平等的重要环节。目前恰恰就在就业、参政和继续教育等和发展权维护有关的问题上,上海妇女发展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促进、维护和实现妇女发展权,不仅能大幅度提升妇女社会参与的能力与实力,也能大大加快社会民主法制的进程及经济、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国家治理体系要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实现对社会的综合治理。这引发了学者对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以及治理能力的相关思考。文化作为一种软性的治理手段,虽然并非是现代社会的常规国家治理方式,但却在中西方传统社会至现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笔者从国家治理中的文化因素入手,考察文化引发治理困境、促进治理转型、达成治理优化的运行逻辑。  相似文献   

16.
都市“剩女”现象日益显著,引发女性婚配困境凸显的社会事实。本文基于“剩女”婚配危机的形成,从结构主义框架中探寻女性目标与手段的内外兼顾,在反思现代性视野中思考客观女性与主观女性的进退兼容,在社会交换范式中注重女性诉求的义利兼备,在社会网络视野中强调女性择偶方式的软硬兼施,在社会流动视阈中注重女性职业复出与婚姻回归的风雨兼程,以求有效的行为路径变更传统性别模式对女性婚配的现代禁锢。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性别化年龄"这一概念解析四川一家大型酒楼的"大姐"和"小妹"这两个有一定差异的打工者群体在劳资关系中所处的不同地位.重点在于探讨性别与年龄如何成为女性农民工看待自己工作及处理劳资关系的认知基础和行动源泉.所谓"性别化年龄"指涉及年龄问题的社会性别建构.这时候的年龄问题已经不是一种简单的生物事实,而成为一种复杂的"社会事实".对那些自认并被别人称为"大龄"的打工妹群体而言,这一社会事实往往充当着一种对集体意识和集体行动的限制.对那些所谓"小龄"打工妹群体来说,性别化的年龄尺度常常可以作为工人与老板博弈的空间而存在.  相似文献   

18.
妇女与社会政策--论妇女地位在北欧国家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性别角度研究福利国家,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把握妇女和国家社会政策之间复杂联系的方法。这一维度的研究被北欧女权主义学者所发展,它强调妇女对发展福利国家的巨大贡献。然而本研究将考察妇女与国家联系的另一个方面:即国家的社会政策是如何影响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的。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本研究将讨论妇女作为家庭主妇、母亲、配偶和公民的角色,揭示北欧国家社会再生产体系的转型,考察北欧国家的社会政策发展及其如何将妇女从家庭中解放出来使她们成为社会公民。由此,本研究为思考在中国实现男女平等的现实道路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