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朝鲜问题是亚太地区影响最大的冷战遗留问题,是亚太安全形势中的最不确定因素。朝鲜问题在美国对亚洲政策中一直占据重要位置。1994年10月美朝核框架协议签署后,美国放弃长期对朝封锁和孤立的遏制做法,实行软着陆政策,放宽对朝鲜的贸易和经济限制。美朝关系出现...  相似文献   

2.
通过两国间的积极接触,日朝关系近期出现了松动。朝鲜成立"特别调查委员会"以重启对"绑架问题"的全面调查。与此同时,日本以部分解除对朝鲜制裁的方式予以回应。然而这一变化并不意味着两国关系将会出现根本性的转变,也不会改变日朝关系在战后日本国家战略中独特而重要的地位。无论是"一揽子计划",还是被置于独立的优先地位,"绑架问题"及其解决都已经成为日本推进其战后国家战略的手段。安倍第二任期对朝政策的调整,实际上是在内政压力与外交困境下的选择,并没有摆脱冷战后日朝关系的内在逻辑。受制于日美同盟关系和美日韩三边协调机制,当前日朝关系的松动是脆弱的,其再进一步实现突破的可能性有限。  相似文献   

3.
朝鲜具有苏联模式的三对矛盾,其核心在于发展利益与安全利益实现的困境。冷战结束后,朝鲜在解决其所面临的矛盾中以安全问题为切入点,逐步走上了强硬的安全政策道路,并引发了朝鲜核问题。目前朝鲜的核试验与朝韩关系的紧张状态,使朝鲜半岛乃至东北亚局势骤然紧张。从发展利益的角度来看,朝鲜极端强硬的安全政策的走向,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相关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对朝政策与东北亚国际关系格局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4.
近代初期,中朝两国一直维持着历史上传统的封建宗藩关系,中国一般不直接插手朝鲜本国事务。但19世纪70年代朝鲜开港后,随着日本及西方资本主义势力渗透朝鲜,中朝两国关系逐渐出现复杂微妙的变化,清政府也逐步开始对朝鲜的内政外交施加影响。以对抗日本的侵略势力。因此,近代中朝关系更多地表现为中日两国在朝鲜的争夺和角逐,直到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以后。  相似文献   

5.
日朝关系的回顾与展望上海社科院欧亚所崔志鹰冷战结束后,东北亚各国开始寻求一种替代意识形态冲突、有利于和平稳定的新的国际秩序。日本与朝鲜之间的关系正常化问题正式提上议事日程。90年代以来,日本与朝鲜为改善两国关系做出过努力,但由于各种原因,双边关系的发...  相似文献   

6.
朴槿惠政府从对朝鲜的基本认识和政策目标、对朝政策的实施原则及采取手段等几个方面,重塑对朝政策,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战略灵活理念。确认朝鲜是和平共存的对象,推进渐进式统一,但为应对朝鲜半岛局势的不确定性,也为统一的可能性做积极准备;坚持朝鲜弃核立场,但灵活实施政经分离、政企分离、商惠分离等原则;强调韩朝双方积累互信,对朝鲜的挑衅行为坚决予以应对,但持续推进对朝人道主义援助,有原则地推动韩朝关系正常化,强化韩美同盟,充实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拓展对朝政策灵活性的战略空间。朝鲜对韩国的态度变化、韩国国内各方势力利益平衡、韩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协调是影响其战略灵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詹德斌 《国际观察》2004,52(1):48-55
冷战结束以来 ,美朝关系几经波折 ,始终没有摆脱冷战的阴影 ,至今仍处于敌对状态。本文认为 ,伴随着冷战后国会权力的复兴 ,美国国会通过宪法赋予的权力和其它途径 ,在美国对朝政策的三个主要阶段分别起着不同程度的负面作用。从冷战结束之初到美朝《框架协议》签订的第一阶段里 ,国会极力要求总统对朝鲜采取比较强硬的政策 ,但影响不大 ;在《协议》签订到克林顿任期结束的第二个阶段里 ,国会一直是限制美朝关系发展的一支强大阻碍力量 ;目前这个阶段 ,国会基本上配合总统执行对朝强硬政策。  相似文献   

