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1世纪之初美国对缅甸政策波折不断,在认识到制裁失败的基础上,凭借务实性接触,美缅关系得以全面回暖,但随即美国对缅甸特定人群和目标采取了针对性制裁,直至当前重拾全面制裁的"大棒".经历了如此的循环往复,美国对缅甸政策大有"回到过去"之势.美国对缅甸政策在"制裁"与"接触"两端摇摆不定,"不完全制裁+不完全接触"混合并存一直存在于其政策调整之中.这种特点源于美国对缅甸政策深层次因素的长期影响,其内在的"两难"在拜登政府期间日益凸显且难以纾解,美国对缅甸政策选择的空间进一步缩窄.面对纷纷攘攘的周边变局,中国应积极寻求拓展周边外交,确保中缅关系健康稳定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2.
李一平  张静 《当代亚太》2006,(11):59-61
2006年9月21~24日,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和<当代亚太>编辑部共同主办了"当代东南亚政治与外交"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高校和研究机构的近30位学者出席了会议.与会学者从宏观和微观层面系统探讨了后冷战时期东南亚政治与外交格局的发展,深入分析了有关东南亚与大国的关系、区域合作与经济关系等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3.
周岭 《当代亚太》2004,(7):62-63
2004年6月2日至5日,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与<世界历史>编辑部联合主办的"冷战以后的东南亚国际关系"学术研讨会在厦门大学举行.来自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中国社科院亚太研究所、外交学院、中山大学、暨南大学、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郑州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厦门大学等单位的40余名专家学者与会.开幕式由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院长暨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东南亚研究会执行会长庄国土教授主持.厦门大学副校长杨勇教授致欢迎词.  相似文献   

4.
缅甸当前政治经济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当前缅甸的政治、经济局势值得深入观察.制订新宪法是缅甸 "民主路线图"七步计划的第一步.经过将近9个月的休会之后,旨在为缅甸新宪法制订架构的新一轮国民大会于2006年10月10日复会,这有力地推动了缅甸民主路线图计划的实施.但是,美国的打压有可能导致缅甸军政府放缓民主改革的进程. 尽管如此,在"先经济,后政治"方针的指引下,缅甸政府凭借丰富的自然资源,借助中国的经验,开展经济改革工作.  相似文献   

5.
吴努时期,缅甸华侨中存在国籍(选择)问题的主要是第一代移民、一代和少数二代以上的侨生.这一时期这部分华侨入籍并不积极,入籍比例较低.这主要是缅甸民族主义政策对华侨的影响,吴努政府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和实践,中缅关系的亲善,中国对缅甸华侨的影响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最近,陈水扁为突破外交困境,抛出新南进政策,试图以南进遏制台商在大陆的投资热潮,并希望通过在东南亚打开一个缺口,为其"一边一国论"寻求外交支持.面对台湾当局抛出的绣球,一些东南亚国家可能会采取"务实"的态度,即既不得罪中国,又与台湾保持比较密切的经济贸易往来.  相似文献   

7.
美国制裁缅甸对东南亚局势的影响编者按:缅甸问题是当前人们十分关注的一个热点。美国继1989年宣布对缅甸实施制裁之后又于今年4月22日宣布再次对其进行制裁。这次制裁是否会像上一次制裁那样雷声大雨点小?是否会对缅甸国内政治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它对缅甸的对外...  相似文献   

8.
东南亚华商对华投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望波 《当代亚太》2006,23(4):47-51
改革开放以来,东南亚华资与港资是中国大陆成功引进外资的开路先锋。东南亚华商对华投资最显著的特点是以中国香港为中介对中国大陆进行投资。1992年以来,东南亚华商对华投资有了显著的增长。随后,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开始显现,也由于西方资本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资,东南亚五国以及中国香港的投资在中国大陆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总量中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但是,东南亚华商以中国香港为中介积极投资中国大陆的趋势依然不变。  相似文献   

9.
史勤 《东南亚研究》2022,(4):110-128
二战后,东南亚地区成为日本对外经济合作的重要对象。1954年日缅经济合作开创了战后日本对外双边经济合作之先河。日本和缅甸创造性地签订了附有经济合作条款的战争赔偿协议,并确定以共同兴办合资企业作为经济合作的主要形式。然而,在经济合作条款的落实过程中,日缅两国遭遇一系列政治、经济与技术问题的困扰。最终,1962年上台的缅甸奈温政府放弃了合资企业项目。缅甸投资环境问题、日本不成熟的官民合作模式、战争赔偿协议的内在矛盾以及缺乏互信的日缅关系等诸多不利因素共同导致日缅经济合作的失败。日缅经济合作的挫折不仅反映战后日缅关系发展之曲折,而且体现出早期日本与东南亚经济合作步履维艰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0.
奥巴马政府对缅的务实接触政策使美缅关系发生急剧变化,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热点。文章认为,美国改善与缅甸关系,是其全球战略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主要出于为"重返东南亚"战略打开重要突破口、在缅甸建立美式民主、抢占缅甸市场等方面的考虑,同时也有遏制中国的意图,并在这些方面初步取得成效。美缅关系的改善也有利于缅甸使西方国家取消制裁而摆脱外交孤立状态,这给中国带来不容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Enze Han 《Asian Security》2017,13(1):59-73
Ever since Myanmar reoriented its foreign policy as a result of its transition to democratic rule in 2010, it h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its relations with the West, particularly the United States. Amid heightened geostrategic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U.S. and China, how can we understand the Chinese government’s changing approaches to Myanmar, where China’s strategic and economic interests face unprecedented pressure?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ose changes in the context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s response to three militarized ethnic conflicts along its border with Myanmar before and after Myanmar’s foreign policy reorientation. Drawing evidence from Chinese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statements and Chinese media coverage of the 2009 and 2015 Kokang conflicts and the 2011-2013 Kachin conflict, the article argues that combined geopolitical changes and domestic nationalist signaling explain the variations of China’s foreign policy approaches to Myanmar. The article thus contributes to ongoing interest in China’s foreign policy approaches to Southeast Asia in the wake of geostrategic competi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相似文献   

