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苏联解体至今,随着政治经济转轨的完成和双方国家利益与外交政策的磨合,俄罗斯与波罗的海三国走出了"文明离婚"的困境,步入了务实合作的道路,但是还没有建立起睦邻友好关系.俄罗斯对波罗的海三国政策缺乏连贯性和协调性,受到北约因素和欧盟因素的深刻影响,具有政治导向性.影响俄罗斯与渡罗的海三国关系发展的不利因素包括讲俄语居民地位问题、三国的历史记忆和民族情感、三国的反俄政治势力;有利因素包括俄罗斯同欧洲长期合作的政策取向、三国与俄罗斯发展经贸合作的互利性.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俄罗斯与波罗的海三国难以建立真正的睦邻友好关系.  相似文献   

2.
1990年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相继独立后,俄罗斯与三国间经贸关系的发展一直严重受制于相互间的政治关系。相互间经贸合作规模很小,合作形式单一,主要局限于商品贸易、过境运输等方面。近年来俄罗斯在发展与波罗的海三国经贸关系时,越来越强调经济与政治相结合的原则。俄罗斯与波罗的海三国经贸关系能否顺利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俄罗斯与三国的政治关系走向。尽管如此,俄罗斯与波罗的海三国的经济合作对双方均具有重要意义。出于各自经济利益的需要,加之各种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的相互影响、互相制约,双方的经贸关系仍将在矛盾、摩擦和协调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3.
波罗的海三国加入北约和欧盟后,与俄罗斯的关系不但没有出现改善,反而更趋恶化,直到 2009 年金融危机后才开始"重启"。本文尝试以"身份认同"和"安全两难"两个角度予以解释,并对波罗的海三国与俄罗斯关系做出前瞻。  相似文献   

4.
1998年1月16日,美国总统与来访的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3国总统在华盛顿签署了《美国—波罗的海伙伴关系宪章》。宪章阐明:波罗的海地区是美国欧洲战略的组成部分,3国的安全与独立对美国具有真正、深远和持久的利益;美国支持并帮助3国加入北约;美国加强与波罗的海3国在政治、经济、军事领域的合作,以促进它们与西方的融合,并为3国加入欧盟、经合组织和世贸组织而努力;4国决定成立“伙伴关系委员会”。这虽然只是一个不具法律效力的政治性文件,但它却是3国加速融入西方的重要步骤,也是美国实施欧洲战略、遏制俄罗斯的又一重要举措。宪章签署后,俄反应强烈,俄领导人再次表示,坚决反对波罗的海3国加入北约。由此可见,美俄双方在波罗的海地区定有一番激烈的争斗。  相似文献   

5.
2004年3月29日,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7个中东欧国家在华盛顿递交加入北约的法律文本,正式成为北约东扩计划出台后的第二批新成员。波兰、匈牙  相似文献   

6.
2004年3月29日,保加利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罗马尼亚、斯洛伐克以及斯洛文尼亚7国向美国政府递交加入北约的相关文件,根据《北大西洋公约》第10款之规定,上述7国即成为北约的正式成员国。北约成员国由19国骤增至26国,完成了北约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扩张。 一、北约扩张的战略意图 按照美国及北约当权者的打算,北约须继续增肥,扩至全欧洲。美国总统布什曾表示:“所有期待和准备分担北约责任的欧洲民主国家应能加入联盟……过去行动谨慎,现在下决心的时候到了”。  相似文献   

7.
冷战结束以来,俄罗斯与北约的关系受到北约东扩问题、双方根深蒂固的相互疑惧心理以及美国因素的影响,总体上呈现“分歧大于共识、)中突多于合作”的发展态势。近年,受俄美关系重启的带动以及出于在阿富汗等问题上亟需俄罗斯帮助等考虑,北约在一系列事关俄核心利益问题上的立场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俄与北约之间出现了新的互动态势,双方关系有望迎来一个“合作增多、冲突趋少”的新的发展阶段。但鉴于俄与北约之间既有问题的“积重难返”,双方关系的实质性改善仍然“任重而道远”,未来俄罗斯加入北约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8.
正一俄美关系"重启"、欧洲危机、美国优先发展方向向亚洲转移是相互联系的吗?俄美关系"重启"问题的真正解决是以俄罗斯与欧洲大西洋安全共同体的关系,特别是与北约的关系为前提的。俄罗斯前总统梅德韦杰夫和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俄美关系"重启"后,无论是俄罗斯,还是西方的专家都在积极研究俄罗斯与欧洲大西洋共同体一体化的可能性,以至俄罗斯加入北约的可能性。但客观环境却是:虽然双方出现了一些新的合作领域,但仍然残存着一种视对方  相似文献   

9.
1990年11月北约和华约签署的《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设立了“侧翼区”,侧翼区国家部署在该区域内的武器装备要受到严格限制。俄罗斯欧洲的南北部分地区在侧翼区内。俄罗斯南部高加索地区受分裂势力严重影响,北约把武器装备部署在不是该条约缔约国的波罗的海三国,俄罗斯南北两个侧翼区都受到威胁和挑战。俄罗斯要求改变或取消侧翼机制,但北约只是部分满足了俄罗斯的要求。俄罗斯与北约国家在侧翼问题上存在很大矛盾。  相似文献   