8.
《朝日平壤宣言》的签署取得了重要成果,但是宣言签署后,因朝鲜公开承认“浓缩铀”计划及公开承认“绑架问题”,使朝日关系再次陷入紧张僵持的局面。但是双方对《朝日平壤宣言》所体现出来的对话解决问题的基本精神依然认同。绑架问题依然是日本对朝关系的首要课题,对话解决悬案问题依然是日本对朝政策的主流,早日实现邦交正常化仍是其基本的对朝政策。  相似文献   

9.
日本与朝鲜半岛国家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2 0世纪的世界史出现过 3次重大转变 ,日本与朝鲜半岛国家关系始终贯穿于 3大历史事件中。冷战后 ,国际局势得到缓和。日本与朝鲜半岛国家的战略出现变化。 3方既有各自的打算 ,也有结合点。在“朝鲜威胁”方面 ,韩日目标一致 ;在打破外交孤立、换取利益方面 ,日朝想法相同 ;在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复归方面 ,朝韩不谋而合。日本与朝鲜半岛国家的战略选择 ,既受限于今后国际格局的演变 ,也反作用于国际格局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2002年9月17日,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与朝鲜领导人金正日在平壤进行了会谈。这是日本历史上第一位首相对朝进行访问。两国领导人就历史问题、日本失踪人员问题及两国建交问题进行了会谈。从日朝首脑会谈的内容及涉及的问题看,实现关系正常化尚需时间,但从长远看,日朝实现关系正常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1.
韩献栋 《东北亚论坛》2023,(6):48-63+125
系统属性与内外协调是美国对朝政策的重要特征,这源于朝鲜半岛地区是一种紧密型的地区体系。冷战结束初期的“一超多强”格局使得克林顿政府对朝政策的系统属性较弱,内外协调的特征十分明显。随着遏制中国战略的制定,美国对朝政策的系统属性逐渐增强,对朝政策逐渐失去独立性,开始套嵌于美国的亚太战略中。在内外协调方面,因国内战略共识的形成,内部协调的必要性逐步下降,但因韩国国内政治因素的存在,外部协调的特征仍然明显。从冷战结束初期的克林顿政府至当下执政的拜登政府,美国对朝政策整体上的发展轨迹展现出了上述特征。拜登政府执政后标榜其对朝政策以朝鲜半岛无核化为目标,并追求一种精准而务实的方法,但实际上,其对朝政策已全面回归至奥巴马政府时期的“战略忍耐”政策,且因美日韩三边安全合作体系的构筑以及对朝延伸威慑的强化,具有“战略忍耐”加强版的特征。拜登政府的这一政策本身内含着其难以克服的矛盾,一方面会刺激朝鲜,使朝鲜的拥核意志更加坚定,另一方面,它还需抑制因“朝鲜威胁”的存在而日渐走强的韩国拥核冲动,以使韩国在安全战略上更加依赖美国,这会促使矛盾和张力在美韩之间以及韩国国内左右政治势力之间产生,激化韩国的党争,进而...  相似文献   

12.
朝鲜核危机的症结及走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 ,朝鲜半岛核危机陷于僵局状态。朝鲜核问题长期未能解决 ,再度演变为核危机 ,症结在于朝鲜半岛安全结构转型进程中朝美战略相互冲突。冷战后朝鲜外交战略的核心是缔结朝美“和平协定” ,突破残存的冷战结构 ;而美国的对朝政策取决于其东亚战略的整体设计 ,旨在维持冷战安全结构 ,美日、美韩同盟和美在日韩驻军是其中关键。战略冲突决定朝美之间是零和关系 ,核危机是战略冲突的集中体现。双方力量的非对称性增加了发生战争的可能性。但战争的残酷性起着关键的制约作用 ,使双方不会轻易放弃达成妥协的微小机会。  相似文献   

