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读了刊登在2004年第4期《思想政治课教学》杂志上刘建德同志的《关于政治教师角色定位的思考》一文,我觉得“有的政治教师”之所以有“我是谁”的疑问,原因在于我们所教学科的名称与实际不相符。我们所教的学科名称是政治。1999年版《辞海》对“政治”一词的解释为:“阶级斗争、处理阶级关系成为政治的重要内容。政治所要处理的主要是国家生活中的各种关系,包括阶级内部的关系、阶级之间的关系、民族关系以及国际关系等,并表现为代表一定阶级的政党、社会集团、社会势力在国家生活和国际关系方面的政策和活动。”据新近公布的高中思想政治课…  相似文献   

2.
试论民族主义的政治性沈桂萍政治性是民族主义的突出特征。何谓政治,前苏联学者曾经这样概括:政治就是各阶级、各民族以及各社会集团之间相互关系的形式,它直接或间接地与夺取、控制、组织和行使国家权力有关。政治也是国家、政党、和政治体系中的其他机构,为争取阶级...  相似文献   

3.
战争的本质是什么?传统的定义是: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这一定义始于19世纪普鲁士杰出的军事理论家卡尔·冯·克劳塞维茨,他在其名著《战争论》中写道:“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①列宁在论及这一问题时,持完全一致的看法,他说:“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运用在战争上就是:“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即暴力)的继续”②并且强调:“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也始终是这样的,他们把每次战争都看做是当时各有关国家(及其内部各阶级)的政治的继续。”③因而使这一论点成为战争本质的经典公式,所有探讨军事理论问题的论著几乎无一不提到它。  相似文献   

4.
编辑同志: 我政治组的几位老师在备课时,对“奴隶最早的来源”这个问题发生了争执,有说是“战俘”,也有说是“部落冲突中抓到的俘虏”,因此,我们翻阅了大量的资料,经过反复研究,我们认为:重新修订的初中政治教材《社会发展简史》(试用本)说:“战俘”是最早的也是最主要的奴隶来源。这种说法欠妥。如果说“部落冲突中的俘虏”是最早最主要的奴隶来源比较准确。所谓“战俘”,就是指战争中的俘虏。战争就是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或政治集团与政治集团之间的武装斗争。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是流血  相似文献   

5.
高三《思想政治》指出:“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政治权力机关。”为了使学生能较完整、准确地理解国家这一概念,我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它的内涵。一是从它的基础上看,国家这一概念揭示了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国家建立在一定社会的  相似文献   

6.
“政治”这一概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科学的最基本概念,它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内容。依据《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主要要求从政治与经济、阶级、国家政权的关系上分别把握以下三个基本观点: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是阶级之间的关系和斗争、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政治的含义”理论有着广泛而又深刻的方法论意义,为我们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为观察和分析社会政治现象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本文拟就此作一探讨:一、把握教材结构体系政治的科学含义告诉我们: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作…  相似文献   

7.
晚清以来,现代性的冲击造成了以政治解体和社会解组为特征的“总体性危机”。中国现代国家建设的逻辑起点就是对这种“总体性危机”的政治回应。晚清政府因其软弱性、新兴阶级因其离散性而都不能担当起现代国家建设的历史使命,这一使命只能由政党并且只能是共产党来完成。然而,共产党对“总体性危机”的应对造成了中国现代国家建设的两大政治惯性:一是社会动员型政党的体制延续,二是全能主义国家的政治惯性。在这两大惯性之下,中国现代国家建设面临着主体张力、基础张力、共识张力和制度张力。  相似文献   

8.
孙中山博采西方之长,吸纳中国传统思想精华,提出“权能分治”理论,主张国家的权与能要分开,以人民权利作为对政府权力的制约。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权能分治”理论存在缺陷和不足,但在当时的中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推动了中国民主政治的进程,并对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的构想,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来没有论述过的新事物。它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及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相结合的产物,是充分尊重历史和现实,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行大胆探索的伟大创造,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一、“一国两制”构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重大发展首先,“一国两制”构想全面地反映了国家的属性,对传统的国家观有新的突破。列宁通过对国家产生的历史和阶级根源的研究分析,得出了“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①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黄登学 《人民论坛》2022,(15):86-89
“代理人战争”的发生与核武器的毁灭性后果密切相关,是“赞助者”特别是核大国希望或者能够在不诉诸于直接军事冲突的情况下通过其“代理人”保护或实现自己的地缘政治利益,“代理人战争”频发的原因在于其较高的“性价比”。作为一种政策工具,“赞助者”主要是通过向“代理人”提供人力、军事装备、财政援助和其他非军事手段等来维护和实现自身国家利益。此次乌克兰危机就是一场“代理人战争”。  相似文献   