10.
冷战后,北约作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政治军事联盟,通过东扩、科索沃战争及俄罗斯-北约合作机制的建立,继续保持了对俄欧关系的重大影响。由于俄欧关系和俄北关系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俄为保证优先发展对欧关系的方针取得成功,必须同时加强与北约的关系。从俄罗斯、欧盟、北约和美国等彼此间的复杂关系看,俄欧关系的发展可进一步推动俄北合作关系机制化,并降低北约作为美国全球战略工具的作用。但由于战略和经济上的分歧与矛盾,俄欧合作存在明显的局限性,这将导致俄欧关系在上述方面的影响力和作用受到较大限制。  相似文献   

11.
12.
由美国引发的经济危机已经席卷全球,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如日本、欧盟,还是发展中国家如印度、中国,都已笼罩在全球经济衰退的阴影中。本文探讨作为正在崛起的亚洲大国——印度和中国,应采取怎样的措施遏制全球经济危机对本国经济造成更严重的伤害,以及印中两国如何借鉴对方在应对经济危机过程中采取的有效政策以尽快重新走上经济发展的正轨。  相似文献   

13.
2007年1月11日,“2006年拉美国家大选及其政治走向”课题结项暨拉美大选的影响与左派发展问题研讨会在拉美所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慎民与会并发表主旨演讲,深刻分析了当前的世界格局和政治走向,拉美左派的发展对该地区形势的影响。现全文发表如下。  相似文献   

14.
<古兰经>树立伊斯兰教与伊斯兰文化之根,塑立教义教法与教理学理之本,确立穆斯林伦理道德与行为纲常之据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功能,因语言障碍没有得以全方位展现.于是,穆斯林学界基于<古兰经>和圣训的创制原理与基本精神,严格遵循<古兰经>注释学学理原则,展开了译注<古兰经>的长期学术工程.<古兰经>译注解读了伊斯兰教的基本知识,使<古兰经>真正成为人类共享的文化财富;丰富了伊斯兰文化,使之成为世界范围的一大文化系统;加速了伊斯兰教植根于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步伐,使之顺应所在国的国情,并不同程度地实现本土化与学说化;增进了伊斯兰文明同其他文明之间的理解与包容,认同与交流,对于多元文化和谐相处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正处于国内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入调整、思想观念深度更新之中,党的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日益突显出来。在这样的背景下,来重新审视苏共亡党的原因对我国当前的党风廉政实践具有重要的价值。从苏共亡党教训可知,党风廉政建设是立党之本。  相似文献   

16.
苏联的干部委任制始于列宁时期 ,形成于斯大林时期。委任制作为俄国文化的积淀在苏联一定历史时期的存在 ,有其合理性。但是委任制毕竟要被现代社会所抛弃。斯大林非但未能及时进行改革 ,反使之登峰造极 ,最后给后代留下了遗患。  相似文献   

17.
1911年(农历辛亥年),在经过4月广州起义、10月武昌起义之后,爆发了全国规模的辛亥革命。两个月内即有鄂、湘、陕、赣、晋、滇、黔、苏、浙、桂、皖、粤、闽、川等省宣布独立,清政府迅速垮台。12月,孙中山先生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清帝被迫宣告退位。  相似文献   

18.
论苏联失败的经济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的崩溃无疑是一种社会性失败,社会性失败必须从经济基础找原因,根本的原因在于苏联的基本经济制度--计划经济制度.苏联计划经济制度的种种弊端实际是这一制度内在的不可克服的矛盾的反映,这一矛盾就是计划的指令性与个人消费的不可计划性之间的矛盾.把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纳入统一计划,是苏联计划经济制度的存在前提.个人消费的选择性特征,决定了个人消费不可能由社会统一计划.由此便形成了否定苏联计划经济存在前提的计划与个人消费的对立.在苏联计划经济制度下,解决这一矛盾的惟一办法是压制个人消费,用供应短缺方式使原本不可能由社会统一计划的个人消费变成可以统一计划的,这实际上并没有消除这种对立.计划与个人消费的对立对社会再生产产生了致命的影响,使社会经济陷入危机循环,而危机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以猛烈的形式爆发出来,最终导致经济基础乃至整个苏联社会的崩溃.压制个人消费是苏联计划经济赖以存在的内部条件,与外部世界的制度性隔绝是其存在的外部条件,从长期看这些条件都是难以为继的.  相似文献   

19.
资源战略历来是全球地缘政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石油安全也成为世界各国在考虑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最先关注的问题之一。 石油是“能源中的能源”、现代工业的“血液”和现代经济的命脉。在当前,石油不仅象征一种财富,更是一种战略物资,具有政治特性,能够产生种种政治效应,影响国家的稳定与安全。正是由于石油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来自印度的锡克教徒移民菲律宾已有百余年的历史。随着一批又一批移民的到来,菲律宾锡克教徒不断增多,锡克教徒群体在形成的同时,锡克教在菲律宾传播开来。他们在菲律宾主要经营商业,以求扎根于当地;还进行各种宗教活动,以传播和继承锡克教文化。但在与印度家乡宗教与文化都截然不同的天主教国家里,锡克教徒作出了一定的调适,以缩小与当地主体民族之间的文化鸿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