13.
朝鲜领导人金正日的突然逝世,给原本就跌宕起伏的朝鲜半岛局势进一步增添了不确定因素.目前,朝鲜已经基本实现了最高权力的顺利更替,并开始积极进行确保政权稳定和寻求自身利益的对外政策.深处变局的日本则以"维护朝鲜半岛的稳定"为战略目标,确立并实施了与朝鲜对话解决纷争的外交方针.朝日两国间的矛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两国关系也由此出现了新的动向.本文将围绕着"后金正日时代"的朝鲜外交以及日本民主党政府的对朝政策进行探讨,同时展望今后朝日关系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1991年日朝开始建交谈判以来,朝核问题和“绑架问题”一直是阻碍谈判取得进展的两大障碍。日本至今仍对朝鲜采取敌视和遏制政策,两国关系的基础十分脆弱,加上美朝关系对日本的影响,日朝改善关系的道路仍将是漫长而曲折的。  相似文献   

15.
试析冷战后日本对朝鲜政策的两重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的对朝政策体现出明显的两重性特征。朝鲜半岛的战略地位对日本产生双重利益刺激,推动日本在对朝鲜的关系中追求双重战略目标,并采取双重策略手段付诸实施。但这一政策固有的内在矛盾以及来自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却将使其陷入难以自拔的两难境地。  相似文献   

16.
东北亚安全合作基本框架正在发生重要的变化,美朝双方实行的战争边缘化政策愈演愈烈,围绕朝核问题美国与朝鲜及中国、韩国、日本等国正进行长期的、战略性角逐;建立某种多边安全合作框架已成为东北亚各国安全政策的基本取向,但各国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7.
浅析90年代以来的日本对朝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冷战体制的瓦解,围绕朝鲜半岛的国际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日本为了加强对朝鲜半岛的干预能力,尽快实现政治大国这一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的目标,开始积极调整过去对朝推行的敌对政策,并与朝鲜进行了多次邦交正常化谈判。但是日本对朝政策在推进过程中,由于受到国际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其前景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8.
冷战时期中国是朝鲜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冷战结束后,对朝鲜而言,中朝贸易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中国已成为朝鲜第一位的贸易伙伴。中韩经济关系开始于民间交往,并促成了外交关系的建立,外交关系的建立反过来又促进了双方经贸关系的大发展。作为我国对外经贸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三省的对朝、对韩贸易活动在促进中朝、中韩经贸关系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进入新世纪后,包括中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提出在内,朝鲜提出的“强盛大国”建设目标以及韩国确立的东北亚经济中心国家建设目标,共同营造了有利于中朝韩三方加强合作的氛围和环境,为中朝韩三国经贸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19.
石斌 《国际观察》2004,(2):38-45
美国政府内外在朝核问题上一直有两种主张 :通过强制外交迫使朝鲜屈服 ;通过多边协调途径谋求和平解决。冷战后美国推行强制外交的经验表明 ,强制外交前提很多、风险较大、成功率很低。东北亚格局与朝核危机的性质 ,使得美国对朝强制政策的困难更多、危险更大。只有坚持多边协调与双边对话 ,才能化解危机。布什政府的政策正逐步朝这一方向转变 ,但不能排除危机久拖不决 ,美国转而提升强制措施的可能。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中国的邻国和冷战后为数不多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朝鲜与中国一直保持着传统友好合作关系。随着冷战后朝核危机的不断发展,朝鲜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和中国民众关注的焦点。已有的调查显示,近年来中国民众对朝鲜友好度有下降趋势。2010年从3月份的天安号事件到11月份的延坪岛炮击事件以来,朝韩关系持续紧张,朝鲜也再次引发全球进一步关注。为系统了解两次事件后中国大学生群体对朝鲜印象及对其他相关问题的看法,本文以深圳大学为个案,先后通过两次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此展开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