12.
中国和东盟五国服务贸易竞争力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服务贸易协议>的实施,中国和东盟各国将逐步减少服务业准入限制,扩大服务部门的对外开放.因各成员国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存在差异,该进程对各国影响必利弊互现.因此,各成员国应根据本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现状,确定服务业自由化进程,以顺利实施<协议>.鉴于此,本文通过比较分析中国和东盟五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为中国具体实施该<协议>和进行后续谈判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高程  王震 《东南亚研究》2020,(1):1-19,154
在美国的战略压力下,周边国家对于中国崛起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经略周边也成为中国崛起的重要战略支撑。中美战略竞争的阶段性与中国和周边国家关系的密切程度,影响着中国经略周边的模式和路径。在现阶段,中国经略周边的机制化路径能够统合中国有限的外交资源,借助机制激励、约束及塑造等功能提升中国经略周边的质量和成果,维持在周边部分国家已经取得的优势地位。本文以中缅经济走廊建设为案例,从中国经略周边的机制化视角分析其对提升中缅两国内在合作动力、维持中国在缅甸影响力优势地位的重要性和可行性,进而就中缅经济走廊机制化建设可能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4.
The financial crises of 1997–98 and 2008–09 each had a debilitating effect on Southeast Asian market economies because of the dominance of exports and foreign ownership. However, the 1997–98 financial crisis positively impacted electronics exports, production and employment, due to a booming US economy. The contraction in demand in the US during the 2008–09 crisis reduced electronics exports from Southeast Asia with the exceptions of Indonesia and the Philippines, which were shielded by regional linkages with Singapore, Malaysia and China. Foreign labour repatriation and fiscal stimulus packages helped Malaysia and Thailand rebound quickly from the 2008–09 crisis. In the Philippines, the 2008–09 crisis expanded further the casualisation of labour as retrenched workers from Malaysia and Singapore returned home. State grants encouraged upgrading in Singapore and to some extent in Malaysia, but the liberal approach of Indonesia, the Philippines and Thailand limited them to low-value-added activities. However, Singapore’s and Malaysia’s transnational-based strategy failed to reproduce the technological leapfrogging experience of South Korea and Taiwan. Also, Malaysia’s ethno-patronage policies discouraged upgrading in national firms.  相似文献   

15.
随着国际油价不断上涨以及能源需求的日渐扩大,东南亚国家将目光转向了核能,泰国、印尼、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缅甸甚至柬埔寨等国都相继提出了核能发展战略,并计划于2015年建成东南亚第一座核电站。但这些国家对核能的监管等能力受到东盟内外的质疑,尤其是日本福岛核电站危机后,东盟国家的核能开发战略以及与此相关的环境安全等问题引起全球的关注。东盟国家的核能开发战略可能放缓,但这些国家的核能开发计划不会完全停止。  相似文献   

16.
"9·11"后,美国将注意力集中到东南亚,将之视为反恐战争的"第二战线".在东南亚的反恐活动中,美国着重于打击海上恐怖主义袭击,在与东南亚国家加强反恐合作的同时,也对东南亚几个国家提供了军事援助和联合进行反恐军事演习.  相似文献   

17.
In the first half of 2001, China's relationship with the two economic power houses, the US and Japan, was anything but smooth. Tomoyuki Kojima, professor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dean of policy management at Keio University describes the principle of China's foreign policy as ''omnidirectional'' diplomacy. The strained relations with the US and Japan, however, were contradictory to this principle which emphasizes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with a focus on world powers. In the following article, he examines the main reasons for China's problems with both countries. At the time of writing, Shanghai is to host the 2001 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forum in October, China is poised to enter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and Beijing had also won the bid to host the 2008 Olympics. As China becomes more and more internationalized, Kojima argues that the emphasis on cooperation will be perceived as having been of vital importance.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广东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广东与东盟经贸关系发展迅速,双方贸易往来扩大,经济合作全面展开.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启动,广东与东盟国家经贸关系的发展面临着前期开发东盟市场不够、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热效应的压力和出口产品结构亟待调整等方面的挑战.与此同时,由于广东自身拥有独特的先行优势、人缘优势、经济技术优势和"泛珠三角"经济合作的推力等因素,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过程中,广东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关系有着许多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19.
二战后,东南亚诸国都制定经济发展战略,重建国民经济体系。但是,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北方印支三国及缅甸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南方各国,东南亚地区形成了“南强北弱”的经济格局。究其成因,主要外因有:西方殖民主义者殖民统治方式的不同对东南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起了加剧作用,美苏在东南亚的“冷战”及相关战争使印支三国失去相对和平的经济恢复环境;内因则是南北方国家经济发展体制与发展战略方面存在差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