11.
一场没有经过联合国授权的战争引发了“先发制人”的战争新理念,借助高科技以强胜弱的战争模式书写了信息化战争的新纪元。在世界军事史上,无论从何种角度来说,伊拉克战争都是对世界军事发展“激励”最具特色的一场战争。它对21世纪世界军事发展的影响不可低估,世界军事变革的序幕正由此而拉开。  相似文献   

12.
阿计 《人大建设》2010,(4):39-39
每年3月召开的两会.使这个早春月份成了中国的“政治月”。不过,仅仅以“春天的故事”的视角理解两会似乎并不足够。两会作为这个国家最大规模的政治集会.实际上也在集中检验着国家民主制度能否有效实践、公正运行。就此而言,两会不仅是一场“民主的盛宴”.更是一场“民主的大考”。  相似文献   

13.
一、中国已经失去建立“三权分立”政治制度的历史机会 如果将目光转向中国政治文明史,我们将会看到这样一幅情形:中国虽然有五千年文明史,但没有“三权分立”的重要环节;中国剥削阶级虽然创立了奴隶主阶级、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但没有标志着剥削阶级在政治上成熟的“三权分立” 政治形式。科学地认识这种情形的必然性,是不能靠诅咒一通中国政治文明发展缺陷,鞭斥一番中国资产阶级无能就可以达到目的的。  相似文献   

14.
吴珏 《湖湘论坛》2004,17(6):14-16
人权是当前国际政治斗争的一个重要领域。针对西方一些国家的“人权攻势” ,邓小平运用马克思主义人权学说 ,在总结中国近代百年历史的基础上 ,明确提出了自己的人权思想。  一、人民 :邓小平人权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第一 ,人民是邓小平人权思想的根本出发点人权是人作为特定社会成员的权利。作为权利主体的人“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 ] 在阶级社会里 ,没有什么天赋的超阶级的“自然权利” ,只能是阶级的人权。所以 ,我们在谈论人权时 ,首先应当关注它的阶级基础与主体属性问题。《共产…  相似文献   

15.
“思想”与“政治”本是两个无论内涵和外延均有着不同规定的范畴。“思想”是指人的观念形态和相对于感知、感觉的理性认识成果,实则也是人的一种文化心理结构和精神活动。而“政治”是指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建立自己统治和利用国家政权维护自己的统治的全部活动,同时又是人们的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6.
理论信息     
什么是政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从不同的角度对政治这一概念作出很多精辟的概括,诸如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就是一切阶级和阶层同国家和政府的关系等等。这些概括对我们界定政治概念的启示是非常重要的。(1)从本质上看,政治是不同阶级和集团之间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的表现;(2)从核心上看,它围绕着国家政权而进行;(3)从属性、归类看,它属于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所以,我们可以把政治一词界定为: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体系中,不同的社会主体之间  相似文献   

17.
每个国家的公民在对自己的国家称谓时,总会习惯于简称为“我国”。我们国家的日常表述中,这种称法也很普遍,大到国家颁布的法律条文、政策文件、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小到各类著作文章、百姓言谈,几乎涉及到国家的都会这样简称。其实,对于“我国”的这种称法,其意义是不能一概而论的,在不同的时候或不同的场合,其意义是有所不同的,概括起来大约有以下几种。一、政治意义上的“我国”我们知道,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政治权力机关,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它包括国体和政体。国体是指其阶级本质,即哪个阶级处于统治地位;政体是指其国家政…  相似文献   

18.
在阶级社会中,政治决策是“自为”阶级及其政治主体争取或者从事阶级统治和社会公共管理的一种基本方式。它事关小到社会个人、中到主权国家、大到国际社会生存与发展的方方面面。而人们认识政治决策这一社会政治事物,源于接触它的状态,即感知政治主体的决策行为和决策结果所表现的样式、类别、形态、状况。因此,研究政治决策的基础理论,也要考察决策和政治决策的状态,以便透过现象,科学地阐释它的涵义,正确地分析它的特征,本质地认识它的全貌。本文针对政治决策的状态问题,提出笔者的若干见解。一、政治决策的动态涵义和静态涵义…  相似文献   

19.
近代西方国家的议会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的产物,它废除了“朕即国家”的专制政体,开创了国家由君王集权走向阶级分权乃至资产阶级内部实现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与制衡的政治格局,是一大历史进步,也是近代西方民主制的重要标志。为了了解西方议会的运作及保障隋况,  相似文献   

20.
一切阶级、政党、军队、社会集团的新闻从业人员,无不通过采写、传播新闻来宣传一定的政治观点。新闻工作者,实际上是宣传工作者,政治工作者。新闻工作从属于政治工作的原因与依据新闻工作从属于政治工作的根本原因,在于新闻和政治有紧密联系。只要世界上还存在阶级和政党,新闻必然为阶级和政党利用、控制甚至垄断。有些学者受到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影响,无视阶级社会的实际情况,提出新闻宣传应“淡化政治”、“淡化宣传”、“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